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顺天者逸
因为定位不同。
盐被虞醒定义为百姓基础生活资料。
所以虞醒在盐上赚钱很少的。几乎不赚钱。
毕竟百姓可以不吃糖,但是不能不吃盐。
而糖带着一些奢侈品的性质,再加上之前糖价格本来就高。这才有丰厚的利润。但是随着糖的供应增多。糖的高价能够维系多久?
虞醒其实不介意糖价跌下来。
对国家来说,
毕竟奢侈品的生意,远远比不上大宗货物的生意。
但是别人可未必这样想了。
而今近乎疯狂的扩张甘蔗田。不惜代价。
虞醒已经多次下文,禁止昆明的耕地种甘蔗。但依然处理了好几起顶风作案的。
这些人在糖价下跌的时候,利润下跌。就会有很多因为过高的投入成本,无法盈利。倒闭一大片。
这就是经济危机。
虞醒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但知道一定会来的。如果虞醒稍稍做一些手脚,比如让银行出一些激进的产业政策,这一场危机,应该在五六年之内发生。
比较资本主义十左右一次危机,几乎是规律了。
等经济危机的时候,这些赔得裤裆都没有了。
那时候,他们走投无路自然做什么都肯。
而且虞醒估计这数年之间,也能将凑够军费。到时候,虞醒再北伐,估计上上下下没有不支持的。只是很多人支持不是为了什么报仇。而是为了生意。
一旦开战,糖就会大量消耗。不管是黑火药加糖,还是给将士做军粮用糖,还是别的事情。就能给他们大订单。更不要说,占据中原之后,这些广袤的市场。更能消耗很多产能。
现在这些人为了赚钱,不想打仗,将来这些人为了赚钱,对于打仗,比谁都积极。
只是这些话,虞醒就不用给张万说了。
张万也听不明白。
虞醒见张万还有一些忧心忡忡。岔开话题说道:“讲武堂情况怎么样了?”
张万在昆明就是负责讲武堂。
“讲武堂情况不错,从下面来的将领都很努力学习。臣以为将来会出几位将才。殿下,有时间可以去看看。”
虞醒叹息一声,说道:“过两日看看吧。”
这一段时间,虞醒也忙得够呛。
主要是对商业政策进行调整。
各种商品的赋税,既要方便征收,降低收税成本。又要不影响下面人的政策生产经营。
这事情是很麻烦的。
很多事情谢枋得也是清楚的。
毕竟这很多政策,并没有先例可言。
谢枋得之前很多做法,在中国历史上都能找到对应的举措。而现在这一系列政策,简直是新的不能再新了。对谢枋得很多思路都是一种挑战。
谢枋得给出的方案。虞醒很不满意。
毕竟也很正常。
虞醒虽然没有注意过后世类似征税细则,但是到底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很多交税,退税,制定税收的一些原则,他还是知道的。
不要小看,这些印象。
征税能力,几乎代表着国家能力。
征税环节的每一处细节,不知道被多少人讨论过。
代表了很多人智慧。
谢枋得一个人就算是再行,在也比不上。
虞醒本来想等谢枋得整出一个完整的方案。但打回去三四次之后,发现不行。
只能亲自出手。
只是一出手,就发现谢枋得制定的种种细则,他都有可商榷的地方。
虞醒本意在登基之后,敲定一套比较完善的法度。并不是说以后不更改了。但是最少在北定中原之前,是不想大动了。现在看来完全不行。
于是这一段时间,虞醒几乎在政事堂办公了。
不过,经过几个月打磨。
一整套体系细则出炉了。
虞醒不敢保证里面没有问题,在虞醒看来,这一套体系拟定的还是太匆忙了。但是应该没有什么大问题了。
这才有时间,将心思放在军事上。
张万说道:“君无戏言。两日之后,臣在讲武堂恭候殿下。”
虞醒见张万如此,只能一笑:“好,好,好。两日后。”
******
两日之后。
王文昭在士卒的护卫之下,来到昆明城中。
这一路对他来说,太不友好了。
他本来想从西域南下,通过河西走廊。进入四川,然后到云南。
但实际上,在河西走廊就走不了了。
河西走廊是元朝对抗海都的前线,关卡非常严格。
王文昭居然一步也不能东行。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了,冒险穿越藏区。
