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阅读网 > 户外超级高手最新章节 > 第163章:帝王之后

    大家闻听之后,齐声叫好,一起举杯,共同满饮了一杯。

    放下酒杯之后,萧清风喝了一杯茶,清了清嗓子,开始给大家讲述了最后在小石室里面看到的那些石刻内容。

    他根据小石室内的镌刻的原始内容,再按照自己的整体理解,把里面的八块石壁上的石刻,依次归纳成了以下的八个故事:童子自弈,深山修行,弥勒佛像,唐武灭佛,玲珑玉女,大展宏图,曌教遗恨,幻影空远。当然这些名目,都不是上面原有标题,而是他自己揣摩拟定的。

    而且他认定这些石刻,正是那个自称玲珑女的奇女子亲手镌刻的。而他和笑弥勒亲眼见到的那个诡谲怪诞的妙龄少女,应该就是这个奇女子的真身遗像。她正是用这些石刻,在讲述着自己所有的一切……

    第一幅,童子自弈,大致意思如下。

    唐代著名的相士、道士、一代奇人袁天罡,在未成名之前喜好游历天下的名山大川,察看各地的地形地貌形式格局。这一日,他云游到了一个极为偏远的东部小山村,突然觉得十分的口渴,正想着进村补充一些饮水。突然他在村边的一处高地上,看到了一个乞丐摸样的童子,正独自一个人坐在地上聚精会神的玩耍着什么。

    可能是自己玩的太投入了,竟然连炎炎的烈日都忘记了。而在旁边不远处的荫凉地方,则嬉闹着一群其他的顽童。这个乞丐摸样的的孩子,乍看之下,就俨然有一种卓然不群的样子。

    袁天罡看到之后,顿时起了好奇之心,他悄无声息的走到了这个童子的身后。当他站着那里之后,不看则已,一看之下不禁的大吃一惊。原来这个童子正在那里划地为棋,取石为子,黑白自在心间,一心两用左右互博。

    而且他独自所博弈的这个棋局,竟然还是古谱上的一个有名的玲珑残局。然而更让袁天罡惊异的是,在这个童子的身旁同时还布有另外的四个玲珑残局,同样也都是一些在古谱上大大有名的棋局。

    这时这个童子也突然发现来了外人,但是他依然旁若无人丝毫的不为所动,依旧在那里凝眉苦思,默默的计算着自己心里的棋路,时而走出一两步精妙的对弈。又看了一会之后,袁天罡更加的震惊了,原来这个童子的棋力远远的超出了他的想象,不仅正奇兼备,而且智谋深远。

    又看了一会之后,袁天罡也早已忘却了当下头顶的烈烈炎日,更忘了自己的口渴难耐,竟然情不自禁的蹲了下来,和这个童子正儿八经的对弈了起来。两人这一接手,就从正当午一直战到了太阳落山,直杀得天昏地暗荡气回肠。

    到最后袁天罡虽然是五局全胜,但是也都胜的的极为艰难,付出了极大的心力。而且,最为精妙的的是,人家这个童子,每每在败局尚未显露的时候,便自动的推棋认输,表现出了极为难得的涵养修为。

    再一看这个童子骨骼清奇内敛大气,袁天罡顿时产生了收他为徒的念头。两人看看天已黑了下来,袁天罡便随着这个童子回到了家中。在这个童子的家中,只有他年迈多病卧床多年的一个祖母,其它的亲人都不在了。

    当袁天罡委婉的向老人提出想收这个童子为徒的时候,老人迟疑了很久,废了很大的力气才把一个黄布包裹交给了袁天罡。在交给他之后,老人便

    坦然的把头一歪,仙逝升天了。

    袁天罡打开一看,这才知道,这个童子原来竟是大有来历之人,他的名字叫司马淡云。他的祖上竟然就是东晋的最后一个皇帝,史称晋恭帝的司马德文。原系二年(公元420年)六月,司马德文被迫禅位于刘裕,东晋至此灭亡。司马德文被废为零陵王,同年九月,刘裕派人以棉被闷死司马德文,时年36岁,死后葬于冲平陵。

    在史书中记载这个司马德文只有两个女儿,并无儿子,其实他曾有一子,早在当年的战乱之中,就不知何故流落到了民间,传言早已死了。等到了他被权臣刘裕立为皇帝之后,他自己非常清楚自己尴尬的傀儡位置,所以就算他当时已经秘密的找到了自己的仍然活着的亲生儿子,但他也不愿再把他牵连进来,而是把他在民间雪藏了起来。

    到后来,他得知刘裕终于要逼迫他禅位的时候,他一边庆幸自己当初的明智之举,一边派出自己最信任的心腹大将带着一支忠勇的死士卫队诈死隐身,终身去保护自己雪藏在民间的太子。试图等到合适的机会,再举大事,光复自己司马一族的王朝霸业,至不济也要保住自己这最后的纯正血脉。

    但是,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司马德文在民间遗有一子的传言很快就被有心人传播开了。刘裕当然绝对不会允许这个太子的存在,这可是他最忌讳的一个大隐患。所以他一边下令秘密的处死了被废除的司马德文,一边立即派出精兵强将四下进行秘查追杀。

    这个大将军带着的这支诈死隐身的死士卫队,倒是没有辜负司马德文的重托,保护着这个雪藏在民间的太子爷,躲过了无数次的追杀,终于逃到了朝廷势力较为薄弱的北方。在一个偏远的群山之中,自己建立起了一座独立的村寨,从此在那里繁衍生息了下来。

