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显在杨氏县、柳林村的发展自不须细表,事至今日,各项事务也早有安排,只需按步就班一一去执行实行便可。
总体来说,就是赚钱,广积粮等待时机。同时,拓展自己的商路,以杨氏县、柳林村为中心,向四周的县城铺设更多的商铺客栈,再通过这些营生,收集各地的消息情报。做这些动作,也是为了将来刘显可以顺势的将那些县城收归自己的势力之内。只需要情报到位,那么就能够对这些地方的情况一清二楚。
就在刘显在杨氏县、柳林村埋头发展,开展修建城堡的时候,大汉各地其实也都是处于一个暗潮汹涌的情况。历经黄巾之乱,顺势而为的各路英雄,这个时期,亦处于一个埋头发展的阶段。
董卓、曹操、孙坚等等,他们都有着各自的际遇,但是有一点却是一样的,那就是他们都不是那种甘于平凡的人物,他们此时此刻,也同样是等于在一边发展一边等待时机。
早在黄巾起义之前,民间便有了许多的流言,比如什么的天下将乱,什么的大汉气数将尽的流言。
这些流言,或者对于一般人来说,的确就只是流言,大部份的百姓,他们的内心深处,依然还是心向大汉,并不认可这些流言的。
但也只限于一般的人吧。实际上,只要有一定见识、目光远见的人,他们都看得出如今大汉的弊端,看得出如今大汉大厦将倾的危势。
有道是以史为鉴,只需要对历朝历代的历史有一定研究的人,他们都可以看得出如今的大汉跟历朝历代的败亡时的情况有着许多相似之处。
何况大汉本身就是一个多事多秋的朝代,其间起起落落,盛盛衰衰。又或是印证那一句话,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吧。
大汉如今皇帝放浪形骸,奢靡荒淫,宠信宦官,倚重外戚,皇权旁落,朝纲不振。而天下本就接连天灾连连,地震天灾,旱灾、水灾、虫灾等等,早已经把大汉天下百姓弄得民不聊生,这黄巾暴乱,也就等于是在这枯残的大树下再点起了一把火,使得这大树随时都会轰然败倒。
在这样的局面形势之下,其实还是有许多臣子是想力挽狂澜,想要挽救这将倾的大厦。可惜,经过许多人的努力,到最后却是难以挽救,无力扶持这倾侧的大厦。
没有办法,忠臣不是没有,可是,如今的大汉朝廷,一般人根本就难以在皇帝的面前说得上话。皇帝不理朝政,完全被宫中的常侍把持。而皇宫外的大汉朝廷军马的兵权,又已经完全落在外戚的手上。其中,还有一些深谋老算,奸滑的权臣作梗。
一般的朝臣,或是地方大员,他们就自有千万种治国良方,都不可能直达天听,不可能获得看重实行。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一些少壮派,又具备雄才大略的人,他们对大汉朝廷失望之余,自然而然的就滋生了野心,或说是野望。
董卓就是最先看穿大汉大厦将倾的人,也是早早就产生了野望的人。
他在讨代黄巾军的过程当中,他就并非是单纯的想要剿灭黄巾军,只是想利用这次动乱来壮大自己的实力,又或者说是提升自己在大汉的声望。
他最初的想法,估计是想利用这次的动乱,掌握更多的兵权,然后可以直入朝堂,在大汉朝廷当中占有一席之地。甚至希望可以跟朝廷中的那些宦官、外戚‘权臣分廷抗礼,成就自己的人生巅峰。
