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国府,荣庆堂。
时间眼看四月过半,上回贾琮生辰宴引起的风波,也慢慢平息下来。
这几日王夫人常来荣庆堂走动,今日也是一早过来和贾母请安,话题多半不离宝玉成年之事。
王夫人正说道:“老太太,按照府上的规矩,爷们到了十五,就要在房里安排两个丫头。
宝玉房里袭人已占了一个,原本想从老太太这里讨个得意的人,可这事并没有成,也只好罢了。”
贾母听了这话,也不好接话茬,正给贾母捶腿的鸳鸯,也是面无表情,似乎没听到一样。
王夫人有些不甘,但也是无奈,继续说道:“我和老爷也商量过,另外一个就选了彩霞。”
贾母听了连忙说道:“彩霞这丫头不错,老实本份,但心里不糊涂,有些主见,比那个彩云好许多。
况且模样也生得俊俏,是个好的,将来能和袭人一起,对宝玉多些提点服侍,宝玉将来多个人劝总是好的。”
贾母之所以说彩霞比彩云好,这话不是空穴来风,有些事做得隐秘,但也不是密不透风……
王夫人心中更是清楚,自然也不好去说破,便赶紧将话题转向别处。
说道:“老太太,过几日就是宝玉十五岁生辰,我正打算如何操办,我看老太太去年新盖的大花厅极好。
不仅地方宽敞,老太太你走动也方便,不如就……”
王夫人正说着话,便见堂口的挡帘被人揭开,平儿和丰儿扶着王熙凤进了堂中。
自从贾琮摆过生辰宴之后,眼看这时间快到月半,王熙凤似乎能猜到自己姑母的心思。
虽然她如今身子臃肿,走动渐渐不便,但还是每日坐了滑竿,几乎一天不拉的到荣庆堂请安。
今天她又来了凑巧,当在王夫人说到关键处,她偏生生就进了荣庆堂。
有些话王夫人独自当着贾母,便可毫无顾忌说出口,但是王熙凤在场,她却有些难以说出口……
王熙凤笑道:“我今日起的早了些,正让平儿陪着转了府中各处杂务,顺道早些来和老祖宗请安。
方才在堂口正听到太太要给宝玉过生日,还要在西府的大花厅摆宴?”
贾母听王熙凤的话,心中暗自叹息,也不开口接话茬。
一旁的王夫人脸色一僵,有些皱眉看了自己侄女一眼,说道:“其实在东路院那里也能摆宴,不过想让老太太少些走动劳累。”
贾母乘着话头说道:“宝玉的十五生辰是大事,是要好好操办,凤丫头你也说说,怎么置办妥当一些?”
王熙凤笑道:“宝玉的舞象生辰,自然是要好好置办的,要是还是前几个月的时候,即便在大花厅摆宴,也勉强可以的。
只是月初琮兄弟摆过生辰宴,和各家世袭老亲的子弟多了交情,最近常常有走动。
前几日城阳侯府世子到府拜访,因老太太答应过人家,要送一副琮兄弟的墨宝,赠他家三小姐,他家的世子就是来请字的。
当时琮兄弟就在荣禧堂待客,而且两人还相谈甚欢,还约了再见之期呢。
昨日泾阳侯世子来到府拜访,居然也是过来求字,老太太开了这话头,以后这些世家同辈子弟,来往走动少不了了。
这外来老亲走动得多了,这话头自然也会多起来。
上次琮兄弟过生日,老太太请了各家太太小姐,也都是在那大花里吃席,那地方现下各家都熟络。
如今宝玉也在那里摆宴,万一传出话头,说宝玉过十五岁生日,还在堂兄家里摆宴。
那些个贵妇太太的嘴巴,可都不是省油的灯,没事就爱胡咧扯淡,到时候添油加醋胡说,口风传了出去,可会伤了二老爷的体面。
毕竟二老爷眼下做着朝廷正官,他们官场走动的人,越发不能给人编造出话柄来……”
贾母一听话柄两字,心中条件反射般泛起凛然。
当初她让儿子贾政多住了几日荣禧堂,结果惹出多大的话柄,现在想起还是心有余悸。
其实以贾母的老道,如何不知眼下荣国府是大房的家业,让二房的宝玉在大房家里摆宴,已经于理不合。
