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阅读网 > 靖难攻略最新章节 > 北国征战 后记·正德(嘉靖)

    “噼里啪啦……”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在鞭炮与烟花的硝烟中,正德十一年如期过去。

    陕西华县大地震的事情给这一年的大明朝蒙上了一层阴霾,但好在朱厚照及时救灾令这场灾害的影响降到了最低。

    由于地方常平仓亏空,朱厚照令海瑞查案,祝枝山之子祝续因此遭到牵连,被流配昆仑洲。

    同年,大明灭日本,内附日本、朝鲜的消息传开,西方诸国为之震动。

    印度斯当、大食半岛等属国更为恭顺,瑞典、立陶宛等国先后朝贡大明。

    次年,随着大地震赈灾渐渐结束,通过新政改革查获六千余万两的朱厚照开始对朝鲜、日本推出迁移政策。

    朝廷以两国及江南地区迁移北洲、南洲、昆仑洲每户发迁移二十两为福利组织迁移。

    仅是第一年,朝鲜便对外迁移三十余万人口,而日本高达一百七十二万,江南地区也达到了八十四万。

    大明将日本地区的许多典籍搬往大明,摧毁大量石碑和更久远的建筑。

    过后四年,朱厚照也将每年的财政收入投入到了中原及日朝地区百姓迁移上。

    正德十五年,收音机、留声机等民用科技得到投入生产。

    正德十五年八月,宋王朱佑极因为常年奔战而病卒军中,享年五十岁。

    朱佑极死后,其子朱厚煜率军投降。

    考虑到朱厚煜手中还有三府六万兵马,朱厚照并没有对其下死手,而是废宋王爵,降其为高邱郡王,仅保留六百护卫。

    至此,为期十年的宋襄之乱宣告结束,戚继光、俞大猷等人被调回北京任六军都督府职。

    九月,戚景通被擢封西海侯,戚继光改封定远侯,戚继美长平侯,俞大猷真定侯……

    十月,戚继光被委任镇西大将军,节制碛北、西海两个都司。

    俞大猷被委任波斯都指挥使,戚继美为北洲都指挥使,戚景通为中军都督,陈磷为海军都督。

    正德十六年四月,五十三岁的朱厚照禅位于二十三岁的皇太子朱载坖。

    尽管已经禅让,可朝中依旧以朱厚照为主,朱载坖只是一个领着皇帝头衔的提线木偶。

    八月,太学经过研究,将汽车每个时辰的时速提升到了六十里。

    同月,太上皇朱厚照驾驶汽车开始周游大明朝。

    在他周游大明朝期间,大部分奏疏都得通过电报的方式发给他阅览并拍案。

    翌年,朱载坖改元为嘉靖,册封三岁的朱翊釴为皇太子,大明朝进入了一个“稳定”与“和谐”的时期。

    嘉靖五年,大明人口达到三亿五千万,耕地数据突破二十五亿亩。

    由于内燃机技术得到进步,以石油为动力制造的内燃拖拉机走上历史舞台,波斯、河中等地区经济得到加强。

    嘉靖七年,内燃拖拉机的价格降至一百二十两,只需要一個普通人五年的收入就能购买到手。

    朱厚照令银行发三亿贯的低息贷款,用于百姓购买农业设备,开垦荒地。

    这一时期,大量人口前往了北洲、南洲、西南将土地开垦出来。

    嘉靖十二年,大明耕地面积达到三十亿,同年英法等西欧国家海军吨位达到四十万吨,而大明的海军吨位达到二百七十万吨,舰队十六支。

    嘉靖十六年三月,黑羊国吞并白羊国,六十九岁的朱厚照得知消息,乘坐中洲铁路抵达波斯地区,并调集兵马出征黑羊。

    四月,朱厚照率六军十八卫,五万四千兵马出征黑羊地区。

    彼时明军已经高度装备装甲车,朱厚照仅用时百日,便覆灭黑羊王朝,收复伊拉克、叙利亚和阿拉伯半岛大部分地区。

    朱厚照在此设大食三司,归俞大猷节制。

    此战中,李成梁、李如松父子作战勇猛,获封大食侯,平虏伯。

    八月,东洲南国余孽作乱,十余万人围攻睢宁府,被戚继美之子戚金击退。

    九月,朱厚照返回北京,根据钦天监的研究,大明正在进入一个升温期,大概每十年,世界温度平均增长0.1℃。

    按照这样的升温下去,世界有望在二百年后恢复到盛唐时期的气温,朱厚照得知消息十分高兴。

