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在参与学习的乌衣卫里进行一场考试,日子就定在下个月的初一好了,不合格者下个月的薪俸扣除两成。”
李延庆的方法也很简单,那就是用考试来迫使乌衣卫们参与学习。
当然了,单纯只用“大棒”收效甚微,还要有配套的“胡萝卜”,构成一套简单的激励策略。
“合格者,下个月的薪俸就增加两成,考题全对者,月俸直接翻倍!”
张谦和闻言挠了挠头,面露疑惑:“这法子好,那么考题该怎么出?”
“你这一个月教得哪些内容?学生们的掌握情况如何?”李延庆想先了解一下学员们的知识水平。
张谦和答道:“识字方面教的是千字文,算术则教的是九九乘法歌诀,他们学得倒还行,也有不少好学肯问的,就是上课时太吵闹了。”
需要上课的乌衣卫们每日的训练并不会减少,每天只能在晚饭后挤出一个时辰的时间来上课。
张谦和挑选的教材,是这个时代最基础、最简单,也是最常见的两种启蒙教材。
李延庆想了想说道:“那就先考这些吧,考题你看情况出,题目出得容易些,第一个月让他们尝点甜头,以后每个月逐步提高难度。”
“是。”
“哦,还有,等这次考试结束后,我想让你教他们点新东西。”李延庆边说,边抽纸提笔,在纸上写下了十个阿拉伯数字。
“你瞧瞧。”李延庆将写有数字的纸递给张谦和。
张谦和走上前,接过纸,看着上面陌生的十个字符:“这是什么?”
李延庆讲解道:“这是数字的另一种写法,从左至右分别是零到九。”
见张谦和还是一脸不解的样子,李延庆又补充道:“你看到那个一没有,就是把一竖起来的样子。”
“哦,懂了,比起原来的看起来好写了些,可这有什么用呢?数字不还是数字吗?”张谦和疑惑于李延庆的用意。
“这个与我今后的计划有关系,总之你先教给他们就行。”
李延庆未来计划将乌衣台内的通信进行加密处理,数字使用此时还未传至中原的阿拉伯数字,这样能够提高乌衣台内部通信的安全性与隐秘性。
在给张谦和交待完日后的教学计划后,李延庆又视察一番乌衣卫们的训练,便返回了开封城。
明日,李延庆持续三日之久的“风寒”就该好了。
......
“律学馆将于下月初一,进行例行的每月考试。”尹季通语气平淡,这是他今早进入律学馆坐下后,说的第一句话。
赵匡义与司徒毓不以为奇,他俩早就从其他学馆的同学那听闻过了,太学馆两日前就公布了考试的安排。
李延庆却是略感诧异,自己昨天才刚给乌衣卫们安排了一场考试,转眼就轮到自己被安排了?
而且还是同一天考试,这就是报应么?
尹季通环顾了一眼三名学生,继续说道:“此次考试的考题...”
说话间,正对着尹季通的白色纸窗后浮现出一抹黑影,尹季通左拳捏紧,声音低了两分:
“此次的考题不由为师出,而是由祭酒亲自出,考试的时候太学馆的博士会来监考,你们务必要认真对待,不可舞弊串通,听明白了吗?”
“听明白了。”三名学生毕恭毕敬地说道。
尹季通霍然起身拂袖而去,走至门口时丢下一句:“你们开始吧,今日放课之后自行离去。”
李延庆循声转头,只见尹季通打开门时,露出了门外一角黑色的衣边,随即这一角衣边随着一阵轻微的脚步声消失不见。
屋外刚才还有个人,穿着黑色的衣服,李延庆很肯定自己没有眼花。
联想起刚才尹季通宣布考试时话音的中断,以及音调的骤然转变,李延庆的脑海中浮想联翩。
尹季通在宣布考题时似有犹豫,是否别有隐情?
刚才的黑衣人与尹季通是什么关系,他与这次考试是否也有关联?
坐在一旁的司徒毓见李延庆呆坐着的模样,忍不住轻轻拍了拍李延庆的肩膀:“三郎,是不是风寒还未好啊?若是觉得困乏,最好还是回家再歇息几天。”
司徒毓左手边的赵匡胤闻言放下笔转过头,皱着眉,冷嘲热讽道:“你要是风寒没好,就早点滚回自己屋里去,别害人害己,到时传给老师和我们了。”
李延庆没有鸟他,微笑着对司徒毓说道:“没事的,我的病已经全好了,只是刚才想起了一些事情罢了。”
“那就好。”司徒毓放下心,继续抄书,没写两句,又忍不住转过身对李延庆说道:
“三郎,若是真的没好,千万不能勉强自己,风寒虽是小病,却依然致命,我家中有个老仆上月就是染上风寒去世的。”
司徒毓的关系令李延庆心中温暖,用力拍了拍胸膛:“我真的全好了,你就放一万个心吧,学业繁重,还是多花些心思在即将到来的考试上吧。”
说起考试,李延庆又有了新的疑惑,自己进律学馆快有一个月了,可这些日子里自己不都是在抄书吗?
说起来,尹季通这些天还从未正经上过一堂课,这考试究竟考的是什么呢?
不会就是直接考律令条目的默写吧?
可尹季通也没划范围啊,难道考试的范围是这一个月里抄写的所有书卷吗?这会不会有些太多了?
李延庆数了数自己已经抄写完的律疏,足有十四卷之多,要是考试范围有这么广,自己也许会挂科。
不,是一定会挂科的,自己晚上可都在为乌衣台的事情而操心,从来没复习背诵过。
不可能是考这些,李延庆转瞬又想到:自己和两名同学抄的律疏不是同一部分啊!
因为这律学馆内只有一套律疏,所以当初尹季通分书的时候,是给三名学生一人十卷,抄完各自的之后再互相换着抄。
据李延庆所知,自己抄完的十四卷,与司徒毓相重合的只有八卷,赵匡义那边自己则不得而知。
而且按照李延庆的记忆,尹季通从未问过三人的抄写进度,只是在学斋里时,偶尔会给三名学生解答一些疑惑。
尹季通应该没有掌握三名学生各自抄完的部分,这就是为什么考题由国子监祭酒尹拙来出么?
可尹拙曾经不是太学博士吗?从未听说过他对律学有研究啊?李延庆曾经派人打探过不少尹拙的情报。
李延庆大胆猜测:也许这次的考题和律学压根就没有关系。
那么,这考试究的意义何在呢?李延庆百思不得其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