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阅读网 > 晋末长剑最新章节 > 第一卷: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简单介绍下南北朝骑兵

    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具装甲骑最黄金的年代。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其实和东汉有关。

    (一)东汉非常爱用具装甲骑。

    开国初年,吴汉帐下有三千多乌桓骑兵,屡屡冲锋陷阵,曰“突骑”。

    当然,刘秀帐下不止三千多骑兵,但主要来源是幽州。

    幽州胡汉杂处,内迁的胡人开始学习中原肉搏骑兵的套路,汉人也大量学习骑马射箭,相互交融,成了刘秀骑兵的主要来源地。

    东汉立国后,幽州突骑被南迁至洛阳。

    此时洛阳共有两支突骑部队,其一是长水校尉统率的乌桓突骑,其二是屯骑校尉统率的幽州突骑,编制为:

    屯骑校尉营,有员吏128人,领士700人——兵源地为幽州,胡汉都有。

    长水校尉营,有员吏57人,领乌桓胡骑720人。

    当时北军五校帐下总共3526名士兵,突骑计有1420人,比例相当之高,几乎是40%。

    洛阳之外,重镇黎阳有一支幽州突骑,人数不详,大概率和屯骑、长水差不多,七八百骑。

    这三支之外,东汉边郡还有一些突骑,单个郡数量相对较少,但加起来总数不少。

    这几部分之间其实是有等级差的。

    一般而言,东汉政府从边郡突骑中挑选精锐补入黎阳营。

    黎阳营经常参加外部战争、镇压内部叛乱,其精锐骁勇者补入屯骑校尉所统之军。

    内附胡人部落中的骁勇者,直接补入长水营。

    又因为乌桓时不时叛乱,以幽州土著为兵员的黎阳营、屯骑营地位就显得很重要了,因为这支部队的兵员不一定是胡人,而是“幽州土著”——可能是汉人,也可能是胡人。

    比如,邓训就曾将黎阳营屯狐奴,镇抚乌桓叛乱,最后成功升任护乌桓校尉。

    或许有人会问,东汉的骑兵编制也太小,禁军+黎阳营不过两千余骑,边郡突骑规模比这大得有限,而胡人骑兵动辄以万计,人家是傻子吗?为什么不造反?

    很简单,刘秀建国后对突骑进行了具装化。

    江苏徐州十里铺出土的东汉墓中,出现了精锐具装甲骑攻击轻装刀盾步兵的画面。

    另外,山东嘉祥出土的东汉水陆攻战画像石中,多处出现了刀盾步兵攻击手持长兵器的具装甲骑的画面。

    河南南阳王庄汉墓出土的河伯出行图中,河伯的侍从要么扛刀盾步行,要么骑“鱼”,再看其装备,完全是具装甲“鱼”——其实把鱼换成马就是了。

    具装甲骑属于重骑兵,但重骑兵不仅仅是具装甲骑。

    人、马都披铠甲的,叫具装甲骑,算是重骑兵的一种高阶版本。

    人披铠,马不披铠的,只能称为重骑兵,是普通版本。

    两者战斗力是有差距的。

    东汉靠着这一套,还是玩了很久的。

    一旦有事,就出动具装甲骑,征发属国骑兵,外加中原步兵,四处平乱。

    东汉的正规军兵力真的少得可怜,完全就是走精兵路线,因为开支小。

    (二)东汉末年、曹魏时期

    到了东汉末年,从边郡选拔精锐入黎阳营,再从黎阳营选人入屯骑营的路子走得不是很畅通,屯骑、黎阳二营的突骑渐渐变成父死子继。而常年生活在中原富庶之地的人,素质大大下降,有人甚至利用特权开始经商,战斗力一落千丈。

    桓灵二帝时还有买卖禁军军额的事情,北军五校、黎阳营等曾经立下过赫赫战功的部队变得乌烟瘴气。

    东汉朝廷也不是没有做过努力。

    比如从幽州招募新人南下,补充屯骑、黎阳二营。

    长水营这个时候也大量充斥鲜卑人,取代了之前的乌桓人。

    也不知道为啥,可能是因为鲜卑人在这一时期战斗力超过了乌桓人,东汉朝廷也不愿意再用乌桓关系户了。

    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东汉朝廷之前都是无偿征发乌桓人的,但到汉灵帝时不行了。

    不过,乌桓人比例是降低了,但汉人突骑的比例下降得更低。

    在东汉末年,突骑中人数最多的是鲜卑人,其次是乌桓人,然后是汉人。

    而在东汉初年,突骑中汉人甚至略微多于乌桓人。

    东汉人对此总结得很好:“汉主胡辅”、“汉胡并重”、“胡重汉轻”,分别对应东汉不同的历史时期。

    值得一提的是,鲜卑人因为大量进入禁军当兵,本身又与幽州人杂处——幽州是禁军突骑、黎阳营的重要兵源地——他们开始大量习练中原战法,即用长戟、长枪作为马战兵器,这是其区别于其他部落的重要标志。

    东汉灭亡后,北方被曹操一统。

    曹操收三郡乌桓,以为天下名骑。

    这個三郡乌桓,在东汉时是幽州突骑的属国骑兵,即仆从军,战斗力其实一般。

    值得一提的是,曹操并没有选择“突骑”这个军号,可能有点忌讳,毕竟这是刘秀的光荣部队。

    在这一时期,包括曹魏建立之后,屯骑、长水二校尉已是光杆司令,变成了荣誉职位,不领兵了。

    毕竟曹家人又不傻,尤其是曹操时期,如果让屯骑、长水二校尉继续领兵,并恢复幽州突骑的编制,会让人产生奇怪的联想——三兴汉室?

