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唯见青山
胡三省早就侯见了。一声招呼。就来见虞醒。
行礼之后,虞醒直接问道:“陈相,想让胡先生去御史台,不知胡先生是想做官,还是想做学问?”
胡三省说道:“臣谢陈相厚爱。臣想做学问,也想做官。”
“哦------,”虞醒轻轻一笑,说道:“此话怎讲?”
胡三省说道:“臣以为朝廷立制,岂能不设史官?臣愿为史官。跟随殿下左右。殿下启禀七年,三挫鞑子,为一方之主。千古以来,能与殿下相比者,数人而已。臣唯愿,以区区之笔,书于汗青,传于后世。”
虞醒听了微微一笑,说道:“也好。”
云南很多事情都正规化了。
虞醒也觉得自己的确需要一个秘书班子了。
他之前的秘书班子,与枢密院的班子重合度很高。而今却不一样了。
朝廷事务越来越多,即便虞醒在制度上讲很多事情都甩给了政事堂,但是虞醒也明白。他的事情也决计不会少了。甚至更多。
毕竟,之前朝廷根本不会深入管理各产业。而今却不行了。
这关系到朝廷能不能征收上来赋税。之前不纳入管理的产业,都必须纳入管理。事务数量会呈现几何倍增多的。
“好。”虞醒说道:“我其实也有一件事情,问问胡先生。”
“殿下请讲?”
虞醒说道:“你觉得《资治通鉴》如何?
“千古不朽之作。”
“是吗?”虞醒说道:“我不这样认为,你知道为什么吗?”
胡三省对《资治通鉴》最为推崇。如果历史没有改变,胡三省会将自己余生都放在《资治通鉴》上,修订成为历代公认最好的《资治通鉴》胡注本。
此刻虞醒忽然说出这样的话。
胡三省内心之中有些不舒服,微微一想,就明白了。说道:“殿下觉得,殿下力行新法,治道大变,资治通鉴里面的一些内容,就没有什么作用了?”
“有一点。”虞醒说道:“不过,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人心微妙,食货才是实实在在的。天下人都能吃饱,我不相信会有人作乱。而天下人都吃不饱,我不觉得,这天下能够安稳。”
“所以人口,食货,这方面《资治通鉴》中没有体现出来。”
“其实书中有的------”胡三省说道。
“最少没专门说明。”虞醒打断胡三省的话。
胡三省沉默了。
的确《资治通鉴》的目的更多在于政治史。而不是经济史。
“我意修一部书,将三皇五帝到现在,人口,版图,食货之变迁一一说明。这一件事情,胡先生有意吗?”
虞醒这个想法,还是见了胡三省之后才有的。
中国历史是一个宝库。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中国的历史底蕴。
而历史无数王朝兴亡,给后世留下无穷的资料库。
随着治国方向的转移,虞醒所需要的学术方向也不一样了。
正如前文所言。中国治国之学,是研究人心微妙之处。而西方的政治学说,就是政治经济学,或者就是经济学。
而经济学许多理论都必须在很多资料上得出的。
固然,虞醒不觉得经济学是科学。但也承认,经济学也不是胡说八道。
研究经济学是需要很多的数据样本的。
而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人口,版图,经济之变迁,决计能研究出很多东西的。而这些东西,就需要历史学家一一考证出来了。
胡三省说道:“殿下,这一件事情臣愿意做。只是。臣以为不妨碍臣在殿下身边当史官。”
“何处此言?”
胡三省笑道:“殿下,云南偏远,这里很多资料都非常少的。想要弄清楚这些,就必须北伐成功。到时候,才能得到足够多的资料。”
“殿下,要臣做这一件事情,先拿下天下再说吧。”
不同的资料有不同的重视。
中国人对历史的重视更多是政治历史而不是经济史。很多详细的数据,史书中保留的很少。但是这些原始资料,却并非没有。
在什么地方?
