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院。
超导物理实验室,核磁共振研究办公室。
几个院士、研究员,正坐在办公室里谈起最新的实验,他们做的是超导的理论研究项目,就是利用核磁共振法研究超导的原理、机制。
这个研究是超导的基础理论研究。
因为最新的实验没有能够达到预期,几个人谈的时候,心情都算不上好,但其实没有预期也是在意料之中的。
理论机制研究难度本来就很高,项目已经持续了十个年头,也很长时间都没有进展了。
好在国家对于前沿的超导研究非常重视,项目资金源源不断的供给。
张忠贤院士已经有六十岁了,他就是项目的主要带头人,也是国内著名的超导专家,他鼓励说道,“这次的实验没有达到预期,但也算是为下一个实验打下了基础,也不要太在意了。”
旁边的研究员周鹏程摇头感叹道,“我们很长时间没有成果了,我感觉超导的理论研究,已经达到了瓶颈啊。”
其他人听了都沉默不语。
这是实话。
超导现象,指的是导体在某一温度下,电阻为零的状态。
超导现象已经发现了上百年,超导技术也出现了几十年,一直都被认为是前沿科技,但因为使用条件限制,至今还无法大规模应用。
现在超导行业都在研究如何突破技术瓶颈,而理论支持是非常重要的。
很多行业内的人都认为,理论上没有更高一级的突破,技术上大规模运用是很困难的。
理论研究,限制了技术的发展。
正因为如此,各个国家都不断投入研究超导的理论机制。
另一名研究员,科学院电工所的向乾生,开口道,“正因为如此,才会支持超导相关各个方向的研究,去年的时候,就连西海大学的小实验室,都申请到了理论研究项目,说甚么研究超导反重力现象。”
他说着还摇了摇头,明显是不看好。
‘交流重力’的理论出现了三十年,真正被报告有实验发现则是在二十年前。
作为国内最有实力水平的科学院超导实验室,他们自然也做过相关的研究,后来发现想复刻实验都无法做到。
在这个项目上,他们花掉了两千万的经费,却连一点发现都没有。
后来,只能放弃。
他们是科学院下属国家重点实验室,有科学院的院士、研究员,每一个拿出来都能说是超导方面的专家,花费两千万经费什么都没有发现。
西海大学的物理实验室,申请个两百、三百万经费,想有什么成果?
怎么可能!
周鹏程也跟着道,“这种项目,明显就是找个噱头申请点经费,谁都知道,不可能有发现。”
张忠贤道,“这也说明国家在这方面重视啊,超导研究太关键了,这可能成为未来竞争的关键技术,而理论研究,就更是重中之重。”
几个人又开始摇头叹气。
不管别的小实验室怎么样,他们的研究确实陷入了瓶颈,在想在某个方向有突破是很困难的。
这种瓶颈甚至让他们不知该怎么设计实验继续去研究。
当然,针对超导理论机制的研究,陷入瓶颈没有成果也是正常的,就需要不断的总结,不断的研究,才能找到正确的方向。
……
西海大学,物理实验室。
王浩说要参与到实验中,自然就是真正参与进去了。
第二天他就到了物理实验室,和其他人一起准备新的实验,也对于实验的方方面面做了详细的了解。
然后他发现实验设计的非常粗糙。
这主要是因为,已知的资料内容非常少,他们只能根据资料内容,试着去复刻实验。
那些资料真真假假还很难说。
王浩对实验了解的更少,他只是旁观去了解一些内容,并没有参与到实验准备中。
另外,实验准备也不是一下子能完成的,因为有一部分材料需要特别审批,有的购买起来也需要一定的时间。
“最少也要一个星期以上。”何毅估计了个时间,“上一次实验耗费的材料太多了,我们需要购买新的材料。”
王浩问道,“这一次实验和上一次有什么不同吗?”
