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阅读网 > 楞严经修学法要最新章节 > 正文 第25集《 楞严经修学法要》

    常钦和尚尼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在家菩萨!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62面:

    [己三、明情堕因果]

    这一科是讲到我们凡夫因为一念的情执,所产生的因相跟果相。这一科蕅益大师判作「扶律谈常」──佛陀一方面广泛的探讨「空性」的道理,另一方面也强调「因果事相」的重要。我们一路研究《楞严经》包括:正见篇、修行篇,佛陀所发挥的重点,其实是在「空性的智慧」,就是以「我空、法空」的智慧,来照了心性的本体──「何期自性本自清净」。

    我们菩萨道最大的障碍──就是我们的「颠倒想」,我们无始劫来,被自己心中的妄想,产生很多的误导;也就是说:我们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由于过去的业力跟今生烦恼的交互作用,会先有个「感受」,这感受就会产生很多、很多的「妄想」出来。这个妄想假设我们不加以消灭,我们就很容易产生对立心──人跟人之间的对立,都是我们自己的妄想创造出来的。

    「空观的智慧」──我们观察「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因缘的假相,它没有实体。为什么呢?因为它没有一个来处──你从什么地方来?你将往哪里而去?「妄想」是没头没尾的,它只就在一个烦恼跟业力的碰撞之下,而显现一个暂时的假相而已。「空观」的智慧,可以把这个假相慢慢的把它化解掉──你从空性而来,你还是回到空性去吧,我们能够达到「无住」。妄想你不住它就消失掉;你一住它的势力就膨胀起来。所以一个经常修空观的人,他内心是调柔清净,因为你没有对立,没有我相、人相的对立,心中是调柔的;没有对立心,就不容易带动贪瞋痴慢的烦恼,它自然清净!「空观」使令一个菩萨内心调柔、内心清净,这个是整个《楞严经》的修学主轴;「正念真如」观照的重点,就在「心性的本体」。

    但是──佛陀讲完「空性」的智慧以后,佛陀恐怕众生会产生偏空,所以「破障篇」就强调因果的重要性;因为你念头一动,它就是一个缘起!但是在因果的事相当中探讨,我们会通其它的经论,其实是两种说法:比方说《地藏经》在讲因果的思想,它偏重在「业感缘起」──认为这个人为什么到三恶道去呢?因为他有罪业;这个人为什么生天呢?因为他有布施持戒的善业。完全是以善恶的业力,来主导我们六道的升沉,「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你来生去哪里,你作不了主!谁作主呢?你的「业力」作主!但这样的一个理论,在佛教的道理来说,是不圆满的教法,不了义的教法。你的「业力」是从什么地方来呢?还是你「心」创造的──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

    本经在探讨因果:它不是从业力,它从你的「心念」来决定你的因果。不过这个地方的「心念」不是我们一般的外境的刺激,产生那一时的「妄想」。它这里的「妄想」,本经给它的专有名词叫「坚固妄想」──无量劫来我们不断的造作,所留下了一种坚定的力量。我们今生打了很多、很多善的妄想,也打了很多、很多邪恶的妄想,到底我们今生的生命是谁来主导呢?是由你的坚固妄想主导。什么是「坚固妄想」呢?(它有两个条件。):第一个、它必须要是「数数现行」:说欸…我这个妄想,我三两天才打一次,不能构成坚固妄想;它是每天不断的出现,不管是善是恶,每天数数现行的妄想。第二个、它必须是「辗转增胜」:你对于这个妄想,基本上你是放纵的、随顺的,你不会去抗拒、对治它,所以它的势力是「种子起现行」,然后「现行」你又随顺它──现行又熏种子,产生一个强大增上的力量。

    所以在你的心中,如果出现一种数数现行、辗转增胜的妄想,那你就得小心了,它对你的来生,会有很大的主导力量。由于我们数数的熏习,所产生的一个坚固妄想,它如何来引导我们的生命,出现各式各样的果报,这一科是探讨这一个问题,就是「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不过这里的「心」,偏重在「染污的心」这一部份,而不是诸佛菩萨的清净菩提心所带动的功德庄严;是偏重在凡夫的情执,由这一念情执的数数活动而累积一个负面的业力,乃至已经在成就未来的果报。我们看经文的第三段──「慢」。所谓的「慢」是一个「高举相」,就是这个人仗恃自己的功德,把自己的地位高举了,因为高举的关系,就带动很多、很多贪爱的烦恼,也容易去造一些罪业。