但可惜,通过这次动乱,他也实在是看清楚了朝廷嘴脸,使他明白,在朝廷当中,他很立足。那些宦官、权臣都是看不起他这样的粗鄙武夫的,无论他在战场上立下多大的功劳,但那些人根本就不会正眼看他一眼。在朝廷当中,他显得那么的人言轻微,甚至,就算是他的生死,亦有可能是在那些宦官、权臣的一念之间。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他更明白了如果想要发展,那么就必须要在外,要手握兵权。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觉悟,他欣然的接受了朝廷的解职,接受了被贬回陇西的事。
西凉是他的发迹之地,是他的福地,返回西凉,这就等于是猪笼入水,龙归大海。
结果,西凉异族叛乱,异族叛军声势浩大,大汉政权面临被推翻的危机。如此,董卓再被重用,重迁中郎将,拜破虏将军,率军抵抗西凉叛军。
董卓在西凉再有威名,在西凉一呼百应,除了早前所拥有的军马之外,大军激增至十万人马。
事实上,在这个时候,以董卓及其帐下大将,是完全可以更早更快击败西凉叛军,平定西凉的。
但是,董卓却有意拖延,不理会督军的司空张温,还有执金吾袁滂、荡寇将军周慎等的督促,只顾埋头练军,积蓄力量。这是董卓要养寇自重,借朝廷军饷为自己养军练军。
这也是为什么董卓在黄巾暴乱其间,实力并不见得比孙坚、曹操更强,但是事隔三、四年之后,其实力一下子就达破了天际,凭空可得二十万西凉骑军进驻京师洛阳的主要原因。
这一切,其实也都在董卓的掌握当中,这个时候,也正是董卓确定了自己的发展目标的时候。他这样直接利用朝廷为其养军练军,且他的起点的确也比别人高一些,所以得了先天之利。用不着如刘显这样只能暗暗发展,他是公然的招兵买马,且军马的粮饷,还是朝廷调拨的。
如此,也难怪他可以率先成为大汉实力最强大的诸侯,最有机会夺取大汉江山的诸侯。
再说孙坚。
孙坚早年少扬名,少年时代的孙坚,的确也满怀热血激情,一心扶持大汉。
可是,身在官场,看透了如今大汉衰弱的本质。因而也产生了野望。
孙坚身处东吴,离大汉政权中心的确有些远,他其实早就看到,如果他可以据江东的话,那么大汉乱起之后,他就事有可为。
当然,他官职并不算高,他也跟刘显一样,很清楚明白在大汉没有真正大乱的时候,他是绝对不可以当出头鸟的,也就是说,只能暗暗的积蓄自己的实力。
黄巾暴乱时,尤其是朝廷号令天下义士共抗黄巾军之时,孙坚就觉得机会来了。他马上返回乡里,召集乡勇成立了义军。
当然,孙坚也同样是获得了先天之利,因为他本身就有官职在身,又被举荐为为佐军司马。另外,还有不少江东商贾的资助,使得孙坚的起点也是比较高的,这一开始,孙坚便号召了上千军马相随。
但是,孙坚性子较急,打败黄巾军后,他被任为别部司马,可他还是不太满足。恰好司空张温进入西凉督军董卓,邀请孙坚率军进入西凉,一起攻击西凉叛军。
孙坚立功心切,见董卓迟迟不愿意出兵攻打叛军,便私下进击。
董卓原本就是打算养寇自重的,而孙坚武勇非凡,能征善战,万一被孙坚率军打败了那些西凉叛军,他又如何发展自己的实力?如何能够让朝廷调拨粮草给他养军?
