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消逝的匈奴
《消逝的匈奴》
着作:金德(字正日)
校对:兰成(字平和)
出版:太原书社
印刷:朔州朔方郡临河县博远印刷分厂代工
版次:汉元六五七年四月第三版
作者简介:
金德,字正日,匈州杭爱郡人,祖籍并州西河郡。少爱跋涉,行遍天下,知名宇内,年四十五,以博闻受聘省内,参议外事。
校对兰成作序曰:
吾年十七,偶问匈州因何而得名。祖父答曰:匈州,即匈奴故地也。继而祖父又长叹:汝玄祖弥留曾嗟叹,说吾家本是匈奴后裔,不想如今竟然久居南方。事过多年,偶逢金正日所着《消逝的匈奴》,多有感慨,遂为之校对,并私费出版数千本。
《消逝的匈奴》载:
秦末乱世,高祖倒提三尺青锋,斩白蛇,初建大汉;至孝武皇帝,奋击匈奴,并两越,灭朝鲜,威武西州,开疆四野;王莽悖逆,世祖遂起于田间,靖除宵小群丑,遂有光武中兴;又两百年,圣祖出晋中,荡扫衰世颓废,奋大汉二十帝之余烈,铁蹄定国,内和民生,外开八州,自此普天之下,海西新洲,无不尊尚*。
汉之创基,年岁虽不如大周久远,然威武倍于大周,强盛更非大周能比。自高祖立朔,汉兵征伐蛮夷万千,或有反复,终难抵大汉一州数郡之力。唯有匈奴,曾雄霸漠南漠北、西州远地,虽贵霜、安息,不敢与之交兵,竟能压制大汉近百年。直至孝武皇帝横空出世,集全国之力,任用卫霍之英才,方能屡破匈奴。自此以后,汉盛而匈奴衰。
对外交兵,能抗大汉百年者,四方蛮夷,唯有匈奴。故,欲通外事,不可不知匈奴。
…………
匈奴消逝于何时,诸博士、学者各有推测,结论不一。然史家皆公认,最后一位匈奴单于应为于扶罗。
十数年前,我秉从父命,回西河郡敬祖,路经离石,恰逢县民野外祭祀。与乡间野老谈论间,得知当地原本有一座烈士园,为兴武帝任职并州牧时所建。烈士园如今虽然已废,然尚有些许痕迹可察。后数年,因友人提供经费,我遂又去西河郡,仔细考察烈士园内外遗迹。
挖掘半月,得一残破石碑。这石碑,刻于二百多年前。
碑文言,中平六年九月,离石矿工暴乱,约有五百人矿工遇难(时,离石矿区总共两千五百余人,即五分之一死于暴乱)。碑文原本录有五百余人姓名,不过因石碑残破,能准确辨认姓名,仅三百有余。录取三百余人姓名时,我发现碑文所刻姓名,虽多冠汉民姓氏,但根据《五分匈奴表》所载匈奴改汉名方案,当知碑文所载姓名,至少有三分之一出自南匈奴部属。
由此可以断定,自兴武帝任职匈奴中郎将至中平六年九月,匈奴风俗已经改变十之七八,最少他们大部分人已经开始使用中原姓名规则。继续推论,南匈奴融入汉民的时间,应不是数十年渐进式,而是短短数年间跳跃式。兴武帝曾言“三十年更改观念?十年足矣!”,由此可见端倪。
…………
袁绍所遗留章书,以筑垒京观,斥责兴武帝残暴之言,依照各种证据推测,便是言中平六年十月这次小型暴乱。
考察碑文之后,我们可以简单推测一下,离石矿区一共约三千人。死于矿难约六百人;烈士园遇难约五百人;从事左政破击乱兵,斩首约七百人;幸运存活约三百人,合计两千一百人。也即是说,即便兴武帝筑垒京观,最多也不过斩杀九百人。
袁绍章书中,称兴武帝屠戮数千人。应是因为双方当时战略对抗,袁绍故意污蔑兴武帝。故,袁绍之文书,不能作为论证。
…………
碑文详细能辨三百人姓名,汉民约七十,匈奴约一百二十,其他不能断定是匈奴还是汉民。汉民七十,匈奴一百二十,由此可见,暴乱之中,匈奴、汉民曾并肩作战,他们之间隔阂可以忽略不计。此次暴乱,性质绝非海西诸民族之间冲突。
追溯至司马迁《史记》,言匈奴本为大夏后嗣。夏亡、商亡、周亡、秦亡,皆有遗民迁徙四方,以避时难。虽有博士言匈奴为大夏后裔不可考,但予私下以为,若非周边蛮荒诸部族,皆出于三代遗民,岂能和谐共存,彼此之间,毫无隔膜?海西不过我大汉数州之大,竟存百数民族,且彼此攻伐不止,而我大汉东南西北纵横数万里,却能同一信仰。若非同出一流,根脉久远,实难解释其中缘由。
…………
匈奴之“奴”,当为贬义。朝廷置有匈州,乡间俗民偶尔斗嘴时,或以“匈奴”嘲讽匈州人。今提起匈奴,俗民皆以为辱骂匈州人之词汇,而无视数百年前匈奴国。
…………
匈奴既出于夏后,且已经消逝,朝廷不妨将汉初匈奴国,改称为北夏,去除蔑称,以示大家同源同流,不使匈州人、鲜州人,以为自己生活在古时野蛮之地,乃至于心不合圣朝。
-------------------------------------
并州,西河郡,离石城外。
纪念因为此次匈奴反叛而“牺牲”数百人的烈士园,大概雏形规划完毕后,刘杲前去视察一番。行走烈士园间,刘杲细心嘱咐孙资道:“刻碑文时,能少言之处,不必多言。……另,刻匈奴人姓名时,姓全部冠以汉姓,名则采用音译。”
“碑文建起之后,凡是关于匈奴此次叛乱的章书,全部烧毁。传首四方,震慑其他奴工时,言斩杀虚数而不载实录,务必既达到预定效果,又不给别人留下手柄。似京观之类,尽量控制在各匈奴奴工聚集地,以及内迁匈奴、美稷匈奴等地。”
谈话间,离石矿区的主人太原矿商,愁眉哭脸的迎向刘杲:“州牧大人,若不是我不习惯住在山间,怕也难逃此劫。眼下矿区几成废墟,却不知该如何是好?”
刘杲揉揉眉头,安慰矿商道:“此节事故,是我考虑疏漏。以后但凡边疆群体经营者,皆或多或少各自建立武装兵卒,直接由你们统率,负责矿区、冶铁厂安全保障,嗯……简称安保吧!”
“虽然此次损失惨重,但是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你莫要灰心丧气。”
矿商立刻信誓旦旦保证:“只要州牧用我一日,我纵然是散尽家财,也绝不后退半步。不过,矿难、叛乱接连发生,三千人一时俱死。这些……”
刘杲伸手止住矿商话语:“除抚恤金必须由你负责外,似矿场设备、矿工等等,皆不用你操心。嗯……郭闻为修建驰道,已经屯积不少奴工。稍后几日,我从雁门郡调来三千人,为你这矿区补充齐备,毋需你多花费一文一钱。”
“你放心,我这人,能共富贵,亦能共患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