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阅读网 > 大隋主沉浮最新章节 > 正文卷 第129章:风暴

    杨集在凤鸣楼出尽风头,但他却没有留宿青楼、没有当女神云秀心的入幕之宾,而是像乖孩子一般乖乖的回家了,这本身就是一件令京城轰动的不可思议之事,更令人震惊的是,乖孩子一般的卫王在回家途中,居然在自家附近遇刺,这些事件对于京城百姓来说,绝对是件了不得大事。

    如今这大兴城中,权利最大的人是皇帝杨坚,接下来的自然是太子杨广了,但杨广之下呢?

    那就众说纷纭了,尚书左仆射杨素乃是大隋首相,兼管尚书省吏部、民部、礼部,且在大隋军队中拥有极大的声望;尚书右仆射苏威是大隋次相,管理尚书省兵部、刑部、工部。而内史省(中书省)内史令晋王杨昭、门下省纳言杨达同样具有巨大的权力,在朝野同样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这五人之下是汉王杨谅,他身兼左卫上将军、并州刺史、并州大总管,管辖的领地西起华山、东到大海、北达云州、南到黄河五十二州,皇帝还特授杨谅遇事不必拘于律令限制,可自行行事的特权。

    杨谅之下则是身兼右卫上将军、凉州刺史、凉州大总管的卫王杨集了,他的领地是凉州十一州,也是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土霸王。单以实实在在的权力而言,大隋王朝除了皇帝杨坚、太子杨广、汉王杨谅以外,就轮到他杨集了,便是新任的兖州刺史、兖州大总管杨纶也远远不如。

    当位高权力、功勋卓著的杨集在自家附近被人行刺的消息传出,整个大兴城一片哗然。

    但也有很多人在私底下扼腕叹息,杨集以前虽然顽劣不堪,打出了纨绔之王的绰号,可打得再厉害,那也只是小儿辈间的打架斗殴;这种事情对于权贵无数的大兴城来说,那每天发生无数起的日常常态,哪怕有人被打得鼻青脸肿、断了胳膊、折了腿,但只要没有碰到“人命”这条底线,几乎都私下了事。

    杨集虽然令不少权贵子弟断手断脚,但他毕竟只是一个半大的孩子,而且后台又强又硬又不讲道理,所以始终没人在政治上为难他。

    直到杨集和贺若怀亮怼上……

    杨集刚从泰陵为独孤皇后守陵归来,贺若怀亮第二天就带着一帮游侠去拦“刺杀”杨集,然后被杨集的侍卫射倒在地、踩成太监,若是有错的一方贺若家认怂了,也就没事了;可护短成性的贺若弼不但大闹杨纶庆生宴,嚷着要杀杨集,还告到了皇帝面前。

    杨集的“家长”杨广也火了,出手就是贺若家族几百起灭门案,朝廷一一细查下去,包括贺若家在内的贺若系,死的死、贬的贬,若非皇帝念旧情,贺若弼父子岂能活到现在?本以为这起事件就此结束,却不想贺若怀亮最终还是熬不过去,最终不治身亡,紧接着便几十名刺客的尸体被右武侯从平康坊南里南曲拎出来,然后送去了贺若府家门,紧接着,卫王府又将一口大钟送了去,于是一些脑子灵活的人,便意识到杨集和贺若弼矛盾又开始了。

    一听说杨集遇刺,首先想到买凶杀人者非贺若弼莫属。就在大家纷纷猜测之际,第二天清晨便传出了贺若弼一家被逮捕的消息。

    普通老百姓只是把此事当成茶闲饭后的谈资来谈,但是在权贵圈子却炸了锅一般。

    对于他们来说,被剪除成一根独木的贺若弼,都被罢黜为民了,已经失去了利用的价值,甚至贺若弼所在的独孤派也认为贺若弼是个祸害,不宜解救,像独孤派中的宇文弼、于仲文、李仲文、丘和、张瑾、薛胄等人,都持同样观点,纷纷派人给独孤顺送信,让他静观其变。

    可是被抓捕的贺若弼却供认不讳,这也就罢了,问题是他不但承认自己要杀杨集、承认自己私藏兵器是图谋造反,还说独孤顺、独孤陀、元胄、元岩、窦谊、宇文弼等人都是他的同党,只要时机成熟,各家亲兵、家丁、奴仆便利用府中武器装备起事,一起杀入皇宫,将杨坚、杨广杀死以后拥立杨勇为帝。