    嘉靖十七年五月,大明人口突破四亿,世界各国的人口也稳步增加。

    同年西洲人口为一亿三千万,算上奥斯曼和英法等国所占据的中洲和昆仑洲地区,西方诸国人口应该达到了一亿八千万,印度斯当南部地区为八千万。

    根据郑王朱载堉的判断,这一时期的世界人口应该在七亿左右。

    同年,郑王朱载堉认为当时的历法计算每年的长度不是十分精确,经过他的仔细观测和计算,求出了计算回归年长度值的公式,并上疏朱载坖告知自己的研究成果。

    朱载坖翻阅奏疏过后,心中十分高兴,经过请示,他批准朱载堉进入太学参与研究,朱载堉成为大明宗室中第一位以藩王身份进入太学的宗室。

    嘉靖二十年四月二十四,太上皇朱厚照感到身体不豫,召朱载坖、赵贞吉、高拱、海瑞及张居正等人前往大明宫。

    四月二十六日,朱厚照驾崩于大明宫长寿殿内,享年七十三岁。

    对于朱厚照的驾崩,民间百姓大多惋惜,而许多权贵则是弹冠相庆。

    经过五十四日的停灵,朱厚照下葬天寿山康陵。

    朱厚照死后,庙堂开始针对朱厚照的功绩来评定庙号和谥号。

    张居正、高拱认为应该上武宗,而徐阶等人认为应该上德宗。

    经过朱载坖思虑,最终还是为朱厚照上庙号为武宗,谥号为“承天达道英肃睿明昭德显功武毅孝纯皇帝。

    此事裁定,朱载坖也终于在即位二十年后彻底掌握了大权。

    彼时的他四十三岁,而朱厚照留给他的文臣武将可谓豪华。

    文臣有赵贞吉、高拱、胡宗宪、张居正、谭纶、徐阶、严世蕃、海瑞、李化龙……

    武将有戚继光、戚继美、俞大猷、李成梁、李如松、戚金、陈磷等等……

    这群人从三十岁到七十岁不等,足够好好辅佐朱载坖。

    或许就连朱载坖都这么认为,所以在他彻底掌握权力后的第二年,他便下令废除昆仑洲流配官员的罪籍,祝续因此得到释放。

    此外,朱载坖改十日一次的常朝为一月一次,并将部分权力下放给了六部和殿阁。

    在他的宽仁下,大明朝进入了一种诡异的平和时期。

    嘉靖二十四年,朱载堉提出光子假设、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因此获得了朱载坖的赏赐。

    次年,朱载堉创立狭义相对论,并于三年后创立广义相对论。

    在长时间的交流中,太子朱翊釴与朱载堉相谈甚欢,二人除了在理论上研究出了交流电,还于嘉靖二十六年发明了交流电的发电机,以及发明钨丝电灯。

    嘉靖二十八年,二人观测天文时发现了大明朝的气温增长速度变缓,甚至有降温的可能。

    二人上奏朱载坖,但却没有什么能处理的好办法。

    嘉靖三十年,气温增长果然到了极限,世界气温开始进入平稳期。

    嘉靖三十四年,太学发明了尿素、钾肥和抗生素,这使得粮食产量得到提高,许多疾病也得到治愈办法。

    嘉靖三十六年,世界人口增长到九亿,大明朝人口增长至六亿。

    然而随着气温开始降低,世界范围内的自然灾害开始增加,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开始降低。

    除此之外,赵贞吉、胡宗宪、高拱、徐阶、严世蕃、俞大猷、海瑞等人相继去世,政治上仅有张居正等人支撑。

    随着气温不断降低,东北的水患日益严重,加上昔年的渤海勋臣逐渐丢失权力,东北轻工业南迁的话题开始出现,但被张居正否决。

    嘉靖四十年,张居正病卒任上,享年七十六岁,谥号文正。

    张居正病逝后,接替他的张四维以年事已高为由致仕,沈一贯担任户部尚书,赵南星为吏部尚书。

    沈一贯上任后,随即上《北事工业疏》,请求将北京以北的轻工业南迁气候宜人的江南。

    朱载坖陷入两难,但看着北方轻工业入不敷出,还是咬牙同意了沈一贯的奏疏。

    一时间,北京以北大小一千七百多家轻工业工厂开始南下江南。

    这些工厂的南下,给江南地区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因此江南地区迎来了一段时间的繁荣。