但是,贾母本希望在这种事上面,贾琮和王熙凤不做计较,只要他们不说话,这事也就混过去了。
也好遂了贾母一辈子对宝玉的宠爱,让他的成年之宴多些光彩体面。
却没想到作为大房媳妇的王熙凤,在这件事上半点不含糊,方才这话虽说的客气,但其中经纬分明之意,昭然若揭。
而且,她说的那些担忧,不是没有道理,也挑不出毛病,万一又给二房惹出话柄,那就得不偿失了。
贾母想到这些,也就愈发不愿意发话。
王夫人见自己一手带入贾家的侄女,如今真是事事和自己唱反调,心中颇为不服。
微微压住火气,说道:“凤丫头,你这担忧是不是过了些,那些贵妇太太总不会这么闲,日日管别人家的闲事。”
王熙凤笑道:“太太说的也有些道理,只是宝玉的成年生辰宴席,总不能自己家里人围了一桌,吃饭喝酒就完事。
总还要请亲戚良朋上门赴宴,到时候少不得也要请那些贵勋太太,不然琮哥儿请了,宝玉不请,太太脸上也不光彩。
到时候宝玉在大花厅摆宴,可就不是家里往外传话头,而是这些贵家太太自身亲历。
到了那个时候,太太你就瞧着吧,那些长舌头的妇人回去之后,要是不扯淡说歪话,我的姓就倒过来写。”
王夫人一听这话,心中一阵发苦,自己怎么没想到这一茬。
宝玉过成年生辰,自然不能自己家吃顿饭就算了,家里这些人一桌都坐不满,岂能如此寒酸。
自然要请外客上门庆祝,宝玉的娘舅怎么也要到场,家里这些世勋老亲也不能漏掉,不然传扬出去,越发显得二房已经没落……
王熙凤见王夫人已有些傻眼,笑道:“太太要是不在意这些,我那些话就算多虑了,太太也不必放在心上。
琮兄弟更是没有关系的,他如今每日满脑子科举做官,只要外头不出事情,家里的小事他也懒得管。
老太太,这说起科举做官的事,我昨日刚刚听说,礼部那边正在批阅会试卷子,过了月中之后,多半就要开始张榜。
依琮兄弟读书考学的本事,必定要金榜高中的,到了那个时候,不知又有多少人眼睛盯在他身上,盯着家里这一亩三分地……”
贾母一听这话,脸色也是一变,说道:“宝玉的生辰酒宴,摆着东路院也挺好,我虽上了年纪,可还没到走不动道。
你们有这份孝心就成,我听说东路院新修的园子不错,我也正好趁便多逛逛去……”
……
神京,礼部阅卷大厅。
自从三月二十七会试结束,经过前期试卷弥封誊抄,正式的会试阅卷已持续十天。
会试首场书经试、次场论诏诰表试都已完成批阅,开始进入会试三场策论阅卷。
会试大堂两侧十八间同考官廨房,人员进出频繁,话语之声不绝,皆为同考官、阅卷官举荐讨论试卷评等。
三位主考官也不像前几日那样,大多安居主考官廨房,而是在大厅中走动,并经常出入同考官房廨,听取各房试卷筛选讨论。
此时,十八房同考官也已从本房批阅试卷之中,根据前两场试卷评等加权,遴选出本房排名前二十五名人选。
前两场批卷进入本房前二十五之人,都是本次三千余考生中的佼佼者。
这些考生只要在三场策论不出意外,都也具备上榜的较大概率。
最终完成三场策论评卷之后,会根据策论评等低劣,每房前二十五名考生会出现不小波动。
每房结合考生三场策论阅卷评等,头两场排序前二十五人之中,再次黩落八人,其余考生方可上报主考官评定。
大周科举选材与前朝相比,更注重实务之能,因此三场策论对于考生最终上榜,具备不可小觑的作用。
这最后一轮被黩落的考生,都是因三场策论出现偏差,或者是策论水准偏低,或是明显弱于同伦。
这最后的策论阅卷之中,各房有考生前两场排名在二十五名之外,但三场策论写出宏文华章,最终反败为胜。
而且,在各房同考官上报最终遴选试卷,主考官为了避免遗珠之憾,会对各房同考黩落试卷进行抽检。