    除此以外,贺若弼还供出了步迦可汗南下、兵部官员扣留军情、长孙晟遭袭,皆是出自独孤顺的手笔,甚至连步迦可汗召集各族之兵为己用的“活祭杨集”的口号,都是独孤顺派人告诉步迦可汗的。他们这么做的目的是希望杨集死、大隋惨败,只要突厥汗国不亡、时刻威胁大隋边陲,那么拥有强大之敌杨坚便不敢朝军队下手,以免大隋内乱暴发。

    朝廷根据这份口供,第一时间将涉案之人一律抓捕,这等于是把关陇贵族三大派别的首脑一网打尽。

    不到一个上午的时间,贺若弼的口供取代了杨集遇刺案,成为轰动朝野的大消息;可是令人奇怪的是,杨坚并没有封城、也没有严防戒备,只是加强了皇宫的防卫力量,除了抓捕口供上的人以外,连免征性的搜查都没有。

    整个大兴城二市、一百零八坊一切如常,坊市门、城门也不关闭、照常开启。

    然而正是这份正常得不正常的正常,却令关陇贵族人人自危,如热锅上的蚂蚁一般,个个坐立不安。

    到了下午,右御卫将军张瑾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焦虑,前去拜访赵国公李仲文,他的马车刚刚停在门口,李仲文就亲自把他请入内书房议事。

    “李兄,情况很不妙啊。”张瑾待奉茶侍女关门离开,便忧心忡忡的说道:“我通过一些关系了解到一点情况,贺若弼不但承认他预谋刺杀卫王,还将许多事情都透露出去了。”

    李仲文恨恨的骂了一句:“这个刚愎自用的蠢货、混蛋、软骨头,他自己快死了还要连累这么多人,真是罪该万死。”

    张瑾叹息一声,苦笑道:“宇文述在贺若弼的家里搜出了三千多套武器装备,还有军弩、床弩、连弩等等禁物,一个满门抄斩之罪是怎么也逃不掉了。他应该是将功抵罪、戴罪立功,赎得一两个子孙,确保贺若氏香火不断。”

    “竟然连皇帝的都敢信,所以我才说他是愚蠢的蠢货。”李仲文咬牙切齿发了一通脾气,又问道:“这里头有没有什么可以补救之处?”

    张瑾摇了摇头,苦笑道:“奉命去抓人的士兵,率先占领了独孤府、元府、窦府、宇文府等门阀的府库;而各个大世家门阀都有许多武器装备,这几乎是公开的秘密,大家平时都不当它是一回事,可如今被查出来,问题就大了。我幸好不在贺若弼的招供名单之上,不然也逃不过这一劫。”

    “现在最可怕的是圣人的按兵不动,如果让这事态继续发展下去,我们也难逃一劫。”李仲文皱眉道:“贤弟认为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办?总不能坐视不管、坐以待毙吧?”

    “李兄所言极是!”张瑾点了点头,缓缓的说道:“贺若弼是保不住了,这样一个叛徒就算保得住也不保。现在就看圣人能不能看念在皇后情分上,饶过独孤氏兄弟了。我认为圣人也不希望把事情闹大,否则他早就下令封城,把大家一律抓捕了,但如果他那么做,就不好收场了。”

    李仲文沉声问道:“何以见得?”

    张瑾答道:“贺若弼的口供波及了太多世家门阀,多到连圣人也不敢一刀切,要是一律以谋反罪严惩,那么全军大乱、天下大乱之日就不远了;所以我们认个错,作出相应让步即可达成救人的目的。”

    “让步?”李仲文双眼忽然大大的睁了起来,呆立半晌道:“经贤弟这么一说,我明白了。正如贤弟所言,如果我们做出让步,我们或是可以保全大家的性命!”

    “李兄指的让步是什么?”张瑾也激动了,兴奋的问道:“只要明白圣人之所求,我们就能针而对之。”

    李仲文叹息道:“还能是什么?无非就是义仓大改罢了!”