    相比较江南的繁荣,北方的许多百姓只能投身重工业来保障生活。

    嘉靖四十六年,失去轻工业后的北方开始偏向农场经济,可不断降温的气候让农业产量不断降低。

    为了解决问题,朱载坖令朱翊釴监督太学,解决粮食产量问题。

    相比较地大物博的大明,西洲诸国就没有那么好的环境了。

    随着农牧业遭受气温降低的打击,加上没有美洲为其解决问题,西洲不可避免的陷入了争夺资源的战争中。

    场战争是西洲各国争夺利益、树立霸权的矛盾以及宗教纠纷激化的产物。

    随着大明朝和西洲的不断接触,西部沿海诸国和东部国家都能在与大明的交流中获得新的科学思维和理念,而位于中部的神圣罗马帝国则是陷入了僵局。

    随着时间推移,神圣罗马帝国日趋没落,内部诸侯林立纷争不断,宗教改革运动之后又发展出天主教和新教的尖锐对立,加之周边国家纷纷崛起,一场瓜分神圣罗马帝国和内陆国家的大规模西洲战争爆发。

    战争基本上是以瑞典、丹麦、波兰—立陶宛这些大明属国为一方。

    神圣罗马帝国、德意志天主教诸侯和西班牙为另一方。

    奥斯曼为一方,而英国、法国、葡萄牙三国保持中立。

    战争在嘉靖四十九年(1610)爆发,由于忌惮大明,神圣罗马帝国对北边以防守为主,而对奥斯曼则是互相攻伐。

    对于西洲的事情,大明并不在意,因为大明有着自己的内部问题需要解决。

    自张居正病逝,沈一贯上位后,沈一贯大量重用与自己同籍的浙江官员,而他们也被诟病为浙党。

    嘉靖四十九年,沈一贯以人口剧增为由,乞请增加科举进士席位。

    这一奏疏得到了海外诸多官员的赞同,他们建议分“南北中外”四卷,每卷进士席三百人,合计一千二百人,但被沈一贯否决。

    沈一贯认为,应该以人口来论数量,南卷应该四百位,北卷三百位,中卷四百位。

    这样的做法,让海外诸多官员不满,他们以赵南星为主聚集,常在燕山的会馆交流,因此也被人称谓为燕党。

    嘉靖五十年四月,戚继光去世,享年八十三岁,追封淮国公,太子少保,谥号武穆,其子戚祚国承袭爵位。

    戚祚国自知自己没有统领西部战线的能力,故此请辞大将军职。

    朱载坖闻奏疏批准,令六十三岁的李如松接替戚继光,继续镇守西陲。

    嘉靖五十四年。由于商人哄抬粮价,加上大食、波斯地区常平仓亏空多年,大食与波斯地区爆发叛乱。

    李如松率军镇压当地叛军,但由于地形和粮价问题,叛乱如野火般难以熄灭。

    世界陷入了粮食减产的环境,同年四月,户部左侍郎袁可立上疏,请停制酒来将更多粮食投入市场,被沈一贯留中不发。

    七月,沈一贯为解决国内粮食问题,对各国粮食贸易提出限制。

    这一做法,使得印度斯当诸国的大量难民涌入山南地区,都指挥使李如柏下令击毙越境难民,死难者数十万计。

    饶是如此,却依旧无法阻止难民越境,叛乱山南百姓生活。

    一时间,山南地区治安紊乱,遭遇难民袭击的百姓数以千计。

    赵南星等人抓住这个机会,趁机弹劾沈一贯纵容粮商抬高粮价,致使叛乱不断。

    户科给事中杨涟上疏为朱载坖算了一笔账,按照去年地方所奏报粮食亩产乘以大明朝当下田亩数量,总产量应该是七十六亿石。

    按照每人每年三石,大明百姓也仅能消耗二十四亿石。

    哪怕每年制酒和肉食饲料消耗三十亿石,也应该还有二十二亿是结余,大明朝内部不仅不缺粮食,还能向外贩卖大批粮食。

    因此,地方的粮价暴涨,实乃沈一贯纵容粮商之举,非大明朝粮食不足。

    翻阅奏疏,朱载坖勃然大怒,令杨涟等人彻查沈一贯。

    经过杨涟等人两年的彻查,沈一贯等人扶持江南粮商在西洲、印度斯当走私粮食,哄抬西部大食、波斯、山南粮价,非法获取四千六百四十余万两,沈一贯等大小三千七百余名官员,受贿金额高达一千五百四十余万两。

