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祭雄王
安南文郎。
这是安南古城。
红河码头上,奢雄,高九与安南西北总管陈国安等候多时了。
陈国安是年过六十,与陈国峻是一辈。只是他属于安南陈氏旁支。在地位上自然不如陈国峻,靠着熬资历有了现在的位置。面对陈国峻大败,安南皇室南逃,陈国安吓坏了,一路西逃,如果不是高九过来,将他截在这里。
这个时候安南许给云南的西北三府之地,就已经被他扔给鞑子了。
此刻陈国安手中也有三万大军。如果据城死守。鞑子想要攻克,也是要废一番手脚的。
但是安南陈氏代李氏,也不过三代。安南陈氏是以外戚的身份篡夺安南李氏的江山的。这也是为什么,安南陈氏上台之后,重用宗室人才。但是宗室人数有限,其中固然有陈国峻这样大将之才,但更多人能守土安民,已经不错了。
自然少不了陈国安这样的胆小如鼠。遇敌即溃的人物了。
陈国安在码头上来回踱步焦虑不安。
他焦虑的自己的未来。
安南的局势在他看来,已经很清晰明白了。
皇帝都逃到南方了。已经不行了。他本想卷铺盖去云南。但云南汉军居然下场,将他拦在这里了。陈国安内心之中,很是不安。
在安南官方的宣传之中,云南汉王乃是安南的藩属,固然很能打。但是再能打,能有我安南大军能打,能有我上将兴道公能打?
而今不自量力,来趟浑水也就罢了。
居然将我拦下来?
你找死,不能带上我啊。
陈国安的心态代表相当一部分安南权贵的心态。
这个时代消息传播很慢的。很多人是很难判断天下局势,能洞明天下局面,能预判几年之后的事情,那已经是人才。更多的人是事情到了自己眼前,还不知道为什么?
比如元朝入侵安南之战。远因在几十年前,近因就是虞醒与安南的结盟。
陈国峻在当日就察觉到了。
而今陈国安还云里雾里的。
“来了。”高九举目而往,却见无数船只顺流而下,靠在码头上。
一艘一艘随即将所有码头都站满了。
陈国安为之一惊,说道:“奢将军,高将军,这一次汉王带来多少人马?”
高九说道:“大概有十万大军吧。”
“十万?”陈国安一惊,说道:“都如高将军所部吗?”
“那哪能啊?”高九有些谦虚的说道:“我久在后方,少历战事,自然不如其他诸军战功赫赫。”
高九其实很有危机感的。
他错过了虞醒与鞑子一系列大战。之所以现在还在军统制的位置上,实在是他带来数万昆明降军投降,这些人成为了汉军骨干力量之一,高九他本身代表的云南本土派在军中的势力。
自然有现在的地位。
但是论战功,他与其他几个军统制相比,就差太多了。
不过,虞醒军制之下,各军的战斗力相差不大,毕竟所有新兵都是从一个训练营出来的。各军之中军官互相调遣也是常态。高九固然没有打过恶仗,但是他麾下很多都是贵州之战中冒头的将领。
所以云南军整体实力并不差。
陈国安哪里知道这些,他心中不由一惊。
高九本部人马,他是见过的。是绝对的精锐,安南所谓禁军主力,是万万不如的。
而今十万这样的军队。陈国安忽然觉得,这安南未必不能待下去。
“鞑子的本性,得陇望蜀。既然打下安南一定会窥探云南的。云南占据下游数座城池,先行建立防线,也不是不可以。”
“我如果将此地献给汉王,不知道能不能谋一个前程。”
陈国安主意一定。等虞醒到了之后,寒暄数句,就跪在地上,说道:“鞑子猖狂,上皇南迁,西北三府无主,老朽不能守,臣请汉王殿下为了安南百姓着想,纳三府护万民。”
一边说,一边涕泪横流。
一番为了安南百姓的样子。
这将虞醒整不会了。
虞醒给了奢雄一个眼神,言下之意:你安排的?