在大都。
更远的不敢说。大都有辽,金,宋三朝详细典藏,自然也包括了这些各种数据。
是其他地方所没有的。
而历代官府很多衙门中,有一些前朝的档案,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古代人敬惜纸张,即便是废纸,也不会轻易舍弃。
在中国全国调查的话,找到很多唐代的典籍,是很容易的。
就好像就是到了清末,很多研究者都能翻出各地明代一些文书一样。
中国历史传承不仅仅在庙堂之上,也在乡野民间。只是看有没有人用心去收刮了。
虞醒说道:“这到是我的不是了。好。你就暂时在汉王府,充当史官。”
名义上是史官。虞醒不会仅仅让胡三省记录起居注的。总体上来说,云南的人才还是稀少的。胡三省自然要干活的。
陈宜中暗道:“胡三省选的位置真好。”
官位的权力大小,从来不在于官职大小,而是距离权力中心的远近,在虞醒身边任职,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史官,却也前程远大不可限量。
胡三省心中却别有想法。
胡三省当年作为贾似道的幕僚。在江上之役前,就知道贾似道不行,急流勇退。到那个时候,就绝了功名之念,一心扑在治学上了。
而今此心也没有变。
因为他觉得人的功业会不腐朽不在,唯有史书千载流传,时间越长,越是珍贵。这才是真正的不朽,也是大丈夫真正的事业。
历史上,胡三省将毕生的精力都投射在《资治通鉴》上。
而今胡三省有别的想法。
他觉得将虞醒的一生记录下来,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不管虞醒将来是成是败,足够在青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如果虞醒真能北伐功成,重开华夏。
那么在历史上,除却秦皇汉武,谁人能及。
他写下就是第一手资料。今后无数学者,但凡研究虞醒,就要研究他的手稿。这岂不是比世俗的功业,更加不朽的存在。
胡三省的事情一了。
虞醒又问了其他事情:“字典工程如何了。”
“殿下,周草窗已经老了好几岁了。”陈宜中叹息一生说道:“我觉得,周草窗估计要死在这一件事情上了。”
“何至于此?”虞醒大惊说道。
陈宜中说道:“殿下,小学最考验功夫,不坐足十年冷板凳,难有长进。”
所谓小学,就是字学,音韵,训诂之学。
这上面的学问,都需要一个字一个字的考察,一个字一个字归纳总结解析。特别辛苦,根本没有什么捷径。而现在很多所谓国学大家,为什么比不上民国时期的大家,就是字学上欠缺太多了,根基不稳,根本不能前辈并肩。
“而殿下要求,更难。”
“其实,周密本来已经拟定一个大纲了。但是得知殿下万劫大捷之后,就将这个大纲焚烧掉了。”
“为何?”虞醒说道。
“这个大纲是以西南方言为主的。推行云南是没有什么问题的。”陈宜中说道:“但对云南之外的人,就很不容易听懂了。”
“之前,周密觉得殿下今后只能在云南了。也就以云南方言为根基,而今却发现,北伐并非不可能,他要做的事情,就是天下音韵之根本。他就将已经成型大纲给烧了。他发誓要编选天下音韵,统一为新的天下之音。”
“周先生辛苦了。”虞醒叹息一声。
这有多难,虞醒岂能不知道?
中国古代方言很多,各地鸡同鸭讲。想要统一本来就很难了。而现在周密又搞出一个现实问题,那就云南方言与中原官话差太多了。
中原官话,北宋洛下音,后来南迁,随着人口转移,渐渐融合在一起。而云南这边方言,继承了很多唐音。西南官话与中原官话,相差很多。
而周密想要统合两边,就是一个非常难的事情了。
而要以西南官话为主,将来入主中原,推行的成本会非常高。而以中原官话为主,在现在的云南,根本没有任何用处。
因为云南会说中原官话的人非常少。根本难以推行。
这几乎是周密自己给自己找苦吃。
这就是明显一例,他们自己对自己的要求,在虞醒对他们要求之上。
“周先生,可在?”虞醒问道。
“在。不过这个时间还没有醒。”陈宜中说道:“他这些天都住在山上,从不下山,每日白天睡觉,夜深人静之后,才开始做学问。山头上的灯,一亮就是一夜。整个大学之中,所有人谁不知道啊?”
“就在那个方向。”
陈宜中抬头给虞醒指点。
虞醒抬头看去,在白日,却见青山重重,不见房舍,更不见灯光。
不过,见此青山如见人。
在亡国之后,西南大学收留的这些士大夫们,很多人心中都充满了力量。
世界上是没有后悔药的。
而云南的崛起,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粒后悔药。
让他们有机会为国家再做一些事情。而不是日日悔恨,却无法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