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能否兴旺,有时候重点不在本人能力如何,而在子孙是否争气。
儿子是自家的,成不成才,其实有一定的命数。
但女婿是人家的,选择余地更大。
最典型的例子就在眼前。
袁术还觉得生活有希望,不是因为儿子袁耀,而是因为女婿黄猗。
谁能想到当初看似亏本的联姻最后却成了袁氏最大的倚仗。
当然,袁术能逃过一劫,还有一个更强大的袁氏女婿——杨彪。
袁术深受其益,把这个秘诀告诉了他张勋。
自己的儿子是什么货色,张勋心里很清楚。虽然算不上大奸大恶,却也不是什么年青俊杰。凭他们的本事,能守住家业都难,更进一步基本不可能。
这时候,能不能找一个好女婿就非常重要。
张勋和袁术聊了很久,兴冲冲的走了,去和杨弘商量。
杨弘是弘农杨氏子弟,消息远比他灵通,或许能知道天子身边有哪些年青才俊可供选择。
但杨弘关心的却是另外一件事。
“公路要致仕?”
“啊。”
“可是……他还没到五十啊。”杨弘抚着胡须,莫名的有些感伤。
袁术这不是想致仕,是想避祸,并为他们这些人扫除障碍。
袁术不致仕,他们这些人受君臣名份限制,不能自由行动,只能像阎象为庐江太守一样,等袁术举荐。
如果袁术能力很强,或者汝南袁氏未受重创,背后有强大的靠山,这当然是求之不得的好事。
可是汝南袁氏已经败了,袁术能力又有限,这样的机会非常难得。
这次推荐人去洛阳参加大阅,也只能让鲜于辅去。
袁术致仕了,他们就自由了,或许能在这次大战中找到一些立功的机会。
张勋也反应过来,跟着叹了一会儿气。
“你们若是立了功,将来不能忘了他。”
“这是自然,这是自然。”张勋连声说道:“一日为君臣,终生不绝义。”
杨弘点点头,想了想。“你家小闺女识字吧?”
张勋脸上露出一丝得意的笑容。“略知诗书。”
“想让她经常有机会见到天子身边的才俊,最好的办法就是入仕。我觉得至少有两个选择:首选女营,其次就是兰台。如果这两个都不行,你不妨让她先到书坊里做一段时间,然后看看能否得到荀贵人的引荐。”
张勋连连点头,拱手称谢。
——
刘协率部东行,先经陈留,后到东郡。
在陈留时,他在任峻的陪同下,巡视了附近的县城。
任峻是河南中牟人,在陈留为官,对他来说非常舒服。当初曹操将他留在这里,也是出于多方面的考虑。
任峻的夫人是曹操的从妹,可以就近照顾家人。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
任峻不仅通晓军事,更擅长屯田。在陈留做太守,比到边疆从军更能发挥优势。
刘协巡视了一圈后,对任峻的政绩非常认可。
陈留虽然还没有大规模的推行度田,但之前大战多次,人口损耗很大,空闲的土地不少,集中屯田很方便。早在曹操控制兖州的时候,夏侯惇就在这里屯田,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任峻在夏侯惇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控制了大部分的桑田和染料产地,理由也很充足:要重建三服官,为朝廷提供衣物。
陈留襄邑有首屈一指的纺织产业,号称锦绣襄邑,置三服官,专门为宫里提供衣物服饰。
但这只是幌子。
刘协刻意控制后宫规模,甚至取消了宦官的编制,哪里需要专门建三服官来提供衣物。
襄邑的产品只有一小部分进了宫,大部分被任峻卖了。
襄邑的丝绸产品质量好,花色新,倍受胡商欢迎。有的人甚至专门跑到襄阳来蹲守,就是为了能第一时间拿到货。
这也带动了陈留的复苏。
手里有了钱,自然好办事。任峻用这些钱疏浚水利,加大垦荒力度,还建起了学堂,招收贫民子弟入学。
听到消息,从各地返回的难民,大部分被任峻安排到工坊里做事,条件就是适龄的子女可以免费入学,接到三年教育。
三年之后,可以推荐到太学深造,也可以在郡县为吏,或者在本地工坊务工,成为有一定读写能力的技术工人。
陈留的郡学不仅教读书识字,还教与纺织印染有关的一切技术。走出学堂门,就是一个合格的工人。
难民对此很满意。做工的收入比种地多,子女读书的机会更难得。
任峻也满意。
有了充足的工人,工坊的人力成本得以降低,产量却蒸蒸日上。
听了任峻的介绍,刘协非常满意。
就算任峻的政绩有一定的水分,他的思路也是可取的,积极的,绝不是那种但坐啸的名士太守可比。
这样的人才是朝廷需要的人,既有信念,又有实现信念的能力。
刘协让任峻将他的施政方法写成文章,在邸报上发表,并提交给司徒府讨论,以期在更多的郡县进行推广。
现在的制度有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人亡政息。陈留治理得再好,那也是任峻一个人的事。一旦任峻离开陈留,下一任太守很可能会将这些规矩全部推翻。
刘协希望将这样的施政形成制度,不能轻易改变。
他已经收到司徒府的上计报告,陈留郡在里面排名比较靠前,但一个字也没有提具体施政措施。
这倒不是司徒府有意漠视,而是之前的上计就是这么做的,只问户口增减、垦地面积、赋税多少、有无盗贼等具体成果,不问施政措施。
那些都归结于太守、县令长个人的道德、能力,会影响他们个人的前程,却没有形成制度的可能。
刘协想慢慢改变这一点,用制度来管理,而不是全部依赖官员的个人能力。
就像他建讲武堂、农学堂一样,不是将进步依赖个别天才的灵光一现,而是着重于知识积累,为更多的天才出现提供土壤。
说到施政,任峻侃侃而谈。一说到写文章,任峻却有些为难。
他没写过这样的文章。或者说,他从来没想过这些琐事也可以写成文章,还要发表在邸报上,供更多的人参考。
刘协很认真的对他说,你千万不要妄自菲薄。如果天下诸郡都能像陈留这样,寻找到最适合自己发展的产业,何愁王道不兴?
王道不是说出来的,是做出来的。
为了表示重视,刘协又安排曹昂、诸葛亮协助任峻整理记录。
他还对曹昂说,好好领会,这些都是你将来到地方任职的宝贵经验,书上学不到的。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