    [慢习]

    [总标:]

    【三者慢习交陵,发于相恃,驰流不息,如是故有腾逸奔波,积波为水。】

    [别明:]

    【如人口舌自相绵味,因而水发。二习相鼓,故有血河、灰河、热沙、毒海、融铜灌吞诸事。】

    [劝诫:]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我慢,名饮痴水。菩萨见慢,如避巨溺。】

    我们把这个「慢」的坚固妄想,它的「因果相貌」做一个说明:首先,我们看它的烦恼活动叫做「惑」──『慢习交陵』,高慢之心会出现:第一个「慢」是指烦恼的现行,第二个「习」是它的种子。一个人会起这么坚固的「慢烦恼」,他过去生肯定是有它的种子,今生的因缘刺激…外境的刺激,又把烦恼的现行表现出来,所谓「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两个互相的交陵、互相的作用,就把这个烦恼的势力,变得非常强大。烦恼强大到一个程度的时候,它一定会付诸行动的。

    『发于相恃,驰流不息』,这是它一个造业的相貌──「慢烦恼」的活动,它的发动的原因就是「仗恃」:他可能仗恃自己财富广大,或者自己多闻智慧,乃至于地位崇高;我们内心本来是「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本来是平等」,他就在内心当中捏造一个高山的相貌,自己是高高在上,谁也比不上他,这个「仗恃」的结果就『驰流不息』。为什么高山会产生水流呢?古德解释说:因为「高慢」会产生贪爱──「贪爱自我」,我们就会在人与人之间,把自己看得很重要。「贪爱自我」当然就产生了水,因为贪爱是水,所以从高山当中的贪爱,产生了水,这个水就奔驰而下,这是他一个造业的情况──首先把自己高举,然后坚固的爱着自我,以这个爱着自我跟高举的相貌结合,就造成一个奔驰而下的水流。

    「高慢之人」他得果报是怎么样呢?『如是故有腾逸奔波,积波为水。』『腾逸』就是腾跃放逸,『奔波』就是向前的奔驰。一个高慢的人,他是躁动不安的!『积波为水』,把这个平静的水,带动了很多的波浪。这「高慢心」是怎么一个情况呢?佛陀把高慢心的人,他内心的相貌讲出一个譬喻说:『如人口舌自相绵味,因而水发。』说:这个人他的舌头是往上顶,(高慢的人是高举),舌头往上顶住自己的上颚,所以就把这个口水创造出来。因为他的烦恼现行的互相的鼓动,所以高慢心的人,他是高举、躁动不安的相状,而且是贪爱相有水,所以他的果报,就有三种地狱出现:

    第一个、血河地狱──「血河地狱」它两边是高山,这个人一进去高山以后,这高山就突然间把他合起来,就把这个人的色身夹成血肉模糊的状态,这叫血河地狱。因为他因地的时候高举,高举就把心中的高山创造出来,结果高山跟高山相挤,就把自己给夹出了血河。

    第二个、灰河地狱──我们自性本来清净,怎么就有这个地狱呢?就是这个罪人他高举就奔腾,然后他被投入到一种高温沸腾的灰黑色水中,在这个沸腾的水中,他被烧得脓血流出,痛苦万状,这是灰河地狱,又热又脏的水。

    第三个、热沙毒海──这个地狱,圆瑛老法师说:这是两个地狱结合在一起,是一个黑沙地狱。这个罪人被投到又毒又热的大海当中,他很痛苦,他希望能够跑到岸边,但是他好不容易跑到岸边的时候,这个岸边的沙也特别的热,结果把他的皮肉烧得皮破彻骨,这是黑沙地狱!乃至于融铜灌吞,用高温熔化的铜汁,来灌这个罪人之口等等,这都是在因地的时候,因为高慢的烦恼不断的活动,自己就把这地狱的果报创造出来,让自己去承受。