    只是一路的拼杀过来,数百人的卫队所剩无几,只剩下这位大将和数十名的死士。而且这位被拼死救出的太子,可能是生性恬淡,也可能是一路之上血腥残杀看的太多了,他几乎早就没有了争王称霸的雄心壮志,只希望就此平静的生活下去。

    这一下,就在那里生活了几百年,倒也与世无争逍遥自在。当时那个小小的村寨,也慢慢的变成了一个热闹的重镇。那里的人们,早已经忘记了他们之间还有什么太子和将军,全部都变成了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到了这个司马淡云祖父的时候,在当时连年的战乱中,他们家便已经变得非常贫困了。

    又过了几年,他们的那个村镇也被乱军占领了,他们一家之后再次的开始流离失所四下逃亡。到了最后,他们终于逃到了现在所在的这个小山村,在这里暂时停下了脚步,由于他的祖父和父亲都粗通文墨识文断字,而且为人极为随和,很快就被这个地方的原有村民所吸纳,真正成了这里的一户人家。

    但是就在三年前,这个地方遭受了一场瘟疫,村里的大人死了十之七八。在这场瘟疫中,司马淡云的祖父和父母都不幸死去了,他们一家就只留下了他和这个刚刚也死去的祖母。

    袁天罡在看完他祖父留下的遗书之后,帮他好好的收起了那个黄色的小包裹,并找了一块黑布严严实实的把它包了起来。然后,在村中乡邻的帮助下,安葬了他的祖母。最后,带着这个小乞丐一般的司马淡云

    ,离开了这个小山村。

    第二幅,深山修行,大致意思如下。

    袁天罡带着这个童子司马淡云走了之后,两人就一路云游,最后到了现在四川省东北部的阆州蟠龙山。在这里自行结庐,隐居潜修。并且,袁天罡还破天荒的把司马淡云收做了自己的入室弟子,并把自己的一身所有倾囊相授。

    据说,这个司马淡云正是袁天罡一生当中唯一的一个入室弟子,就连后来几乎和他相提并论的那个李淳风,也只不过是他半徒半友的至交而已,并没有真正等到他的真传。

    为什么这么袁天罡这么在意这个小小的司马淡云呢,原来这里面还有一个非常隐晦的历史传说。据说,袁天罡原本也是帝王之子,和这个司马淡云的住上有着极其相似的机遇。原来,袁天罡竟然是大隋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的儿子,生于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初,因后宫斗争的残酷,独孤皇后杀死了他的生母,之后他便被送与了一家袁姓人家抚养成人。

    等长大之后,他才渐渐的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但是他也和司马淡云的祖上,那个流亡的太子一样,早已看淡了世上的一切功名利禄,只愿隐逸山林做一个真正的修真之人。所以当他知道了司马淡云的真实身份之后,更加的喜欢上了这个天生慧根的孩子。

    两人在深山中,这一呆就是十余年,后来袁天罡因为名头太大,不得已再度出山,奉诏入朝,做了皇家的智囊供奉。而这个司马淡云不愿出山显达于世,于是继续在山中潜心修习那些玄学功夫。

    并且,他帮助师傅袁天罡继续完善和编著了,那些后来传之后世的著名的相书、天文书和风水书。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九天玄女六壬课》、《五行相书》、《易镜玄要》和《三世相法》这四部书,据说这些书大部分就是由他执笔,替袁天罡最终编撰完成的。

    虽然这个司马淡云和李淳风同为袁天罡的两大高足,但是人家李淳风早年便享有名气,而且所学颇杂影响较大,故而多为世人所知。但这个司马淡云人如其名,淡泊名利,性情深沉,从不在面前显山露水,所以也就不为世人所知。

    实则他的玄学成就极高,一身才学深不可测,有时候就连他的师傅袁天罡和李淳风,都暗地在私底下对他赞不绝口,称他在某些地方已经超过了两人。

    另外,这个司马淡云还在深山潜修中,不经意的练就了一身高深的玄门内家功夫。这个意外的收获,甚至就连他的师傅袁天罡也没有预料的到。后来,他就又涉猎修习了一些古书中的经脉和针灸的学问,而且也达到了相当高深的造诣。

    从此之后,他在潜修的空闲时候,便常常的化身一个邋遢的哑巴道人,下山云游。用自己高深的内功和神奇的医术,帮助附近的一些普通的百姓,替人免费的解除一些疑难杂症。只是轻易的不显露自己的玄学本领,以免过多的泄露天机,有违天道自然的正常运行规律。

    到了后来,附近的越来越多得过他的恩惠的人,竟然自发的替他起了一个“邋遢真人”的尊称。甚至,还在当地为他修了几座简简单单的小石屋,作为他临时落脚的地方。只要有得了疑难杂症的穷人,在这里请人写下自己的病情和住址,他就会在不久后亲自前往免费医治。

    《最初进化》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 户外超级高手最新章节书目,按(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手机上阅读户外超级高手:http://m.feishuwx.net/huwaichaojigaoshou/

您的支持,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小说阅读网,无弹窗小说网,小说免费阅读,TXT免费阅读,无需注册,无需积分!小说阅读网注册会员,就送书架!小说迷必备工具!
推荐阅读: 师兄说得对 大夏文圣 诛仙:从西游开始 翻身仙路 谪仙曲 仙剑侠录 问仙 踏仙屠魔 无忧江湖 长生觅
户外超级高手最新章节第348章:岂有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