如果发现黩落考生之中,前两场评卷在中游水准,但第三场策论被主考官认定卓异,也会因此等缴天之幸,意外列入榜单。
这样的事在历朝偶有发生,几乎都被视为科场佳话,但那只是极稀有的机缘,考生想要寄望于此,与缘木求鱼无异。
……
因此,按这番录取名录计算,嘉昭十五年会试上榜举子在三百名之数。
本届会试登第之数,可不是随意而定。
而是在会试举行之前,依据大周翰林院、在京各部官衙因荣休、考评黩落而形成的官员空缺、各州上报吏部的官员缺口。
最终才会确定本届会试上榜人数,这样可从根源上预防官员冗余情况加重。
……
在三场策论开始评卷之后,大部分考生其实已注定黩落命运。
但是搏杀留存的少部分考生,对于会试青云之路的争夺,将进入愈发白热化的程度。
到这最后关口,考验的不单单是学子的才华高低,更是各人机缘、时运、甚至是天命的比拼。
有些考生誊卷已是乾坤鼎定之境,有些誊卷处在可上可下的风险之中,还有不少的考生誊卷,等待冥冥之中的通天机缘……
……
此时,礼部阅卷大厅第六房同考官房廨,同考官孙守正在仔细批阅试卷,送到他案头是经初筛的本房三场誊卷。
在十八房同考官之中,孙守正是唯一的七品官,也是官职最低的同考官,自然也是资历最浅的一个。
但比起其他同考官仕途上四平八稳,孙守正的官途已有些弄潮儿意味。
当其他官员顾忌官场纠葛和利害,囊足不前之时,孙守正一个从七品小官,就敢于弹劾四王八公贵勋家主。
而且还因此得到当今圣上赏识,直接破格晋升官位一级,甚至被嘉昭帝加赐直奏之权,这样的仕途际遇并不多见。
之后又得到礼部右侍郎黄宏沧赏识,被他举荐为十八名同考官之一,也让孙守正成为神京官场一时瞩目人物。
虽然黄宏沧在会试开考之前,突然出现意外事故,无法继续担任本次会试主考官。
但孙守正对黄宏沧的举荐之恩,内心依旧感激涕零。
像他原先的官位名望,即便有弹劾贾政的幸进,要坐上会试同考官之位,也是极其渺茫之事。
因此,他进入礼部阅卷大厅的那一刻,心中便决意要倾尽同考官之职责,不辜负黄宏沧的举荐之恩。
今日上午,六房的几名阅卷官,已将前两场排名前二十五的考生誊卷,分别选捡,做初步阅卷评语,并陆续送到孙守正案头。
孙守正接连看了几份策论誊卷,都在中游水准,其中两份行文甚至已显窘迫,缺少通达自如之气,让他颇有些失望的摇头。
此次策论制题之人,便是临时接替黄宏沧主考之位,意外入选的户部左侍郎徐亮雄。
孙守正对本房排名前列的誊卷,但策论的水准却并不出众,心中多少有些无奈。
出现这样的情况,不是这些前两场发挥优异的举子,到了第三场策论便水准滑坡。
主要是主考官徐亮雄所制策论题,当孙守正第一眼看到,也觉得过于冷僻艰深,参考举子答题普遍有些生涩,也就见怪不怪了。
对于徐亮雄此人,孙守正也有些认识。
此人当年虽只是二甲头名,但参加会试殿试之时,曾是夺魁的热门人物,可见他年轻时才名卓著。
徐亮雄自入朝为官后,在朝野士林之中,以才华出众、通古博今而著名。
而且此人因自身才气出众,眼界颇高,目下无尘,举止言行不同俗流……
他会出这种冷僻艰深的考题,和他高傲自矜的性子密不可分。
此时,孙守正拿过下一份策问誊卷,只是屡读了两句,眼神微微一亮。
他低声吟咏:“先人云:以一人之心融天地之心,以天地之心融天下之心。
此乃百世通晓之理,散见于红尘万类之殊,常人得知由之,而不知者也。
道无尽功,唯志趣之高远者为足极是功;道非小用,唯力量之凝定者为足以大其用……”
孙守正只是读了手中策论誊卷数段,脸身上便生出喜色,忍不住轻声叫了一句好!