“这个……”
何毅犹豫的想了一下,“我和肖教授商量了一下,觉得应该采用新的导体布局方法。”
“只是导体布局么……”王浩听起来都觉得有些不靠谱。
何毅也知道有些不靠谱,但他没有其他的办法,因为相关的资料太少了,只能一次次的试着去设计。
王浩思考着道,“这样,你们先不要急着准备材料,经费是有限的,我们先整体的研究一下,想好了具体怎么样实验再去做准备。”
“也好。”何毅点头道。
这次实验已经有了上一次的经验,就不用准备那么长时间,但因为上一次失败了,经验有没有用也很难说。
何毅、肖新宇以及王浩商量了一下,还是决定再次对上一次实验进行总结。
新的实验慢慢准备就好,有了上一次的实验总结,再去研究新一次实验方法,一切都想好以后再去准备实验。
物理实验室召开了内部的总结会议。
会议主要就是对于上一次实验进行总结,也就是分析实验为什么会失败。
当然,可能的原因有很多。
王浩也参与了会议,他想着就是旁听一下,但很快就发现会议很尴尬,几乎没有其他人说话,就是何毅和肖新宇在说。
交流重力,本来就是一个可能存在,可能不存在的现象,国际上的报道也只有只言片语,能找到的资料非常少。
虽然他们进行了相关研究,但研究的进展也很少,最多能支持写上几篇论文,但也只是实验论文,因为没有能够成功复刻实验,能总结的内容就更少了。
颜静是被何毅信重的,但她也只是说起了一些实验数据,无法从实验数据进入到理论内容。
何毅最后干脆问向王浩“王教授,你来说几句?”
所有人都看向王浩。
王浩想了想,开口道,“我在物理研究上是个外行,超导的研究就更是外行了。”
他继续道,“不过我最近看了很多相关的资料,也算是对于这项研究,有了一点个人的理解。”
“我觉得像是这种研究,如果没有好的想法,就从理论的机制进行分析?”他的语气有些不确定,带着疑惑看向了何毅。
何毅不知该点头还是摇头。从这句话来说,王浩确实是个外行。
物理的研究都是先发现现象,然后再对原理进行解析。
正因为如此,他们才执着于复刻实验,只有复刻了实验才能根据数据进行分析,才能找出其中蕴含的机制原理。
现在王浩说先分析原理,怎么可能分析的出来呢?
何毅只是看了一下王浩,没有表露出态度。
王浩继续道,“理论机制上来说,我们首先要研究超导的理论机制。”
“十几年前就有一种叫做简并相超导理论,这个你们都应该清楚的。”
“根据这一个理论,已经发现了超导的微观物理机制,也就是超导状态下,‘超导自由电子气’与‘简并正离子晶格’的相对分离,两者不发生任何的碰撞。”
“从这种原理去联系反重力存在的可能,我认为和超导状态形成的离子晶格相关?”
这是出于一种个人对于研究的判断,但是系统却直接反馈了结果。
正因为如此,王浩才会从理论出发去讨论。
“我们就假设和离子晶格直接相关。”王浩收到了系统的反馈后,顿时变得有信心,“那么怎么样才能产生‘交流重力’现象呢?”
“有没有一种可能是因为离子晶格在某种排列下的自旋?”
“如果按照这种原理来说,离子晶格怎么样排列,才能产生特别的场力?”
“那或许不是一种场力,而是一种对引力的阻隔,或者是一种磁场和电场混合的特殊情况?这些都是有可能的。”
“我们依次进行分析,从而得到某种假设去验证。这是微观物理研究的方法。”
最后一句话说的让所有人点头了。
在超导的机制研究中,几乎都是发现新的物理现象,然后再去根据现象推导论机制。
但微观物理的研究是从理论开始的,因为有好多微观物理的现象无法直接解释,就需要理论物理提供支持,而理论物理构架出来,就能够推导出其他问题。
像是希格斯粒子、中微子,都是先有的理论,才在实验中有发现的。
王浩最开始说先研究理论机制,在场众人肯定是不以为然的,但如果只是假设一个理论,再根据理论推导设计实验,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有一定道理的。
王浩的发言就是做出了一些提问,然后在针对每一部分进行详细的分析。
这样说下来,一说就是一个多小时。
会议顿时活跃了。
因为只是去做假设、去想象,好多人都开始踊跃的发言,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学’的发言也很快变成了‘科研’,区别就是一个人说,和很多人一起研究。
王浩发现也有了更多的灵感。
这种灵感并不是反映在任务上,因为和湮灭力的研究不存在直接关系,只是反映在他的想法和判断上。
会议召开了两个多小时。
王浩进行了总结,“所以比较可能的一种判断是,交流重力现象的出现,和超导状态下材料内部离子晶格的自旋有关。”
“其排列可能是平行的,也可能是纵向叠加的,我们可以根据这个推断去设计实验。”
“我想接下来,也就知道实验该怎么做了吧?”
