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问题
大木也是同样的问题。
或者黄子澄想要的那种,能用来造宫殿的木头,是少见的。但是大部分普通木头,能用来造船的木头,有大量的剩余。
这也让杨士奇挠头。
而布匹,纸张,油等东西,倒不是滞销了,而是生产是需要成本的,需要周期,的销售也是的。大明海上的运输量是有限的。再加上大量船只被傅友德征用。用到了日本战场之上。
运力受限的情况之下。
很多东西运不出去。而造船能力,并不是一下子就能爆出来的,特别是那种能横渡大洋的大船。
何夕听了,也有些挠头。这里有很多问题,何夕一时间也没有想到该怎么办?何夕说道:“到了什么程度了?”
杨士奇说道:“钱不够了,而今现银只有几十万两了。而银票也只有一百多万两。我每天担心的睡不着觉。”
何夕自然理解杨士奇为什么担心。
生产了东西卖不出去,大量资金就会变成商品躺在账目上,而偏偏,银票是以白银为本的发行的。而今外面的银票少说有一千万两之多。而辽东账面上,只有这么多现银。真要是有挤兑。
就非常不好办了。
好在,辽东银票推行之初,就是与货物进行了捆绑,大部分使用银票的人,都是方便采购辽东的物资。而不是为了银子,故而大部分商人都没有想过去将银票换成银子。
因为对他们来说,这是多此一举。
毕竟他们还要采买辽东货物,辽东货物大部分不接受现银的。只接受银票。
如此一来,辽东货物与生产能力其实已经为银票作保了。
所以,而今的银票系统,才没有出什么大问题。但是如果继续下去,就不好说了。
那生产了这么多?能不能停下来?
自然是不能的。
前文也说过,生产的机器一旦打开,停产就是一件损失很大的事情,比如炼钢,几乎只要一停下来,就会将炉子给烧坏了。这样的问题在很多技术细节也是有的。
但即便不说这些。
仅仅工人怎么办?
虽然说辽东工人数量并不多。但是几大产业加起来,也有十几万人了。这些人加上他们的家庭,已经是辽东很大一个群体了。一旦停工,停止给他发工资,很有可能出大问题的。
不仅仅农民才会起义。
工人吃不上饭的时候,更加恐怕。
如果停工照付工资。那还不如继续生产的。
原材料虽然有一些成本,但是成本并不算高。同样是花钱,最少有一点点的价值产出。
如此之种种,杨士奇才不敢下令停工的。
何夕心中暗道:“说到底是市场饱和了。”
很多人觉得不可能。这才多大的产能了。但实际上,却是很有可能的。之前说过,在南洋等地,能卖的起中原货物的人都是一些什么?是达官显贵。是头人贵族。但是整个南洋才不过几千万人。这样的人能有多少个?
根本不会有多少的。
至于平头百姓与奴隶们,根本与大明的奢侈品无缘。大明生产什么,卖出什么。对他们没有什么影响?或许有,因为南洋领主们为了获得更多的货物,必须将很多东西换成钱。
比如,粮食。比如,宝石,等等。
但是不管怎么说,这些人都没有消费力的。
而且何夕还有意无意回避了一个最大的市场,自然是大明国内市场了。
这种情况下,出现这样的问题也是很正常的。
片刻之间,何夕心中已经有了一些想法。但仅仅是想法而已,他还要验证一下自己的想法,再做决定,于是说道:“所以,你一直想北京那边的订单?”
杨士奇说道:“大人英明,臣也是没有办法的。只能指望有一个大单子救命了。否则再过几个月,会真差不问题的。”
在何夕听了,杨士奇似乎在隐晦的给何夕解释什么。又好像没有。
太子在北方的时候,很多人摇摆,有些人未必意思到自己做的事情,是对何夕背叛。但是很多人都有这个想法的。即便不是背叛,越过上司去接触上司的上司,也并不是一个很合适的做法。
但是当地大家都在传,何夕到了京师就不回来了。
虽然说,何夕在辽东做的不错,但是人走茶凉,也是自然规律,县官不如县管,也是必然结果。
大部分人都不是圣人。
自然想攀太子的高枝,也算是人之常情。
杨士奇在这里隐晦的提点了一些。还是是说,与太子的接触,就是为了为辽东而今的危局找解决办法。
这让何夕怎么说?或者说何夕能怎么说?
何夕自然是掀篇,不提这事情。他说道:“有一点你想错了。北京需要辽东的物资,但是北京却不会是单子。”
杨士奇被何夕一提点,顿时明白了。说道:“北京城营造,要我们无偿提供物资?”
何夕微微一笑,说道:“那不是应该的吗?”
杨士奇张口结舌,好像想说什么?但最后还是叹息一声,说道:“是,是应该的。”
何夕也明白杨士奇为什么这个样子。
因为何夕在辽东推行的内部调用物资,也是以购买的形式走账的。虽然说在最后对账的时候,几乎是一笔勾销。但是问题是,该是多少钱,总是要说清楚的。
因为商品本身生产出来的目的,就是销售。
即便内部消化了。也搞清楚各种数目与利润,否则怎么对下面的工厂进行奖赏。赚钱多的工厂,会获得更多的投入,或许他们得到的并不完全是金钱,还有政治上的倾斜。
但是调用就不一样了。
一笔给你划走了。
什么都没有留下来。无偿占用,没有人会在乎。会惊人的浪费不说,也会让工厂与工人觉得怎么生产都一样,那就没有人为提高效率,提供利润,等方面下功夫了。
大明之前,就是征用。不仅仅是征用官府自己的东西,还征用民间的东西。
需要什么东西,直接让商户提供承办,并不给钱。视为徭役的一种。官府自己的东西还好说,但是民间商户却无法承受,以至于后来没有后台就不要经商。单单这种朝廷的各种麻烦事情,就足够人倾家荡产了。
但是杨士奇已经习惯了这种,内部还要进行详细的核算制度。忽然回到之前,他没有反应过来。其实杨士奇并不一定要让朝廷给钱,这也不大现实,但是朝廷总是要给一点好处吧?
但如果真的如何夕所言什么都不给?
那就不是再解决问题,而是在制造新的问题。
何夕说道:“好了,别担心,而今是我督办这一件事情。你就放心便是了。”
杨士奇说道:“大人,我辽东可是真承受不了征用了。”
何夕说道:“我知道。不过,你自己也要想想办法,该怎么解决?”说到这里,何夕微微一顿,说道:“我此来还有一件事情。”何夕随即向身后一招手,王千里立即将身后拿出一个圆筒,打开圆筒一端。从里面双手取出一个黄色卷轴。
下面人一看,就知道是什么?
是圣旨。
何夕双手拿着圣旨,高举过头顶,说道:“准备一下吧。接旨。”
一般来说,接旨要沐浴更衣焚香,等等。何夕不在乎这些繁文缛节。但是最基本的一些东西还是有的。比如摆上香案。
而香案,与香炉等东西,在衙门都是有的,因为古代衙门各处都供奉着不同的神邸,就好像庙宇一般,稍稍收拾一下就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