王文昭固然带了十几名护卫,再加上西藏与元朝早就有来往了,很多地方还有驿路。但是即便如此,十几个人横穿青藏高原,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一路上的高原缺氧,野兽攻击,让王文昭死了好护卫。
等来到铁桥关的时候,只剩下五个人了。也衣服破烂,行如乞丐。除却一封海都的国书之外,根本不能证明自己的身份。
铁桥关守将有些不相信,但是想来想去,还决定派人将送到昆明,让上面处决。
不过一路上,最基础的待遇还是有的。
王文昭一路南下,在大理府的时候,还不觉得什么。大理风花雪月,风景固然很好。但是这个时代,风景是最不值钱的。西域大漠孤烟不好看,茫茫高原,雪山冰川不好看。
王文昭作为幕僚,更注意一些代表国力的东西。
大理洱海边的小平原,王文昭估算了一些,面积还不如西域一些地方可耕种的地方。唯一让他惊叹的是水利比较完善,精耕细作,让他有一种江南的感觉。
但是出了下关,立即被震撼住了。
一是道路。
下关乃是昆明向西主干道重要节点,去永昌,南庆,西海都要从这个过。
这里人员稠密,车水马龙不说。
更让王文昭惊叹的是这些车,都是铁车。他亲自试了一下,非常轻便。一辆两辆也就不说,他不过一个下午,就看见上百辆之多。让他震惊无比。
车对蒙古人来说,与战马一样重要。
因为蒙古人迁徙的时候,都是用马车带着蒙古包到底行动。而蒙古军队行动,与蒙古牧民迁徙区别并不太大的。
可以理解为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中酝酿出他的战斗方式,也可以理解为蒙古军民一体。
所以这些铁车,只要稍稍改装一些,适应蒙古包,就能大大提升海都本部的战斗力。
王文昭心中暗暗上心,想要考察这铁车的秘密。也不用他多费工夫,在下关就有几家修车铺。他上去问过之后,手中多了一个轴承。他用手指一划,轴承在王文昭的手指上转动。几乎看不出来什么变化,唯有声音,提醒他,这还在转。
王文昭心中暗道:“这就是铁车的秘密吗?只是这是如何生产的?而且是大批量生产?”
王文昭看着手中的轴承陷入沉思之中。
虞醒的铁车战略,如果拉长时间来看,并不能说是失败的。
固然在前期几乎是政府部门采购。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百姓手中有了钱,云南的路也好走了,很多百姓也都卖了铁车,而糖业兴旺之后,为了转运大量白砂糖。车行应运而生。
大概就是一个车把式,联系十里八乡的有车的百姓,一起为大户拉货去。
路线不一。
但是各地商户也都喜欢这样的办法。
毕竟商户养着车队,也是成本。而且这种大规模运输,对一家商户来说,一年也没有几趟。而今掏钱就行了。
而且虞醒对云南最深刻的改造,就是诞生了军功地主阶层。
而这年头能买铁车这样大部件的。都不是一般人。一般都是退役军士。即便不是,也跟着退役军士,学上几手。而且军中退役之后,将自己在军中的家伙带回家,也是常用的时候。
冷兵器在云南不值钱。
倒是现在这火铳是不能带走了。
这些人很自然就成为保镖了。
也省了看管货物的人。
于是,铁太平车在云南盛行开来,一路传播到交州,西海。
甚至有一些铁车传播到了其他地方。
比如四川。
鬼知道,他们是怎么办到的。
只能说为了赚钱,很多人能翻山越岭,穿关走关,视若等闲。
王文昭从下关一路来到了昆明,走得是昆明最繁华,最忙碌的一条大道,一路上车挨车,人挤人。在很多地方,堵车数次。
毕竟云南的山势如此,很多路段都是上坡。
而这些铁车,又不是有动力,必须人拉上去,上去的时候很慢,自然会堵路。
这一路上,王文昭,以及够惊讶了,觉得大都附近最繁华的地方,也不过如此了。
但是而今站在昆明城外。
王文昭彻底惊呆了。
只见无数房子连成一片,西连湖,北接山,似乎滇池周围所有的土地都已经变成了城市。
王文昭内心中,好久没有去过的临安,还有从来没有去过的大都,或许能比得上眼前的城池,而在西域,没有任何一座城池能与这一座城池相比。
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上。
“这座城池,简直是从天上掉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