这是读过的本房策问誊卷之中,水准最出色的一篇。
其他学子的本题策论,多半从书经之中寻找根由,然后旁征博引进行论述,却多半因题目本就冷僻艰涩,而失之通达自如。
这也是此次策论答题,行文水准欠妥的重要原因。
但是,方才这篇策论,却直接从题目中截句:以一人之心融天地之心,以天地之心融天下之心。
并以此为题眼破题,文法十分大胆新颖,而且破题论述之言,意气昂扬,又和题目文脉丝丝入扣,颇为难得。
孙守正心中正为本房也出现策论佳作,心中沾沾自喜,但是他再次揣摩文章,心中突然生出一丝怪异。
当初他初见徐亮雄所出策论题目,虽然觉得过于冷僻深奥,但多少能看徐亮雄出题起源和思路。
这多亏那日他去拜访黄宏沧之时,碰巧在他的书房之中,看到他正翻阅的那本《刘吉川文选》……
孙守正再次阅读手中誊卷,眉头已微微皱起,但是他不得不承认,这的确是一偏出彩的策论,足以名列本房前十八名之列。
紧接着六房的几名阅卷官又送入一批誊卷,这些部分剩余的前二十五名誊卷,阅卷官刚评阅完毕。
另有十份誊卷,都是前两轮排名紧随二十五名之后,且策论文章评阅良好。
这些附加誊卷是阅卷官筛选,作为同考官冗余遴选之用,一旦前二十五名举子出现策论异常,候选十份就可以替补。
孙守正将那份优异的策论誊卷放在一旁,继续评阅刚送上来的誊卷。
之后不到一个时辰之内,他又发现两份策论水准优异的誊卷。
本房的誊卷中出现出色文章,这对同考官来说本是件好事,但孙守正在欣喜的同时,又不免心中愈发古怪。
因为这两份誊卷策论,与他发现的首份上佳策论,都是从题干截句破题,手法相似,同样论述贴合,颇具功底。
虽然后两份策论,文辞才气比起第一份略有不如,但也不失是优良的策论文章。
而且这三篇策论虽文法有所差异,论述侧重各有不同,但文脉思路却有相承之处,仿佛像是师出同门。
其实,一场规模浩大的会试大比,数千名考生之中,有些人文风思路相近,是十分寻常之事,并不算如何奇怪。
因为,所有的学子在治学根源之上,人人都是从四书五经开始筑基,所以出现文风相近,多少也是理所应当。
孙守正虽然谨慎深思,但从常理判断,对这三篇上佳的策论文章,他挑不出有依据的错漏,所以也不能做出违心之举。
最后,他还是将这三份誊卷放入本房中选行列。
但是,做了数年的都察院御史,天性中的清正计较,有问必究,已经深入骨髓。
就像是一个眼里不揉沙子的人,不知如何被人撒了沙子,而且怎么都揉不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