    佛陀劝诫我们:是故十方如来,以智慧之眼来看我慢的烦恼,就像一个人饮这个「痴水」。在印度的一种毒水,你喝下去以后就失去理智了。所以『菩萨见慢,如避巨溺』──菩萨见到内心当中生起高慢的活动,就看到一个人沉没到大海当中,你的整个眼睛就看不到前方了,就失去方向感。这个高慢心的活动,一般来说,它不太可能出现在「初学者」,因为初学者烦恼很重、业障很重,他自卑感都来不及了,一般会产生高慢的——老参!问题是:我们本来是没有资粮才学佛,每天忏悔业障、拜八十八佛,积集资粮、布施持戒,欸…有一点资粮了,开始高慢了。

    在《唯识学》上说:一个菩萨开始「高慢」时──第一、不见己过:你看不到自己的过失,当然你就不会调伏了。第二、不受教诲:别人给你一个如法的教诫、劝谏,你再也听不进去了。这样的人,迟早要栽筋斗,因为你「自我反省」的力量消失了;你没有自我反省,别人在帮你反省、帮你劝谏你又不听,那你的烦恼,当然就不断的增长广大了。我们讲一个历史故事,给大家体会高慢的过失:

    在汉朝初年,有一则很有名的「淮南王叛乱」的故事。这是在汉朝开国初年,一个最大的诸侯王的叛乱,它牵涉的人之广,以及层级之高,是历史上少有的。讲到汉高祖晚年的时候,刘邦他打下天下以后,他晚年的时候,其实吕后就大权在握,当然汉高祖一死,吕后就全部掌握大权了。吕后掌权之后,她做了两个事情:第一个、她增长吕氏家族的气势,广泛的利用吕氏家族来做官。第二个、诛杀汉氏的宗亲,特别是汉高祖的儿子,她只要不欢喜的,就把他杀掉。汉高祖有好几个儿子,有七、八个儿子,杀到最后只剩下两个儿子,一个是「皇四子」──后来登位的汉文帝,第二个是「皇八子」,就是「淮南王」。

    汉文帝为什么没被杀害呢?因为汉文帝这个人:个性很敦厚,历史上说这个人勤俭刻苦、崇尚无为,他的个性是与世无争的。他做皇帝的时候匈奴来打他,他就是和解…就把公主嫁过去,用和亲政策;和亲政策不行了,匈奴继续打,顶多把他赶出去,赶出去就不再追了,赶快收兵了。他完全是一个无为的思想,当然在那个时代「无为」是对的,因为汉高祖多年的征战,老百姓很辛苦,让大家好好的休息,所以有这个「文景之治」!总之,汉文帝是一个很谦卑、很包容的人,勤俭刻苦、崇尚无为。但是他弟弟「皇八子」就不同了,这个皇八子淮南王,很小的时候,他的生母就死掉了,所以他是吕后一手把他带大的,他仗恃吕后的权势,历史上说这个人嚣张跋扈,完全不把他哥哥当一回事。

    《史记》上讲淮南王,他有三大过失:第一个、自订法律──他在诸侯国里,不用汉朝的法律,自己定法律,这是不合乎礼法的。第二个、戒严清道──他身为一个诸侯王,他出巡的时候,每一个老百姓都要跪在地上,等到诸侯的车子过去,这个是只有皇上才用的礼节,所以他是僭越礼,戒严清道。第三个、出言不逊──讲话很不客气了,甚至于对汉文帝讲话都很不客气,但是汉文帝,因为兄弟都死了,就剩淮南王,一再的包容,让这个淮南王的内心不断的高举,终于产生了叛乱,后来因为事迹败露,就被汉文帝的中央军队给消灭了。淮南王被抓之后,汉文帝没有杀他,念着兄弟的感情,削掉他的爵位,贬为平民,然后把他贬到四川巴蜀之地。

    不过《史记》上记载:淮南王叛乱以后,非常的后悔,他临终之前说:我以骄慢,不见自过若此,我怎么都不能体会我哥哥对我那份的宽厚呢?还如此骄慢,竟然见不到自己的过失。后来他就绝食不吃饭死掉了。淮南王是有才华的人,诸位看历史…他作了很多的著作,但是他因为「高举」的缘故──一个人「高举」,最可怕的是什么?看不清自己的「定位」,产生「非分之想」!我们会产生很多的烦恼,是跟「高举」有关系的,因为你高估了自己,然后你就会产生非分的追求;所以一个人高举以后,你所成就的功德,就很容易破坏掉;因为你躁动不安,你不能安份了;不能安份,功德就不能够继续增长。菩萨他一旦高举,就像一个人饮痴水一样,看不清楚东西南北了,就像沉溺到大海里面,他再也看不到前方了,这就是高慢的过失。