    做为大隋的子民,只要是在官籍的百姓,都能从均田政策中得到定额的田地,朝廷给百姓的田有两种,一种是可以传于子孙的永业田,人均二十亩;一种人死以后,朝廷回收的口分田,俗称为露田,露田是中男和丁男受田八十亩、妇女四十亩(注:男女三岁以下为黄、十岁以下为小、十七岁以下为中,十八岁以上为丁、六十岁为老。)。

    进行依据授田记录向百姓征收租庸调。不论贫富,一律缴纳定额的租庸调。

    租即田租,每年要纳粟二石;庸则是为朝廷做事劳役,每年替服劳役二十日,如果服务力役的人抽不出时间,既可用钱粮财物来抵役期,也可以出钱出粮请壮丁多的左邻右里代劳;调是户调,一般是一匹绢或是一端布,再加三两绵或三斤麻,具体收什么,依乡土所产之物而纳。

    “租庸调”规定以“人丁”为本,不论土地、财产的多少,都要按丁交纳同等数量的绢、粟,其中以纳物代役的方法,在均田制的同步实施下,使百姓在有土地耕种的同时,保证了充足的农耕时间,不会因为长期服役在外而耽误农时,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如此一来,便形成了“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的税制,此制之下的大隋天下“则不堤防而家业可久;以之成务,则不校阅而众寡可知;以之为理,则法不烦而教化行;以之成赋,则下不困而上用足。”

    “租庸调”是固定的,然后还有义仓粮,这个朝廷为了防备荒年而在地方上设立的公益粮仓,每年秋收以后,每家出粟麦一石以下,后又定下了积储之法,将全国家庭划分为九等,到了饥荒之年或是青黄不接时,则开仓赈给,确保每个地方上的贫困百姓得到适量救济,亦能够使所有百姓在灾祸之年不至于饿死。

    这本来是朝廷鼓励民间自己储粮,怎么发放、什么时候发放,也由地方百姓准定,朝廷要做的事情只是监督,只要德高望重的乡老去县里上报一声,县令便到现场监督发放整个过程,这毕竟是对百姓有利的事情,而乡老面对的都是亲人朋友,他们处理的时候也比较公平,这本来是一项利国利民、深得人心的善举。

    可是久而久之,许多官员见义仓有油水可捞,也确实有些乡老挪为己用,于是义仓又变成州县管理,如此一来,出现的问题反而更多更大了。

    杨坚便准备在司农寺之下置常平署来掌管天下义仓,将义仓的管理权、发放权、监督权从地方官府收回来,这个决定虽然有人反对,但义仓到了地方官员之手,问题反而数以百倍的增多,这就说明地方官员管义仓,还不如百姓自己管理的好。况且大世家也不靠那点点义仓小钱吃饭,于是这条政令大家都通过了。

    然而杨坚又发现九等户划分得十分不合理,许多土地贫瘠的下下等户被地方官员定为一个上上等,而上上等户却通过关系弄成了下下等,甚至许多官员也是下下等,这就极度的不合理了。他便决定放弃之前的分户收粮之法,改对田地征收粮食,上上等田收九斗、下下等田收一斗,但是这么一来,入仓之粮就变少了,达不到陈粮救济的目的,于是杨坚突发奇想,又规定每百亩一收,公田私田都得交,也就是说,田地越多越好的人家,需要缴纳的义仓粮越多。

    谁的田最多最好?

    自然是王公大臣、世家门阀的,而天下世家门阀,又以关陇贵族为最,他们的田庄遍布天下,怎么可能会答应杨坚的义仓大改制?

    事实上,这点粮食对拥有庞大家业的关陇贵族们来说,只不过是九牛一毛而已,但就是这么区区一根毛,他们都不愿出。

    当然了,也不是说他们舍不得这点粮食,而是他们担心开了这个头以后,下一步便征收他们的地租,而以杨坚和杨广强盗一般的行事作风来看,他们父子极有可能会这么做,若是真的收了私田的地租,那才是要命。所以未免被杨坚步步紧逼,便在义仓粮这方面与杨坚,以及支持此项政策的杨广僵持了起来。

    “如果仅仅只是义仓的话,让步倒也无妨。”张瑾也明白了过来,沉吟着说道:“但恐怕这不够啊!”

    “先试一试!”李仲文叹息道:“如果不试一试,怎么知道不够?怎么知道圣人需要什么?”

    “也罢!不过咱们得找个比较合适的人去说项。”

    ————————

    (注:隋仁寿三年九月,置常平官以掌义仓。)

    7017k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 大隋主沉浮最新章节书目,按(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手机上阅读大隋主沉浮:http://m.feishuwx.net/dasuizhuchenfu/

您的支持,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小说阅读网,无弹窗小说网,小说免费阅读,TXT免费阅读,无需注册,无需积分!小说阅读网注册会员,就送书架!小说迷必备工具!
推荐阅读: 风流公务员 重生印度之高人一等 三国:开局误认吕布为岳父 大明公务员 新书 苟出一个盛唐 大灰狼 我愿如星君如月 捡到一本三国志 全面战争之三国
大隋主沉浮最新章节新书《鼎定南北朝》预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