他看向了何毅。
何毅也参与到了讨论中,只是没有真正说几句话,他只是感到非常的惊讶。
本来只是让王浩说一下自己的想法,结果他就把会议引导成了‘理论讨论会’,然后大家都踊跃的发言,还真就研究出了一个‘可能的理论’。
这个……
虽然是亲身参与其中,但怎么想都有些怪怪的。
为什么他主持的会议没有这种情况呢?
不对啊!
“这个会议本来就是我主持的。”何毅用力扯了扯嘴角,他发现以后应该让王浩主持会议。
虽然他的研究领域是超导物理,但似乎在理论机制的研究上,王浩要比他专业的多?
……
王浩参加了会议以后就离开了。
他的收获也非常的大,仅仅是脑中的知识和想法,以及对于超导更深刻的理解,就让他感觉受益匪浅。
另外,他发现自己非常擅长主持科研项目。
因为有《教学的馈赠》、《科研的馈赠》,他可以很轻易把讨论内容引入正确的轨道,用来对实验进行分析,或者是对于理论机制进行分析,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那么自然做项目研究的效率会非常高。
“我要不要也申请个大项目?”王浩忽然有些感兴趣了,仔细想想还是算了,至少暂时他申请不到什么大项目,因为他只是个数学学者而已。
等梅森数科学实验室建立一行以后,他倒是可以申请一些计算机相关的项目。
但是类似的项目他并没有多大的兴趣,因为计算机类的研究,大多都是应用研究,最多牵扯到一些算法、构架之类,即便是能找出正确的方向,研究都是非常耗费时间的。
相对来说,材料学、物理学研究,正确的研究方向比什么都重要。
如果每一次都能找到正确方向,很快就能出成果。
当然,兴趣也是很重要的。
王浩希望能够完成‘交流重力’实验,以此对湮灭力有更深入的理解。
不过他的想法是希望能够构架出‘湮灭力理论’的数学基础,而不是利用这种发现去做什么、验证什么。
湮灭力,只是一种理论,也只有他知道是正确的理论,即便是有更多的发现暂时也无法百分百的确定存在。
微观理论是很难说的。
当王浩正在思索‘交流重力’实验的时候,西海大学的校门口非常热闹。
学校迎来了来自航空集团沈城飞机设计研究所,著名飞机设计师李建华的团队。
李建华的团队,在103所待了近一个星期,跟着103所验证了三组近似值数据,结果发现对应的风压测试,评估数值都在20以下。
这让所有人都感到非常震惊。
之后李建华带队访问了其他相关的科研机构,后来想着这件事还是忍不住来了西海大学。
空气动力的计算研究对于飞机设计实在太重要了。
如果在每一项计算上,都能够取得理想的结果,设计出的飞机性能肯定会上升一个档次。
这要比去参观考察一些研究机构重要的多。
所以李建华来了。
当然他不能说是来找王浩,而是以西海大学参观考察的名义来的。
考察什么?
西海大学首先想到的自然就是纳微实验室,因为纳微实验室正在争取航空集团旗下航空材料院的材料项目。
西海大学也有动力实验室,但几乎没什么影响可言就是学校建的一个小实验室,肯定不可能吸引飞机设计团队到来。
正因为这种判断,主要负责招待李建华一行人的就是夏国斌。
夏国斌迎着李建华一行人走过来,热情的介绍认识以后,就把他们迎进了校门。
他带着人去了纳微材料实验室,打算好好介绍一下实验室的项目以及研发水平。
夏国斌对此是非常期待的。
可等到了实验室门口的时候,他就发现找不到李建华了。
他疑惑的问向其他人,“你们李总设计呢?去哪儿了?”
旁边一个助理似的人物说的,“李总设计说他去找人了,让我们进去参观。”
“——?”
夏国斌听着一愣,甚至惊讶的张开了嘴,一个团队过来参观考察,结果团队的核心人物,离开去找人,让剩下的人去参观。
这个套路,怎么听起来有点熟悉呢?
