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甜头
“真甜。”不知道谁说了一句。
剩下的人纷纷点头。
这些土司都是一地之主,即便土司不来,来得人也是土司亲信。
对于糖,他们都是吃过的。
东南亚的制糖之法,都来自印度。
问题是,印度的糖都有杂味。
最低等的黑糖,有苦味。可以说,糖等次越低,颜色就越重。苦味就是糖中的杂质。当然了王公权贵吃的,那种最高等级的糖,就不一样了。
这些糖往往不是纯糖,而是加了奶,或者蜂蜜等东西,如此一来,苦味被压制,几乎没有。
让甜味中夹杂了其他味道,算是别有风味。
但与白砂糖这种纯净的甜,却是完全不一样的。
这种糖在原理上,与后世的奶糖是一样的。但是从生产工艺上来,他们也不可能做到完全纯净。口感上也不能与后世的奶糖相比。
白砂糖这种中国古代制造的糖,即便用现代工艺生产出来的糖,与之相比,在口味上,也相差不大。
并不是说,现代工艺生产不出来比这个工艺更加纯净的糖。而是人的味觉是有极限的。大部人的味觉是品尝不出来这两者的差距。除非上仪器。
虞醒见众人都品尝过来,说道:“请移步。”
随即将这些人请到院子里,却见院子里,已经有一个机器。两个人站在机器一侧。一个人抓住一个把手,另一个人站在进料口附近,旁边有一捆甘蔗。
等候命令。
虞醒说道:“开始吧。”
两个人开始了工作。一个人用力转动把手,另外一个人将甘蔗从进料口塞进去。听见机器里:“当当当”的声音。
瞬间之间,一股乳白色的汁水从一个孔洞流出来,另外一边有无数甘蔗渣从掉了下来。甘蔗被处理的很碎,就好像是人啃过一样。
随即一盆汁水满了。
立即有人将汁水倒进一个大铁锅中。
这大铁锅,非常大。装进去一个人绰绰有余。
随即升起大火,一个人一直在里面搅动。
虞醒说道:“不用加水,等汁水凝固之后,就是粗糖了。至于加工成为刚刚的白糖,就还需要进一步加工。大家吃过白糖,我就不说。这种粗糖,十斤甘蔗,大抵能出一斤。少府出百文钱一斤收购价。”
此言一出,所有人都惊呆了。
百文一斤。
也就是一贯十斤,这个价格已经相当高了。
宋代糖是价格并不便宜,大概是一文钱一块。而这里的糖,并不是后世那种纯粹的糖。而是糖加上其他食品混合在一起生产出来的。有甜味。
百文一斤,只能算是可以。
并不能算高。
但是,帐不能这么算。
少府的收购价是大宗收购。虽然说一斤百文,但是真拿来一斤糖,少府连门都不让你进。最少来个几百斤吧。
看似甘蔗熬糖这个工艺,谈不上秘密。
甚至很多地方都知道。
问题是,甘蔗加工是难的。
甘蔗是很硬的。
用来打架都够。而且甘蔗收获之后,如果不能及时处理,很快就干了。糖分也就流失了。也就是为什么,虞醒觉得小农户种植甘蔗不划算。
甘蔗产量是很大的。一根甘蔗成熟后,十几斤是有的。也就说一亩甘蔗数千斤都是少说了。
不过,虞醒也不知道这个时代甘蔗品种与农田管理技术。
不敢往多了算。
毕竟甘蔗出糖率,后世在百分之十到十五,而现在虞醒选的甘蔗,大部分都不到八。更多的更低。这已经算好的了,后世很多农业品种都是经过多年选种。
与这个时候的甘蔗是没有办法比的。
但是即便如此。
一亩地甘蔗按五千斤来说。百分之八的出糖率。也就有四百斤粗糖。也就是说,四十贯。即便除掉人力成本。也是相当赚的。
当然了虞醒更赚。
虞醒拿过来粗糖进行一次过滤,加工,就能称为白砂糖。
价格上再翻几成都是可以的。
而且虞醒并没有多赚钱的意思。
白砂糖工艺,虞醒在合适的时候,也愿意让出来。
问题是,不是现在。
给好处,也要一步步的来,一点点的给。
人的贪念是无穷尽的。对人太好,反而被视为理所应当,虞醒想要调动这些人做其他的事情,那就不好办了。
虞醒给这些好处,就是要让他们种甘蔗。
因为甘蔗的处理问题,如果不给这些一系列粗加工的手段,甘蔗都干在田地里了。他们根本不可能将糖收上来。
至于将甘蔗运输到糖厂?