    [嗔习]

    [瞋」就是对于「苦、苦具」,憎恚为性;不安稳,恶行所依为业。「瞋」当然是对不如意的境界产生憎恚;「憎恚」当然身口意就不安稳,不安稳他就会出手去伤害别人、动口去刺激别人…不安稳的行为就出现了。

    [总标:]

    【四者瞋习交冲,发于相忤,忤结不息,心热发火,铸气为金,如是故有刀山铁橛,剑树剑轮,斧钺鎗锯。】

    [别明:]

    【如人衔冤,杀气飞动。二习相击,故有宫割、斩斫、剉刺、槌击诸事。】

    [劝诫:]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瞋恚,名利刀剑。菩萨见瞋,如避诛戮】

    「瞋心」的相貌是怎么生起呢?『瞋习交冲』──由于过去的种子跟现前的现行,交互的冲击,就把「瞋」烦恼给带动起来。看他所造的业──『发于相忤,忤结不息,心热发火,铸气为金』。瞋心的相貌就是「忤」──彼此互相的对立,对立的结果,彼此互相抗争而不停止,就产生了火──内心的躁热就产生无明之火。那么「火」一定会产生「气」,我们讲「生气、生气」,所以当你心中有「火」又有「气」,二者结合就产生「金」,一种坚固的东西。我们讲「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怎么这个人,他就会遇到刀子来杀他呢?因为他在因地的时候经常生气,生气有火跟气的结合,就把他内心当中「金」的东西给创造出来。

    未来的果报呢?『如是故有刀山铁橛,剑树剑轮,斧钺鎗锯。』『刀山』就是有很多很多的刀,把它集积起来就成为刀山了;『铁橛』就是铁棍,有很多铁棍来伤害他的色身;『剑树』,就是竖剑成树,很多很多的剑,把它累积起来像一棵树;『剑轮』,就是围剑成轮,把这个剑组合起来像车轮一样;『斧钺』,斧钺就是斧头,小的叫做斧,大的叫做钺;或者『鎗锯』,『鎗』是一种尖锐的、能够刺穿身体的东西,『锯』就是锯子!这个人他因地当中,他平常的身口意经常发脾气、创造了「火」,而且带动了「气」,火、气的结合,他的未来果报,已经累积这么多的刀山剑树等等…那个力量不断在累积。

    这个生气的相貌,佛陀讲出一个譬喻:『如人衔冤,杀气飞动。』就像一个人怀有很多很多的怨恨,他的身心世界就产生很多很多火气,在体内飞跃鼓动…有火有气(这个杀指的是火)。由于「种、现」两种的冲击(种子、现行两种)…所以他来生的果报有『宫割、斩斫、剉刺、槌击诸事』;『宫割』斩断男女二根;『斩斫』就是把头砍断;『剉刺』就是把身体切成两半;『槌击』,槌是用皮鞭来鞭打罪人,击就是用铁杖来拍击身体。就是说:他在一念的清净心当中,不断的生起瞋心的妄想,就把这未来被伤害的果报给创造出来。所以十方一切如来,他以他的智慧眼,看到瞋心在活动的时候,他就看到当来的果报,那种锐利的刀剑不断的在出现,那个刀剑伤害自己,也伤害别人;菩萨见到瞋恚,就像躲避这个诛戮(战争就是诛戮),彼此伤害两败俱伤,无一幸免。

    关于「瞋恚」──在我们的菩萨道──你的根本是「菩提心」;而对菩提心最大伤害的烦恼,就是「瞋心」!《菩萨戒》里面说:一个菩萨贪吃、贪睡、很喜欢买很多衣服,这些都乱不了,因为这些只是减损他的功德,增长一点过失,并没有伤到根本。但是在《菩萨戒》里,警告菩萨──这瞋心会伤害你的菩提心根本,就像一颗树,它直接伤害你的根本,你的枝叶花果就凋零。我记得忏公师父以前在〔斋戒会〕,他在斋堂开示说:我们修行人,有两个重要的次第:第一个初学佛者,你要会拜佛、要会看经,解行并重;然后接下来要做什么呢?你要会忍辱!他老人家说:

    为什么要「忍辱」呢?因为「忍辱以积大德」。说:菩萨慢慢的经过忏悔业障、积集资粮以后,他要增上的时候,就要学会去化解自己的瞋恚,世间上不是所有事都很如意的,你一定是忍辱,你才能够通过种种的障碍去成就广大的功德。菩萨治瞋──诸位要知道,我们不是面对那种:欸…我做错了,别人来刺激我那个瞋,不是这个意思!而是说你做的很对,我们甚至于要对治那个「合理的瞋」,不是不合理而已;「合理的瞋」就是:你做得很对,别人来刺激你,你也不能发脾气。

    在《菩萨戒》──「瞋心」是不能有任何理由的!你看《菩萨戒》瞋心是不能有任何理由的,所以慈济的证严上人说:我们要「理直气柔」。对啊!你站在「理直」上你都不能瞋──理直气柔,因为你要成就菩萨道,你不是一个生死凡夫,你是一个觉有情,菩萨是一个觉悟的人,他凡事是自我反省、自觉啊!

    你一旦要行菩萨道,诸位要知道一个观念:如果你想是要成就功德庄严,你从今以后不要管别人怎么样。菩萨道没有对立的思考说:我怎么样,所以你必须怎么样,没有这回事!从《楞严经》的思考──「一心真如」,他只管自己不管别人;别人怎么样,我没办法控制,但是我管好我的念头…我不能起瞋,不管你怎么样,我就不能起瞋。《楞严经》它是──念念回光返照这一念心,它不管外境怎么样的,所以瞋心是没有任何理由的。从《楞严经》的角度──一旦「正念真如」,你的所观境只有一个,就是:你的现前一念心性。所以菩萨道看不到别人,凡事回光返照自己的念头,即便是合理的瞋心也要化解,因为它的伤害太大了。

    [诈习]

    [诈」:就是利用种种虚伪的手段来欺骗别人,以获得利益。他为什么欺骗别人呢?因为他要获得一些非法的利益。

    [总标:]

    【五者诈习交诱,发于相调,引起不住,如是故有绳木绞校。】

    [别明:]

    【如水浸田,草木生长。二习相延,故有杻械枷锁,鞭杖檛棒诸事。】

    [劝诫:]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奸伪,同名谗贼。菩萨见诈,如畏豺狼。】

    『诈』我们看它的烦恼相貌——『诈习交诱』,它的烦恼相就是一个诱惑的『诱』。「诈」就是他现出一个假相,一个身口的假相出来。这个假相干什么呢?来诱骗对方,使令对方上当,这叫做「诈」。它所造的业是『发于相调,引起不住』,以这个虚伪的假相来引诱对方、来调弄对方,而且是相续、不停止的去做这件事情,叫「调」,调弄对方,使令对方产生了错误的认知。他不断的调弄对方,最后得果报是怎么样?『如是故有绳木绞校』。『绳绞』跟『木校』是同类,『绳绞』是被绳子捆绑在一起,不得自在;『木校』是被木板框住而不得自在。因为我们在因地的时候,引诱别人进入到我们的圈套,所以得果报的时候,你自己就被自己给束缚住了。

    「欺诈」,它内心的相貌是什么呢?『如水浸田,草木生长』。欺诈的心,就好像用水去泡这个稻草,泡久了之后,草木在不知不觉当中…就慢慢的增长;这比喻说:这个欺诈的人,他现出身口的假相,让别人不知不觉的入其圈套当中。他未来的果报呢?『二习相延』。因为种子跟现行相互的作用,就有这个『杻械枷锁』──『杻』是铐住我们的手的叫『手铐』,『械』是脚镣,『枷锁』是铐住脖子的;『鞭』是皮鞭;『杖』是木杖;『檛』是马鞭,马鞭它比一般的皮鞭还短,但是它的材质比较坚硬;『棒』就是棍棒。因为我们因地的时候。经常设计圈套,让别人来进入到这个我们的圈套,所以我们得果报的时候,我们自己就不得自在了,被这个困住了。所以十方一切如来,看到这个「奸诈虚伪」的相貌,就像看到『谗贼』,以谗媚的言词来欺骗别人的财物,贼是用谗的方式来夺取的。所以『菩萨见诈,如畏豺狼』──如同在暗处伤人的豺狼一样。这个『诈』──它现出一种不真实的身口二相,来欺骗别人,来误导众生。

