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庆听出冯继升的迟疑,当即问道:“莫非这改良火药箭有什么难处?”
冯继升一五一十回道:“下官确实有意改良火药箭,只是如今的火药作人手匮乏,且经费短缺,下官便是有想法,也难以付诸实际。”
一听冯继升似乎有货,李延庆当即来了兴致:“你可否说说,你想如何改造这个火药箭?”
李延庆有心推进此时火器的发展,但他对火器的研发知之甚少。
不过,靠着后世看过的各种影视剧,以及高中学习的历史知识,李延庆多少还知道些火器的发展历程。
即便不清楚火器的生产制作流程,但李延庆只要能找到合适的研发人才,也能依靠自己超前的见识让此时的火器研发提速。
李延庆今日来火药作参观,就是想碰碰运气,看能否寻到可靠之才。
看起来,这位冯奉礼就有这个潜质。
冯继升确实有心改良火药箭,但如今火药作的情况太困难,既缺人手又短经费,不允许他放开手脚搞研发。
莫非,这位李衙内有意支持自己改良火药箭?冯继升以为终于遇到了能够理解自己的伯乐,心中狂喜,嘴上滔滔不绝起来:
“火药箭的药包过于简陋,点火时容易伤到我方士兵,下官以为,或许可以从改良药包出发,找到一种更为便捷的点火方式;
此外,如今之火药箭,不过是利用火药易于燃烧之特性,对敌军发动火攻而已,下官以为,若能善用火药的爆炸特性,或许能制作出更为强力的火器。”
冯继升怕李延庆不明白自己的意思,连忙又举例道:“衙内应该见过爆竹,爆竹以纸筒为容器,内部装入火药,点燃后爆竹爆炸,发出尖锐的声响,下官儿时曾在家中自制爆竹,某一次爆炸的威力过甚,竟激起地下的碎石将下官的脸给割伤了,下官脸上也因此留下了伤口。下官以为,若是能提高火药的用量,再将容器换成铁片之类的尖锐物,那爆炸之后的杀伤力将远非如今的火药箭能够比拟。”
说到这里,冯继升抬起手,用官袍擦了擦脸上的黑灰,他的右脸颊上还真有一条肉眼可见的两寸长伤痕。
插一段题外话,爆竹的历史非常悠久,由于竹节在烤制后能够发出噼里啪啦的剧烈声响,南北朝时人们就利用这一特性来驱赶传说中的鬼怪。
到唐朝中后期,随着火药的普及,一些产硝石(火药的原材料之一)的地区开始用纸质的炮仗来替代爆竹,这同样能够达到发出剧烈声响的效果,但爆竹的名称还是保留了下来。
李延庆越听心中越是欣喜:什么叫专业,冯继升这样的就叫专业!他的种种构想,不正与后世火器的发展相符合么?
但李延庆转念又想到:这冯继升虽然构想虽然美妙,但按照他的说法,他似乎并未付诸过实际.......
收拢思绪,李延庆又问道:“你的构想我都了解了,听起来似乎也很有道理,不过你目前应该并未有成品,那么是否有相关的图稿?”
冯继升惭愧地垂下头:“下官去年才入职火药作,如今战事连绵,下官与整个火药作一直忙于应付朝廷安排的任务,难以抽出人手,火药作的原料剩余也非常有限,不足以支撑几次试验,故而这些都是只存在下官脑海中的构想,尚未能得到验证,也没有确切的图稿。”
很遗憾,冯继升面临的难题,李延庆目前也没有解决的办法。
火药作从属于都作院,而制作兵器的都作院并非军管衙门,而是隶属于主管财政的三司。
三司负责周朝的财政大权,同时还掌管周朝境内的各个矿场,整个都作院的原材料都由三司进行调配。
火药作在都作院内地位偏低,能分得的经费以及原材料非常有限,只能勉强完成朝廷布置的生产任务。
巧的是,如今的三司使乃是郭荣的幕府旧臣张美。
李延庆修筑五丈河码头的那块地皮,正是从张美手中购得。
如今那块地皮的价值翻了几十上百倍,在李延庆看来,张美估计是恨极了自己,而且父亲李重进又受到郭荣的嫌弃,张美对李家应当是避之不及。
所以,凭借李家的影响力,恐怕很难帮到火药作的冯继升。
李延庆略作思忖,对冯继升道:“可有僻静之所?我们换个地方说话。”
很快,李延庆,冯继升以及随行的钱长生换到了一个偏僻的拐角处。
“你面临的难题,我明白了,但我目前很难给予你太多帮助,顶多只能在财力上有所支持,归京之后,你若有需要,可以与我联络,多的不说,千贯之数我还是能帮到你的。”李延庆的语气稍显沉重。
冯继升惊道:“衙内,这万万使不得,若是被上头发现,且不论下官会丢官,就连衙内也难逃罪名啊。”
对于李延庆,冯继升心中已有好感,他虽为李延庆的资助欣喜,却害怕李延庆因此背负行贿之类的罪名,而且冯继升也害怕因受贿而丢官。
“这也确实是个问题。”李延庆微微一笑:“不过我可以将钱换为硝石、硫磺等原料,你反正缺的也是原料,这些总不至于犯下行贿罪吧?”
“这...确实是妙招。”冯继升心中顿时松了口气。
李延庆接着说道:“至于人手的话,这个我确实没法帮你,不过战事明年应当会有所停歇,届时你若有空闲,便可知会我一声,所需原料我会立刻为你备齐。”
冯继升心中欣喜之余,却又生出了一丝疑惑,他心直口快,心有所想嘴上立刻就问道:“下官与衙内素昧平生,衙内为何要对下官如此慷慨相助?”
“我在战场上见士兵攻城辛苦,每战皆有大量士兵因攻城而伤亡,我便想着能否有什么助于攻城的兵器,若是能在火器上有所突破,未来或许能够拯救数万,乃至数十万士兵的性命。”李延庆大义凛然道:“我对火器只有皮毛上的认知,这一重任只能托付到冯奉礼的手上,你可莫要辜负士兵们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