笑话。
这个时代的运输能力如此薄弱,让这么多甘蔗在路上跑,运费都超过糖价了。
只有加工成为粗糖之后,才有运输的价值。
“此言当真?”有土司忍不住问道。
一亩地能收四十贯。千亩就是四万贯。
这个数目一点都不小了。
很多土司的财政,一年也不过数千贯而已。
虞醒很多经济政策并没有直接打击土司,仅仅波及到,就让土司受不了,出现造反的情况。就说明了土司在经济上的薄弱。
这也很正常。
土司之所以是土司。就是因为未开发,或者山高路远,直接统治不具备经济性,朝廷直接统治,要往里面赔钱。
而云南很多土司所在地,在后世也是国家级贫困县。
他们有钱才怪。
这些土司即便再穷,一千亩土地还是有的。现在一千亩的甘蔗田,就超过了他们原本财政收入。
一时间,这些土司眼睛都红了。
不过,很快就有人注意到这些机器。
这机器与铁锅也是需要钱的。
“殿下,这机器需要多少钱?”
虞醒说道:“这个少府定价,我不会多管。不过,诸位都是有功之臣,去年与鞑子会战,朝廷很多事情,做得有些过分,不过大家也要体谅朝廷,那也是不得已。”
“而今算是孤给诸位赔罪。只要诸位想要卖,少府贷款。有多少贷多少,来年卖糖,赚钱再还也就行了。”
银行从来是有钱的。
就不说各方面的货款,都要从银行走账,实在没有钱。银行可以找虞醒,让少府再铸造一批钱出来。
虞醒最担心就是铜钱太多,影响币值。
其实虞醒只要想,铜钱随即可以有。
不过,要与经济发展想匹配。
对于糖业进行产业扶持,即便多铸造一些钱,也是值得的。
不过,是到不了这一步的。
单单银行与少府之间的关系,这种贷款就等于在银行走一下账目而已。银行稳赚不赔。
“多谢殿下。”
下面人纷纷行礼。
“不过,有一件事情,我需要将话说到前面。”虞醒说道:“公司制度,你们也都听说了吗?”
下面一阵议论纷纷。
有些人没有听说过。
这很正常。现代有很多人不关注时政。这些土司很多从偏远地方来的,对朝廷政策其实也不是太关注的。不过,虞醒现在一说,下面人左右转告,很快就知道这一件事情,是怎么回事了。
“糖业必须以公司的形式经营,不管是在银行开户贷款,还是少府收购糖。都必须以公司的名义进行。”
“这一点,你们要清楚。”
“今年公司免税,但是来年,就是要收税的。至于收多少,大家放心,乔知府会与大家商议的。”
乔坚一直站在虞醒身后,此刻出来,与众人打了一个招呼。
虽然说很多土司都在偏远的地方。但是他们必须来昆明卖糖。当然了,不妨碍他们在下面直接卖粗糖。
毕竟粗糖也是糖。
只是虞醒的经济政策,就是抓大放小。在谋求抓大蛋糕中,财政收入也增长。而不是相反。
甚至虞醒也明白,他这种政策,很容易造成这些土司不直接从事种植园,而是直接收购下面的粗糖,卖给少府,成为二道贩子。
在其他领域也是会出现这种情况。
但也没有办法。
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朝廷能够直接管理的公司数目是有限的。
毕竟朝廷会计人员是相当有限的。
不要说几万家,就是几千家,就能将朝廷税务部门给干趴下。
虞醒推行公司制度,本质上是为了收税。朝廷收税能力与公司数量直接挂钩。现在平头百姓办一公司是非常难的。就不说一些硬性条件。比如多少资产,何人担保等等。
就算都符合了。
很多人都不知道该怎么去办?
毕竟,公司是一个新事物,虞醒将这一件事情交给乔坚去办。
很多章程,流程。乔坚还在摸索之中。都没有一定之规,下面的官僚们,自然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后台不硬,很多事情都办不下来。
会议开到这里,也没有虞醒什么事情了。
虞醒散会之后,一群人围住了乔坚。
乔坚带来很多吏员,也将银行的人。一并请过来,现场订货,现场办理。
其实很多人还心存疑虑,但是看别人都办了。也都纷纷办。
人都有从众心理。
于是,云南第一批公司就这样产生了。
刀钶是其中定货最多的。一口气从银行贷款五万贯,买了数百台机器,还有数千口铁锅。毕竟在整个云南范围之内,最适合种植甘蔗的地区,不是别的地方,就是滇南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