    在佛陀的戒律当中,讲到出家比丘,有「五种邪命」是不应该作的:(一)诈现异相:这个出家师父现出很特殊的相状,比方说不吃饭,或者不睡觉,以此来表现自己修学的功德。其实修学跟吃不吃饭、睡不睡觉是没关系的,所以说是以此来误导众生。(二)自说功德:在大众场合宣说自己持戒苦行的功德,来膨胀自我、来误导众生。(三)占相吉凶:公然的宣说吉凶祸福之事。(四)高声现威:谈话的时候,现出高声,令别人听了很畏惧。(五)说所得利:宣说自己在某一处得到了利养,希望其它的众生也能够比照办理。这五种都是属于欺诈所收摄。

    [诳习]

    [诳]也是以一种不真实的言词来欺骗别人,不过他是为了「隐瞒自己的过非」。前面的「诈」,他为什么要欺骗呢?为了得到「非法利益」;这个「诳」,他为什么要隐瞒呢?因为他自己有过错,所以必须用虚妄的言词来加以隐瞒。二者的差别在这里。

    [总标:]

    【六者诳习交欺,发于相罔,诬罔不止,飞心造奸,如是故有尘土屎尿,秽污不净。】

    [别明:]

    【如尘随风,各无所见。二习相加,故有没溺、腾掷、飞坠、漂沦诸事。】

    [劝诫:]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欺诳,同名劫杀。菩萨见诳,如践蛇虺。】

    『诳』的现行跟种子主要是一种「欺瞒」──欺瞒自己的过失。他所造的业『发于相罔,诬罔不止,飞心造奸』;他宣说不真实的言词,「有」说「没有」,「没有」说「有」,如此的欺罔而相续不停止。为什么呢?因为他要隐瞒他的「作奸犯科」之事。欺瞒的结果──在经典上说,你的心本来是「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光明。」结果我们就在内心当中,产生一种「黑暗相」,这个「黑暗相」是怎么生起的呢?「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为我们不断的去欺诳别人,所以内心当中就创造一个黑暗相,有黑暗相就有污秽的东西,所以在你内心当中,就会出现一种飞尘的假相、土壤的假相…这些种种不清净的屎尿,污秽不净,都是很容易储藏在一个阴暗的地方;因为我们不断的欺瞒别人,所以在光明的心性当中,就创造一个黑暗的相状,就容易藏污纳垢了。

    佛陀对欺诳的譬喻:『如尘随风,各无所见。』说:本来天气非常好,但是吹来一阵风,就把这地上的灰尘吹起了;因为灰尘非常的浓厚,我们就看不到前方了…『各无所见』。「欺诳」──就是把你自己的「光明相」转成「黑暗相」!在「种子」跟「现行」交互作用之下,未来的果报『故有没溺、腾掷、飞坠、漂沦诸事。』『没溺』跟『漂沦』是同一个地狱,叫做「沸屎地狱」──就是这个罪人,他投生到一个温度很高,又充满污秽屎尿的地狱,就整天泡在沸屎地狱当中;如果这个人欺瞒的罪比较重,他的身体是整个没溺到水中;如果罪比较轻,就漂浮在上面,这就是『没溺、漂沦诸事』。『腾掷、飞坠』──这叫「黑沙地狱」,这个罪人他所投生的地方,风吹起地上的热沙,他就随热沙上下左右的飘荡而不安稳。这都是在因地的时候欺瞒别人,就把这个果报相创造出来。所以十方如来,『色目欺诳,就像贼杀一样』──这个盗贼来劫财害命、劫夺我们的功德法财,因为你内心当中产生黑暗相。『菩萨见诳,如践蛇虺』──毒蛇都是躲在暗处的,你一旦欺诳别人,你就在你内心暗处当中,产生很多的污秽,乃至于产生很多的毒蛇,随时会伤害自己。