结果,便使计阴了孙坚一次,使得孙坚损兵拆将,孙坚恼怒,欲刺杀董卓,但被张温劝阻,如此,孙坚也只得含恨而归。
这孙坚与董卓的仇怨就是这样结下了,以后孙坚勇为讨董先锋,也有报仇心切的原因。
孙坚返回江东,利用原来的义军班底,沉下心来发展,等待再次起兵的时机。
至于曹操,他早在180年时便已经是朝廷仪郎。黄巾起义暴发后,他被拜为骑都尉。此时,曹操的确还没有太大的野心。
这么说吧,曹操本就是宦官之后,他想要入朝为官,并不需要如一般人那样那么的曲折,有关系有人脉。另曹操的曹家家财颇丰,亦不需要太为钱财的事而操劳。
不过,曹操的确也具备雄才,自小便有过人之处。
同时,也是在朝廷为仪郎其间,让他看透了朝廷的衰弱,慢慢的也产生了一些别样的心思。
在打败了黄巾军之后,曹操就被朝廷封为济南相,治理一方,治下十余县之多。
其实济南离刘显这里的杨氏县也不算是太远,从杨氏县往东南方向,抵达黄河,渡过黄河不远,便是济南地区了,处于泰山的西北面。
济南在曹操的治理之下,很快就肃清其地的政行,使得一郡清平,百姓拥戴。
曹操的才能自是不用说了,也不得不让人佩服。不过,相比起董卓在借助朝廷的钱粮招兵买马发展自己的势力,而孙坚返回江东发展,还有刘显在暗暗的发展的情况而已。
这曹操在这个时候,应该还是有着几分愤青的特质的。他为济南相的其间,曹操对于朝廷的黑暗,对于买官卖官的制度极为不满,不肯迎合朝中权贵,居然辞官归家归隐了。
不过,也别以为曹操的品性是这么的高尚。
实在,其中也有一些隐情的。
曹操嘛,其父本性夏侯。后拜宫中宦官曹腾为父,然后才有了曹操。
也就是说,曹操本是宦官之后。他的政治身份,是属于宦官的势力。
可以说,曹操跟如今朝中掌握权柄的宦官十常侍等等是一伙的。
这个是事实,曹操的出身就已经注定了他是属于那一个阵营的人。曹家的关系,亦有这一个阵营。
这样的情况,其实也造成了曹操在朝廷是不待见的。朝中的权臣、外戚等等,都是看不起曹操的出身的。
而朝中的宦官呢,他们已经不太满足于只是掌握了朝廷皇宫中的权柄,他们有意把手伸到外面去。
比如,在黄巾动乱其间,卢植率军攻打张角的时候,宫中宦官来督军,向卢植索贿,其实这就是一个试探。想让他们的权力伸出到皇宫之外,插入到大汉军队当中。
但是这并不容易,因为大汉军马当中,没有谁会当真的愿意听众那些宦官的命令,更不会愿意充当他们的打手。反正,他们的命令,出了皇宫之后就没有太大的作用了。
当然,这只是指在军队当中。事实上,他们这些阉官,狐假虎威,在地方还是有较大的权柄的。
反正,宫中的宦官,他们就是想要掌握一支军队。
而曹操,却是最适合为他们在外掌控一支军队的人。
所以,自然就是威逼利诱,希望曹操可以向他们投效,希望曹操可以跟他们同流合污。如果曹操愿意投效他们,那么曹操马上就可以获得更大的晋升,先会成为一郡之守,然后再慢慢的提升。
可以说,用不了多久,曹操就可以成为可掌握更多军马,拥有更多兵权的将军。
曹操怎么愿意受人控制?他本来一直都想摆脱宦官出身的身份,更加不愿意跟宫中的宦官同流合污了。
不过,曹操自然很清楚,如果他不愿意报效那些宦官的话,那么跟着下来就是被那些宦官给他小鞋穿的时候。如果一个不好,就会获罪,被莫须有的罪名抓捕。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曹操干脆就自行辞了官,返回乡里。
这个,与其说曹操看不惯那些黑暗而辞官的话,还不如说曹操是为了避祸。
但是,回到家乡,曹操也不是当真的只是在家念念书,他同样是在暗暗的招兵买马,在积累实力,在等待起兵的机会。
反正,还有袁绍、袁术等将来成为一方诸侯的人物,他们在这个时候都没有闲着,都在暗暗的积蓄着力量。
此时的大汉,的确已经暗潮汹涌,随时都会掀起滔天巨浪。
有些人,是有意而为,而有些人,则是随波逐流,但是,随着发展,总会被推上浪头的时候。
而这时,黑山黄巾军的情况,已经有快报上报了朝廷。
另外,平原王府马贵人收了刘显为义子的事,亦有奏表送到了当今皇帝的案卓上。
一起的,还有刘显的情况。
马贵人收刘显为义子的事,这事说大不大,说小也不算是小事。尤其是在这大汉风雨飘摇的时候,平原王府马贵人突然收了一个义子是为哪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