夏国斌顿时感觉怪怪的,也郁闷的想到了原因。
他已经有了一次经验。
上一次航空材料院来的人,几乎是象征性的参观了纳微实验室,等中午吃饭的时候,几个领头的就找不到了,后来才知道他们是去找王浩了,甚至为了王浩留到了第二天。
现在好像也是这样啊!
……
夏国斌猜对了。
李建华当然是为了王浩来的,他不仅是自己去找王浩,还带上了两个空气动力学专家。
他们的运气比材料院的人好一些,并没有遇到不让进楼门的情况。
他们很顺利的找到了王浩,然后就说明了自己的来意。
“王教授,崔勋年,还记得吧?他给你的那几个方程组,你的解析实在是太精准了!”李建华的一句话,就让王浩知道了对方的来意。
他倒是有些好奇,“对你们有帮助吗?”
“不是我们,是……103所。”最后几个字是在王浩耳边小声说的。
王浩赶紧摇摇头,“这些就不用对我说了。”他可不想听什么机密内容,即便是参与其中,也只是帮忙解了方程而已。
李建华点点头,直白说道,“我们这次来,是想向您了解一下计算方法,这个您方便说吗?”他还是先问了一下。
因为不知道王浩利用什么方法求取的近似解组,但毫无疑问,这种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王浩倒是不在意,“对你们很有用吗?那只是我在研究NS方程过程中的一个小进展,要是你们有用,我就给你们讲一下?”
他并不是完全不在意,只是因为类似的方法应用前景很广,在某些领域也非常重要,直接发表论文似乎不太好。
但是,憋住只有自己一个人知道,也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如果能在战斗机设计上有帮助,他还是愿意尽自己的一份力的。
“那真是太好了!”旁边的空气动力学专家,赵鑫,立刻兴奋的说道。
李建华则是道,“不能让您白讲,我会向上级报告,不管是奖金、奖章也好,或者是我的项目,肯定有您的一份功劳。”
这话说的王浩爱听。
他笑道,“只是一个小研究而已,你们不用太在意。”
等几个人说好了以后,王浩就带他们去了梅森数科学实验室,直接进了主任办公室。
主任办公室的面积比较大,隔音效果也比较好,门上挂着‘请勿打扰’的牌子,一般不会有人过来敲门。
等到了办公室里,王浩就开始讲解起来,“我这个研究是以求取NS方程近似值为基础的。”
“我发表在《数学新进展》的研究,你们看过吗?”
赵鑫立刻举手,“我看过,而且仔细研究过。”
“那就好。”
王浩道,“那是最基础的方法,有了基础就好办了。”
“其实重点就在于替换方程,主要是对替换方程以及原方程的比对分析,其中应用到了一些离散数学和泛函分析的方法,还有一些李群的对比方法。”
“我来给你们简单举了个例子,比如说……”
他在白板上写了一行列式。
然后快速转换又写了一行列式。
“这两个就是原方程和替换方程,那么我们来进行分析,从前面位开始对比,建立一个群,做数字的对比筛选……”
“我们需要将……”
“这样一轮下来,就可以通过分析得知……”
“哇啦哇啦……”
王浩连续说了二十几分钟,也让在场的三个人听的脸色发青。
李建华从开始就听不懂了,他对空气动力学也有研究,但毕竟不是专门做这项工作。
其他两个空气动力学专家,最开始还能跟上,过了几分钟就跟不上了,因为有些转换他们完全看不懂,肯定牵扯非常高深的数学理论。
他们心里都忍不住吐槽,“这叫小研究?”
“这叫很简单?”
“请问,什么叫难?就这个方法,学上几个月也学不会……”
看着正在讲解的王浩,满脸不在意的样子,似乎真觉得只是个小研究,理解起来非常的容易,他们都感到一种名为‘智商受限’的悲哀。
接下来他们就听到王浩说,“这是第一个转换方法,就到这里了,后面还有三种方法,我们先分析刚才的方法……”
当发现王浩要继续讲解,李建华赶紧打断道,“王教授,王教授,到这里就够了、够了。”
“啊?你们都懂了吗?”
“额~~”
“是有哪里听不懂吗?”
“额~~”
“是这里?这里,还是这里?”王浩连续点了三个位置。
“额~~”
李建华想了想道,“就是从你说要让原方程和替换方程做对比的位置。”
“……那不才刚开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