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坊间的传言,皇上这次没有再姑息。
这传言散播得如此快,必定是有人在背后操控。
皇上直接派了锦衣卫出马,但凡散播皇上遣人刺杀恭王这一不当言论的人,通通抓起来。
罪名是挑拨皇上和恭王之间的兄弟感情。
且这次可不是投入刑部大牢。
而是直接让锦衣卫审,势必要审出背后指使之人。
锦衣卫的手段,连京城的十岁小儿都知道有多可怕。
于是这些抹黑皇上的言论很快被压了下去。
但是,对于行刺恭王的凶手,却一直没抓到。
如今,还在满城搜捕。
永宁伯府的人一点不奇怪,有余家打掩护,怎么可能抓得到?
岑院正断言,姜太妃撑不过三日。
结果,第二日一早,姜太妃薨了。
太后表现得十分哀痛,当即去了翊坤宫大哭一场。
皇上发话,厚葬!
太妃的丧礼,倒不用命妇们进宫。
但作为姜太妃的儿媳,恭王妃却是一定要进宫的。
恭王妃进宫,就没人给恭王打掩护了。
皇上以担忧恭王伤势为由,再次派了太医去恭王府,为恭王诊治。
恭王完全没想到姜太妃突然就薨了。
他之前去看望姜太妃的时候,也没怎么放在心上。不过是个风寒,瞧着也没多严重。
只是姜太妃一死,宫里的部署,就变得被动起来。
特别是林贵妃那边。
林贵妃出事,是他能上位的最简洁,也是最保险的一条路。
但宫里对林贵妃护得极严,林贵妃自己也很谨慎。
姜太妃两次出手都无功而返。
母妃曾跟他保证,必定在林贵妃生产前,将其抹除。
如今母妃一死,这条路就断了。靠他自己,向宫里伸手倒是不难,但把手伸进云景宫,根本不可能。
恭王知道皇上这次再派太医来恭王府,他必定是躲不过去的。
便在太医刚踏进府之时,自己醒了过来。
伺候恭王的丫鬟,看到太医就露出一副喜极而泣的表情。
“王爷刚醒,恰巧太医就来了,您快为王爷诊治。”说着还塞了一张银票给太医。
又让人去宫里通知恭王妃。
太医心道:可真是巧!
林云珠从安国公主那里知道了恭王醒来的消息。
见安国公主黑沉着脸,明显对恭王最近的动作很不满。
便在一旁叹道:“恭王殿下能醒来,相信外面那些传言能消停些。”
这话明着是说恭王醒来,那些指责皇上暗害恭王的言论就站不住脚了。
但外面那些传言本就是恭王自己的传的。这一点,安国公主心里无比清楚。
林云珠这话就是暗指恭王野心不小,还提醒她,恭王一旦醒了,后面还会接着搞事。
安国公主只扫了林云珠一眼,什么也没说。
林云珠也只是担心安国公主因为恭王的身份,对他有所容忍。
这才忍不住提醒,两家到底不是一个阵营。
见安国公主心里有数,也不再多说,另去谋划林云紫安排的其它事。
林云珠让舅舅黄进财在他们现在住的百里镇租了一个大宅子,将其改造成学堂。
又花了银子从青山书院请了家贫的学子来授课。
不过,这个授课和其它学堂可不一样。
其它的学堂几乎都是针对科举,这个学堂只教识字。
每五日开放一次授课,百里镇下辖的村子里的孩子都可以来学习,不分男女。
考虑到人实在太多,所以这个学堂是滚动授课。
一堂课小半个时辰,夫子教授十个字。下一堂课依旧是教这十个字,换另一批孩子进来学。
一共有四个夫子分四个不同的教室授课。
这保证了前来学习的孩子都能进到课堂。
这个时代,读书是一件奢侈的事。大部分的人,特别是乡下的农民,都是不识字的。
黄进财这种举动,立即在百里镇炸开了锅。
下面村子的人,好多都不相信这是真的,特地跑到镇子上来问。
黄进财对外的说辞,“这是宫里的贵妃娘娘的意思。贵妃娘娘最是心善,她如今怀了皇子,对孩子们特别怜悯。
她知道乡下有好多好学的孩子,却因为家里贫困,失了上学的机会,便托了亲妹妹镇南王世子夫人,建了这个学堂。
前期先教大家识字,以后还会开设教算学的课堂。”
这些人一听,真的可以免费教孩子们认字,简直要把宫里的林贵妃供起来。并开始奔走相告,深怕亲戚不知道。
对大部分村民来说,他们也不奢望孩子能考科举做官。
若是孩子能识字,会算学,以后的出路总是多一些。
黄进财对此很满意,他们就是要借此事为林云紫造势。
现在先在百里镇开一家学堂,待其它镇的百姓开始羡慕百里镇,他们再慢慢开过去。逐渐覆盖京城周边。
让林云紫在民间的声望慢慢涨起来。
办成了此事,那些文人以后绝对不敢在民间抹黑林云紫。
事关自家孩子的利益,但凡有人诋毁林贵妃,村民能扒了对方的祖坟。
为什么要拉上林云珠呢?
自然是为了借镇南王府的名头。
你若说永宁伯府林家,民间没几人知道。
但镇南王在民间的声望就高了,那简直是战神一般的存在。
他们特意点出了林贵妃和镇南王世子夫人是亲姐妹,也是暗示那些有心的文人,镇南王府支持林贵妃。
且林云珠这身份,杜绝了有人来捣乱,那不是和镇南王府对着干吗?
对林云珠来说,搞这么一出,那些村民对林云紫感激不尽,她却花不了几个银子。
不过就是租个宅子,另外就是请夫子的银子。
夫子都是请的家贫的学子,五日开一次课,一月也不过二三两银子。那些学子对此还十分乐意。
林云珠的打算是把这个学堂长期办下去。
此后,她会在镇上和县里开办正式的学堂。
这两个地方的学堂,就会打永宁伯府的名头。
那些识字到一定程度的孩子,若是得到夫子的认可,可以转到镇上的学堂学习。
资质好的,再送到县里的学堂,专走科举一道。
花销全由林云珠或是林文杰负责。
对这些乡下的孩子来说,多了一条出路,他们定然是乐意的。
对林家来说,这些孩子一旦有了出息,他们身上就自带林家的烙印。
他们以后也将是林氏一族和林云紫的拥护者。
没有走上科举一道的孩子,这个银子也不会白花。
但凡进了镇上的学堂,可以根据情况培养他们朝擅长的领域发展。以后也可以为林家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