    额外提一点,赵云投奔刘备时,带了几百骑兵,刘备让他不要张扬,别让袁绍知道。这几百骑可能就来自突骑老家(幽州)的部队,说不定还是公孙瓒的残兵——“密遣云合募得数百人”、“皆称刘左将军部曲”、“绍不能知”。

    至于刘备有没有能力为这些人打制装备,让他们成为强大的冲击骑兵,那就很难说了,至少当时不行。

    (三)西晋时期

    司马氏篡魏后,针对曹魏时期的政策,来了一次“拨乱反正”。

    幽州突骑的编制被恢复了,曰“幽州突骑督”,并全面具装化。

    《晋书》中直接记载帝王出行:次骑十队,队各五十匹。将一人,持幢一人,鞉一人,并骑在前,督战伯长各一人,并骑在后,羽林骑督、幽州突骑督分领之。

    在那个时候,幽州突骑督并非单独成军,而是分属五部,一部250人,总共1250具装甲骑。

    而且,西晋也不忌讳从幽州招兵。

    幽州突骑督的主要兵员以幽州的汉、鲜卑、乌桓为主,至西晋末年,鲜卑人已成为主流。

    (四)东晋时期

    或许有读者奇怪,东晋和北朝打,经常骑兵对冲,哪来的?

    如果说南方找一找,还是可以开辟不少养马地的话,那么骑战传统哪来的?

    没有骑战传统,熟悉骑战的群众基础就不大,想招募优秀的骑兵难上加难。

    其实很简单。

    刘秀开国时,将幽州突骑的家人南迁,一部分人在洛阳,一部分分散安置到南阳、颍川。

    偶尔补充禁军、黎阳营突骑编制时,也会从这两个地方选人。

    本书中曾经提到颍川、南阳有人向邵贼买马,当时没人觉得奇怪吗?

    书里提到颍川士族凑了多少骑兵,荀畯第一次见邵贼也带了不少骑兵,就没人提及颍川士族为啥能整这么多骑兵吗?

    其实这就是原因。

    南朝大名鼎鼎的淮颍突骑来源就是这些地方。

    衣冠南渡之时,颍川、南阳及附近郡国的士族南下,带走了大量私兵部曲,这些人是有一定的骑兵传统的,因为他们都算是刘秀迁过来的幽州突骑后裔。

    但淮颍突骑在东晋时期战斗力没那么强,无法和正牌幽州突骑相比。

    刘裕就不是很满意,攻灭南燕后,大量收编鲜卑骑兵,组建“鲜卑虎斑突骑”。

    石勒灭王浚的时候,曾经骂他:“君位冠元台,爵列上公,据幽都骁悍之国,跨全燕突骑之乡,手握强兵,坐观京师倾覆,不救天子,而欲自尊。”

    看吧,石勒都知道幽州突骑的名声。

    但中央禁军的突骑都以鲜卑居多了,幽州突骑这时候徒有虚名罢了,或许——这里的幽州突骑,主要指的是到幽州境内生活的鲜卑人吧。

    东晋后半段,北方进入十六国时期。

    这一时期,是具装甲骑开始大发展的年代。

    因为胡人建立的政权,天生有骑兵优势。

    另外一点就是,从西晋末年开始,到刘汉、前赵、后赵及鲜卑诸燕,步兵都很菜,往往被骑兵一冲就完蛋,实在硬一点的,上具装甲骑也能给你冲散。

    慕容德进攻青徐时,对辟闾浑夸口:“都督元戎一十二万,皆乌桓突骑,三河猛士。”

    这话肯定是夸张了,但慕容德一个鲜卑后燕残余势力,手下也有一堆具装甲骑,足见当时非常流行。

    鲜卑人是非常喜欢具装甲骑的。在没进入中原时期,王浚就曾以大量马铠酬谢他们。

    也就是说,八王之乱时期,段部鲜卑就已经能组建数百、一两千具装甲骑了。

    整个十六国时期,具装甲骑的数量逐渐增加,铠甲越来越厚,马槊越来越粗,简直跟军备竞赛一样。

    到南北朝时,具装甲骑达到了巅峰,成为当之无愧的军中核心。

    以北朝为例,本部落骑兵当具装甲骑,其他部落的当轻骑兵或步兵。

    450年,元嘉北伐,柳元景、薛安都攻弘农,大败北魏具装骑兵,还俘虏了两千多步兵,本来要杀的,后来这些人哭诉:“以骑蹙步,未战先死。”