    事情真相大白,朱载坖震怒,将沈一贯等人发配昆仑洲,涉事商人全部抄家斩首,家眷流配昆仑洲。

    一场案子过后,浙党式微,而燕党抬头。

    国库因此获得六千余万两查获收入,但其中三千万两则是被朱载坖用于平抑波斯、大食等地粮价。

    此外,朱载坖放开了粮食贸易,这使得西洲和印度斯当的矛盾缓解不少。

    他的举动,使得西洲各国在大战的同时,竟先后向大明派遣使团,共举朱载坖为“圣天子”。

    七十八岁的朱载坖没想到自己只是想赚点钱,居然还能收获这样的意外之喜。

    借此机会,朱载坖与各国使团深入交流,并建立了一个以大明为主导的贸易联盟。

    尽管在政治上,他们并将朱载坖视为天下共主,但在贸易上,他们却无法脱离大明。

    世界第一个全球性贸易组织在朱载坖手中出现,而大明凭借强大的工业实力,使得这一时期的世界各国都得到了这一组织带来的红利。

    西边的叛乱很快在李如松的武功和朱载坖的文治下被平定,山南的难民也因为国内的粮价平稳而返回故乡。

    西洲因为大明的贸易开发而暂时停战,代价则是负责大明的低端产业。

    这些低端产业,都是各国已经拥有的产业。

    现在他们要做的,就是成为大明的下游工厂,为大明提供足够便宜的人工。

    西洲、印度斯当都在做这种事情,而大明的百姓虽然很多,却因为科技领先而处于一个相较于稳定的环境。

    这一阶段的大明百姓,尽管大多数依旧还是农民,可即便是小农家庭,他们也有几十亩耕地来播种。

    即便无法富贵,却也不会缺乏粮食和肉食。

    这样的日子,已经持续了一百多年,从洪熙年间开始,大明百姓的日子向来都是越来越好。

    嘉靖六十年,郑王朱载堉去世,享年八十五岁,其子袭爵。

    朱载堉去世后,太学由博士赵士祯管理,机枪、装甲车、坦克、螺旋桨飞机……均出自他的研究。

    嘉靖六十二年,赵士祯又研究出装备机枪的歼击机,该飞机为“嘉靖六十二式”,装备两挺机枪,每个时辰时速三百五十里,满油状态可飞行九百里,载员四人,分别是两名驾驶员,两名机枪手。

    嘉靖六十三年,赵士祯又研究出负责轰炸的轰炸机和袭击地面的强击机。

    嘉靖六十五年,他主持并研发出半自动步枪,而彼时的西洲还在以后膛单发步枪为主。

    同年,朱翊釴通过观测天文,以及实地考察,最终确定了小冰河期即将进入活跃期。

    在西洲的高山区、北部地区普遍出现冰川的膨胀和冰舌的前进,破坏了农田,毁灭了山村。

    冰川补给的河流,经常出现灾害性洪水,还伴随着滑坡和崩坍。

    一些山区,直到五月份还被雪覆盖,而西洲阿尔卑斯山的冰川扩张也导致冰舌延伸到山下的草地附近。

    根据朱翊釴的观测和研究,东北的水患和漠南漠北的雪灾会进入频繁活跃时期,而中原地区降雨量有可能陷入北旱南涝的局面。

    面对这种局面,朱翊釴建议提前建设大量常平仓来应对可能遭遇的灾情。

    不过面对这种话,庙堂上的官员,乃至于朱翊釴的父亲朱载坖都持有怀疑态度。

    大明朝在扯皮中浪费了最宝贵的两年时间,而执政六十余年的朱载坖也在嘉靖六十七年结束了自己漫长的执政生涯。

    嘉靖六十七年五月初七,朱载坖驾崩于乾清宫,停灵四十七日后下葬德陵,庙号仁宗,谥号法天钦文聪圣武德神明孝德贞皇帝,享年九十岁。

    在朱载坖驾崩入葬期间,世界各国纷纷派出使团吊唁,许多国家使团恸哭数日而不肯离去。

    在此过程中,各国使团也朝拜了新君朱翊釴。

    彼时朱翊釴已经七十岁,且多年的科研导致他十分消瘦,众人都对这位学者成分大于储君身份的未来皇帝感到了忐忑。

    朱翊釴并不在乎众人的看法,他此刻担心的,是那进入活跃期的小冰河期。

    他多年的研究告诉他,这并非是自己一个人的假想,而是即将发生的事实。

    在这样的忐忑中,朱翊釴宣布改明年元为隆庆,是为隆庆元年……

    (本章完)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 靖难攻略最新章节书目,按(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手机上阅读靖难攻略:http://m.feishuwx.net/jingnangonglve/

您的支持,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小说阅读网,无弹窗小说网,小说免费阅读,TXT免费阅读,无需注册,无需积分!小说阅读网注册会员,就送书架!小说迷必备工具!
推荐阅读: 风流公务员 重生印度之高人一等 三国:开局误认吕布为岳父 大明公务员 穿成暴君的早死小青梅后,全家火葬场了 新书 苟出一个盛唐 大灰狼 我愿如星君如月 捡到一本三国志
靖难攻略最新章节后记·共和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