“还大着肚子呢,怎么不在府里多休息,这时候跑来做什么?”
对于清欢公主,老皇帝可谓是疼在手心,爱在眼中,因此她做的一切都合情合理,哪怕是去父留子,在老皇帝这里都觉得只要女儿喜欢,那就没错。
因此清欢公主也很懂得如何拿捏老皇帝的心思,于是摸摸肚子就说道。
“这孩子早起就闹腾的不行,儿臣想着他怕是有些思念父皇了,所以特意带他进来瞧瞧父皇,谁知道竟碰见了裴小将军和裴夫人,还真是巧了,只是裴夫人怎么了,额头一片血印?”
“没什么,裴夫人有事相求,父皇尚未决策,既然你来了,那你也给朕出出主意,她想要与裴老帅和离,清欢,你觉得朕应是不应?”
老皇帝的话,让裴家母子的眼神瞬间就转移到了清欢公主身上,裴子谡知道公主不可能无故的走这么一趟,所以才会这般肯定她会帮自己,帮母亲。
结果就听到清欢公主语气平静的说了一句。
“若裴夫人是为大义,这亲事自然不能和离,但若是为私情,儿臣倒是觉得早在二十年前裴老师纳妾之时就该和离了。”
“哦?怎么说?”
“父皇虽在西京城,但关于裴老帅的家宅事想必也是听过几耳朵的,官臣大家,有几房妻妾不足为奇,但是如裴老帅这般宠妾灭妻的,还真是少听少闻,宣州吴氏也算是我大绥有名望的世家,当初为着皇祖父的赐婚圣旨,高高兴兴的送了女儿去,结果却换来了二十年的隐忍,这些年里头,父皇可曾听说过吴氏对外抱怨过一句?反而是裴老帅明里暗里的对那姨娘多有宠眷,压根就不将皇祖父的赐婚放在眼里,两相对比之下,父皇可别被什么劳什子的话由给骗了,儿臣觉得吴氏能忍到今日才来求这和离的圣旨,已是极限了。”
清欢公主给了一个其他的视角,这倒是给老皇帝提了醒。
宣州吴氏,从来都效忠大绥,比起更贴近汉王的裴家要忠心不少,倘若是此次顺水推舟的做个人情给他们,其实比将其捆绑在裴家身边更好。
因此,这点叠加了刚刚裴子谡说的那些话后,倒是让老皇帝动摇了。
看着他表情上有所松动的模样,裴子谡和裴夫人都在等老皇帝下决心,而清欢公主又添了临门一脚,继而说道。
“抓不住的流沙,不如放其离开,省得日日相对成了怨偶,反倒是让好事变坏,得不偿失,这还是当初父皇同儿臣说过的话呢,您可还记得?”
这话,老皇帝当然记得。
也正是如此,他才会更加喜爱懂得放手的清欢公主,他这一生曾有所爱,可最终也没能获得相同的回应,怨怼四起的时候,他也曾怀疑过,这样捆着绑着留人在身边,究竟是为了那所谓的“爱”,还只是一口堵着的气?
所以被清欢公主提醒了这么一句后,他看向裴夫人之时,何尝不是看到了年轻时候的自己,于是动了些恻隐之心,便松了口。
“行吧,公主既然都为你们开了口,那此事朕就应下了,待会就拿了圣旨,裴吴两家的姻亲,就此打住吧,日后婚嫁自由,不受他人干涉。”
听到这里,裴夫人感激的眼泪夺眶而出。
她从未想过自己的余生还能有与裴家割裂的这一天,从前执着的那口气,突然在这一刻就消散了,真切的对着老皇帝就叩头谢恩,此刻的真情流露倒是让老皇帝有了些感悟。
随后看了一眼心爱的女儿,便对着裴子谡说了一句。
“你留下,朕有话要问你!”
“臣遵旨!”
此刻的他还是裴小将军,所以皇帝说什么就是什么,清欢公主明白父皇要问什么,所以带着裴夫人就去偏殿等候。
这还是二人头一次这么近距离的接触呢,裴夫人虽然不拘谨,但是也没有热络到能与公主畅谈的地步,因此清欢公主问一句,她答一句,正如御书房里头的皇帝和裴子谡二人。
“家主信印都交出来了,你是真不想要裴家了?”
老皇帝的话一出,裴子谡有些惊愕,他曾笃定清欢公主会“私藏”那枚家印,为的就是在日后夺权之路上有足够大的底牌,可他没想到,这样的东西,皇帝早就知道了。
那么清欢公主与老皇帝之间的信任,看样子远超他能想象的地步了,所以快速的思考以后就恭敬的回答说道。
“臣对裴家并没有多少恩义掺杂其中,且南唐大胜后,若是再居功自傲,那便是自绝后路,因此才会将家主信印交给公主,以求能保家宅平安。”
“何故就让你选择了公主,而不是太子呢?”
这话问的令裴子谡有些短暂的失语,老皇帝心中偏向公主这是既定的事实,可他怎么知道老皇帝对太子就会心生厌恶到不喜的地步呢?
若是答错了一句,只怕他今日谋算的一切都会化为乌有,但最后还是诚恳的回答说道。
“攻打南唐之前,臣曾经易容换脸去过南唐的腹地,见识过那些无辜百姓们被迫卷入战争后过得日子有多惨,臣自问无力为他们做什么,但总想着,若是能天下一统,四海归心,在英明果觉之人的带领下,百姓们定能过上好日子,但这一切的前提都是再无战乱,因此臣并非选公主不选太子,而是如陛下一样,选的是公主腹中的孩子,大绥若少了那些勾心斗角的事情,想必能开创更伟大的盛世!”
裴子谡说这话的时候,心里也没有十足的把握。
他唯一赌的就是老皇帝的心,是否也在权衡利弊得失,盼着化干戈为玉帛,让西京城和汉州能够避免一场手足相残的战乱。
而他说完以后,座上的老皇帝久久没有出声。
只是想起了一件往事,那时候他与汉王的关系还没有恶化到如此地步,因此把酒言欢之际听他提起过几句对幼年裴子谡的欣赏。
“此子若是皇弟的孩子,当是皇弟之幸。”
现在看来,还好此子并非汉王的孩子,这才是大绥真正的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