奢雄连忙摇头。
奢雄在这样的事情上,可不敢擅作主张。
虞醒无时无刻不想吞并安南。纳安南为一省。但是饭要一口一口的吃,事情要一件一件的做。
虞醒要吞并安南,本质上是想纳安南的人力物力为己用。而不是相反。
如果为了虚名,吞并安南。反而引起了安南百姓的反抗。那就不好了。
所以虞醒的对安南的处理方案是很宽松的。只要安南人力物力为他所用,什么方案都不是不可以。比如说参考法国人对安南统治时候的保护国,维系安南陈氏原来的统治不变。云南仅仅是驻军而已。
当然了,如果情况合适。吞并也是选项之一。
但现在八字还没有一撇,先吞并安南一部分。岂不是造成与安南陈氏之间的裂痕。与安南陈氏很难建立起互信了。
虞醒连忙扶起陈国安说道:“陈公何出此言?云南与安南乃兄弟之国,有守望互助之盟,虞某来此不过是践盟而已。且,鞑子屠戮天下,我等与鞑子有血海深仇,凡是与鞑子为敌者,我云南都不惜余力助之,岂在安南一地?”
“我知道陈公担心我又趁火打劫之心。现在对天发誓。待安南安定之日,安南父老有意,汉军来多少人,走多少人。不会留一人一马在安南。否则天人共弃。”
虞醒其实留了余地的。
什么叫安南父老有意?
民意是可以制造的。
当然了制造民意的前提,是对安南已经有了一定的控制力。如果陈国峻能大展雄风,一战杀李恒,二战杀阿术,不劳云南一兵一卒,大败鞑子。虞醒也只能灰溜溜的走了。
但是,如果虞醒已经控制大半个安南,区区民意。还不是小事一件。
唯有陈国安脑袋里嗡嗡的。
他心中暗道:“我是这个意思吗?”
但不管是不是。现在只能是了。
虞醒这一番话,也不是对他说的。而是对安南其他人说的。很快虞醒所言传遍了各地。其他安南人顿时安心不少。汉军与安南军的合作,也定下了基调。
虞醒唯恐陈国安再说出一些不着调的话。
根本不给陈国安开口的机会。说道:“雄山在何处?”
虞醒来之前,已经查过安南的一些资料。自然雄王遗迹大多都在这附近。最有名的就是雄山。
相传是雄王当年所在之地。并在此地建国文郎。传十八世,乃至安南文化之始。相传雄王乃是神农氏之孙,与龙女相欢,私奔至此,就在雄山。
而雄山也因此得名。
当然了,这些传说很多都不可考了。
甚至虞醒自己觉得,雄王或许有,但是与神农氏未必能扯上关系。倒是雄王一脉与六祖九部祖上,好像有一些关系。原因很简单,六祖九脉以铜鼓为号令。
而雄王这边也处处有铜鼓的元素在。
炎黄两帝,或者上古时期,好像没有这个。
但这不重要。
虞醒不是来古代进修考古学的。
安南人自己都这样认为,他只有加深这个认知。
所以,虞醒下车伊始,不问兵马,不问民政,甚至不问鞑子大军到了什么地方。先要祭祀雄王。
就是要高举炎黄二帝之旗帜,将雄王列为炎帝之后。
然后将安南人纳入中国的大旗之下。
于是,一场浩浩荡荡的雄王祭祀就开始了。
虞醒步行上雄山。雄王庙。只是见雄王庙宇多有残破,下令拨款重修。
更是让左右作文记之。
其中有文字
“盖天地之初,鸿蒙未判。”
“帝子适龙女,受命南迁。”
“开中华之南裔,播恩德于万代。”
将雄王出现在安南,说成是受命于炎帝的行为。从而从法统上将安南百姓纳入中华之南裔。大家都是中国人,炎黄子孙。
更是将安南分裂于中国的行为,轻描淡写的说成。
“五代乱政,安南自守。”
什么,你说安南与北宋的战争。这不存在的。
反正五代是一口大黑锅。
在宋朝政治体系之中,凡是与五代扯上关系,都是罪大恶极。
最后给雄王上尊号。
开交圣德雄威王。
安南人自称大越,如果给雄王上尊号,开越要比开交,要合适的多。但是在虞醒看来,安南只能是交趾。而且很多事情都是很微妙的。
虞醒并不是真的对安南一点心思都没有。
此刻如果他不放出一些信号,让很多聪明人真会错意了。那就不好了。
大多数人是不会注意到虞醒祭祀雄王的具体内容的。比如虞醒一个外来人,有什么资格给雄王上尊号。这个尊号之中,又有什么内容。但是真正的聪明人是能从这一词一句的变化中,读出微妙的地方的。
而这些人正是虞醒想要拉拢与收纳的人才。
最后,才将话题转入正题。
“今鞑子入侵,杀我百姓,焚我衣冠。虞某以华夏为念,安民为旨,千里而来,欲破鞑子,护百姓,安万民,虽百死而无悔,今日当恶战,求说雄王保佑,必破鞑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