    [诈]跟「诳」的共同点──都是创造一个「假相」来欺骗别人。

    我们一般的修学有两个重点:第一个:就是内心的真实功德。第二个:是你外表的相状。佛教徒──他是先成就真实的功德,再现出因缘假相出来,所以佛教的修学是「由内而外」的、你一定有「菩提心」,才有资格去修学六波罗蜜的法门。但是外道不同,外道他的修学,是只有修假相。诸位看看经典,尤其是《阿含经》,当你被外道的咒术所障碍了,你持佛教的咒语肯定可以破坏它,因为外道的咒语,它没有真实的功德,它是一个假相,它完全是颠倒想,它是依止禅定的力量创造出来而已。而佛教的咒语,它是从内心的真实义的功德而发动了这个语言文字相,它这个假相有真实义在里面。所以为什么外道的神通,跟佛弟子的神通一接触的时候,马上就被破坏掉了?因为它没有真实义的功德。我们讲一个小故事,诸位可以体会一下:

    有一次,释迦牟尼佛带着目犍连尊者到「忉利天」去说法,到了忉利天,帝释看到目犍连尊者很欢喜啊,他心里想说:「欸…舍利弗尊者怎么没有来呢?他们两个是左右的大弟子啊。」他的想法是希望舍利弗也能够过来,当然大智慧的佛陀知道他的心意,就跟目犍连尊者说:「你赶快叫你师兄舍利弗尊者赶快过来。」目犍连尊者是神通第一的,他的神通变化特别的精妙,他马上一飞步就到了舍利弗的寮房,那时候舍利弗尊者正在缝袈裟。目犍连尊者说:「师兄啊!师父要你赶快到天上去,他有事找你。」舍利弗尊者说:「好,我知道了,你先去吧,我袈裟缝好,马上过去。」目犍连尊者心很急,就说:「师父要你赶快过去…你还不去!」他说:「你再不去啊,我用我神通力,把你整个寮房抬过去。」舍利弗尊者抬头看一下他说:「你要有本事把这个针从地上拔起来,你再来动我的身体吧!」就把这个针插在地上,结果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他就是没办法动摇这一根针,没办法!目犍连尊者只好先回去,当他到了忉利天的时候,舍利弗尊者已经早就到了。

    我们看目犍连尊者的神通跟舍利弗的神通──当我们看到假相,看到这个神通:可以把花变成一只老鼠,老鼠变成一只兔子,其实那是一个假相,那是心念的想象力丰富。但是真正神通跟神通接触的时候,是显现他内心真实的功德,就是他的止观的力量。我们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得出来,目犍连尊者的禅定力、智慧力是比不上舍利弗尊者的。所以我们受戒的时候,为什么要缘境发心呢?为什么要得戒体呢?诸位你会注意到──佛教任何的功德,都是先有「体」才有「相」。我小时候学过外道法门,我发觉:外道做什么事情,都只是注意「事相」,没有重视「心理」的准备。你看我们持戒,你没有得戒体,是谈不上戒行、戒相…谈不上的,你没有真实的发心,不可能持戒的。

    诸位看「止观」的书籍──不管是《小止观》也好、《摩诃止观》也好,他不是告诉你马上就要修止观,第一个它先告诉你:真正发心!你为什么修止观?把心态调整好。所以:你会发觉我们修学佛法,为什么我们花的时间比外道的时间长?那当然!外道都是在修「假相」而已,那是空壳子的东西。但是佛弟子他很重视你的心态,一定要跟内心的菩提心、清净心相应,一旦让佛弟子修成以后,那个功德就是坚固不可破坏。所以你看外道法很容易修,因为他就在修「假相」而已。

    「诈」跟「诳」──就是修假相,它是「向外攀缘」,跟佛教的真实义的功德不相应。佛弟子所有的假相,都是由「内」发出来的!佛法的修学──诸位要知道:先「修心」再「修相」,它是由内而外的,外道只是修假相而已,这一点不同。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 楞严经修学法要最新章节书目,按(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手机上阅读楞严经修学法要:http://m.feishuwx.net/lengyanjingxiuxuefayao/

您的支持,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小说阅读网,无弹窗小说网,小说免费阅读,TXT免费阅读,无需注册,无需积分!小说阅读网注册会员,就送书架!小说迷必备工具!
推荐阅读: 师兄说得对 大夏文圣 诛仙:从西游开始 翻身仙路 谪仙曲 仙剑侠录 问仙 踏仙屠魔 无忧江湖 长生觅
楞严经修学法要最新章节第30集《 楞严经修学法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