    即北魏用具装甲骑督战,逼迫步兵送死。

    当时北魏军队的构成是什么样的呢?拓跋鲜卑的“沙漠之突骑”,外加其他胡汉百姓组成的“咸夏之劲卒”。

    与具装甲骑地位相匹配的是,马槊越来越变态。

    陈留公拓跋虔的马槊就以尺寸长、份量重而闻名,“槊大称异”。

    拓跋虔曾经把他的槊顿在地上,敌兵拔不出来。

    南北朝后期,贺拔胜追击高欢,因为槊太重,必须双手持,故没带弓箭,让高欢跑了,后悔不已。

    萧梁时,少府造两刃槊,长5.88米,直径超过0.1米。

    羊侃“执槊上马,左右刺击,特尽其妙”。

    这个槊还有个折树槊的美誉,即羊侃策马舞槊的时候,威势太过惊人,别人吓得爬上了树,因为人太多了,把树枝折断。

    为什么要搞这么变态的马槊?

    因为具装甲骑的马越来越高大,甲越来越厚,不得已而为之。

    不过这也是具装甲骑辉煌的顶点了。

    后来,在战争中,人们发现,适当减轻一下铠甲的重量,减轻马槊的重量,提高机动性,比纯粹叠甲更好一些。

    任何事情,都有个平衡点。

    原来搞得太极端了,不可取。

    这从薛安都一次战斗中可以体现出来。

    北魏“纵突骑,众患之”,薛安都把铠甲脱下,提升机动力,然后把北魏那些铁罐头耍得团团转。

    不过这时候还只是出现了苗头,没引起大范围的重视。

    等到各自的步兵也练出来,尤其是当具装甲骑居然冲不动步兵时,人们就意识到该适可而止了。

    于是,具装甲骑不但开始轻量化,同时编制也大大缩减。

    南北朝结束,隋代时,可能还有点风气残留,隋朝保留了五千多具装甲骑的编制。

    到了唐代,具装甲骑规模进一步缩减,最多时也就三千出头。

    到了北宋有多少,我不太记得了,应该比唐朝还少。

    不过到了北宋末年,具装甲骑居然来了一次“文艺复兴”。

    在大家都不太玩这个兵种,编制大大缩小之时,金军却爱上了此物,以为冲阵主力,还经常得手。

    不得不说,有些时候历史就是个循环。

    最后说一下上章骑兵突袭的事情。

    我发现,不少人评判一件事物,缺乏“中间思维”。

    什么叫中间思维呢,就是万事万物不是非黑即白,大部分时候是灰色的,并不处于极端状态,而是中间态。

    二极管思维的人,要么认为古代军队组织度超高,强悍铁血,要么把古代军队贬得一文不值,说现代中学生训练成军,都能轻易打垮古代的军队。

    太极端了。

    古代军队的组织度、实力,处于这两种认知的中间态,且历朝历代或每个朝代不同军队之间的差异很大。

    骑兵波次前进,为什么觉得是高难度事情?你是不是把古人组织度想得太低了?

    唐代经常派出少量军队,从中原出发,抵达边境后,临时征发突厥、粟特、回鹘、契丹等杂胡部落,配合作战。

    而这支出发的唐军,内部构成也不一定全是汉人,而是各族都有。

    这种混编而成的部队,唐军占少数,各族杂胡占多数,大部分人语言不通,人种都不一定一样,还是临时征发的,没配合过,相互间不熟悉,人家能追击上千里。

    再说东汉年间,禁军突骑去边境,征发郡国突骑,再征发乌桓、匈奴、鲜卑等部落兵,一起去草原,长途奔袭打仗,都是临时编组的。

    你是不是把古人看得太低了?

    邵贼奔袭的部队,义从军2500人,骁骑军1300-1400人,凉州军2000人,自己的亲兵300+,另有乞活军乌桓人300。

    义从军是自己的经制之军,骁骑军是禁军,凉州军是凉州正规军,都是常年打仗,训练频繁的军队,分批前进,你觉得要什么天顶星组织度?

    草原部落都能玩。

    常有草原大汗南下,先打依附中原的部落,然后裹挟他们一起南下,也是分批次前进,还分兵多路,互相配合。

    是不是把这些常年打仗的人想得太无能了?

    真正降低组织度的事情,是那种主官为了防止下面人尾大不掉,把所有士兵打散,然后随机安排到一个新营伍里面,让基层军官互相间不熟悉,军官与士兵间不熟悉。

    像这种保留原单位,基层组织不动,互相之间仍然是熟悉的人,只是上级军官间沟通的事情,你以为他们不能胜任?

    怎么会有这种奇怪的想法?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 晋末长剑最新章节书目,按(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手机上阅读晋末长剑:http://m.feishuwx.net/jinmochangjian/

您的支持,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小说阅读网,无弹窗小说网,小说免费阅读,TXT免费阅读,无需注册,无需积分!小说阅读网注册会员,就送书架!小说迷必备工具!
推荐阅读: 风流公务员 重生印度之高人一等 三国:开局误认吕布为岳父 大明公务员 新书 苟出一个盛唐 大灰狼 我愿如星君如月 捡到一本三国志 全面战争之三国
晋末长剑最新章节第五十四章 一月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