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我想提一提有一个和尚,他一生活到100岁,他的一生真是艺术化的生活。他是一个极好的艺术形象,超脱、自由、自在。人家来向他请法,问怎么样修行。
他说:“你请坐一会,我还有点事要去做。”
去做什么呢?他到洗手间去。从洗手间回来了,他再对那位参访者说:“你要知道修行这件事,别人是无法代替的,连我要上洗手间这一点小事别人都代替不了。修行这么大的事情,光说是不行的,一定要自己踏实去做。”
他用这样的方法来说法。我们没有修行的人像这样说法,真这么说人家会说你神经病。但是他这样说,人家相信,因为他有德望,有摄受力。多潇洒,多自在!
有一次,参学的人问这个和尚:“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他把手一指:“庭前柏树子。”
你说东他答西,你说南他答北,好像是风马牛不相及,实际上他是明明白白向你指示了西来意是什么:一切现现成成。
还有一个“吃茶去”的公案。学人来参拜他,他就问:“你是第一次来还是第二次来?”
学人说:“我第一次来。”和尚说:“吃茶去。”
又有一位学人来参见他,他又问:“你是第一次来还是第二次来?”
学人说:“我是第二次来。”他说:“吃茶去。”
当时院主站在旁边不理解,向他发问:“第一次来的叫他吃茶去,宾主相见,有个礼貌,可以吃茶去。第二次来嘛,就不是客人了,为什么还是吃茶去呢?”
和尚叫一声当家师的名字,当家师就答应了他。他说:“你也吃茶去。”
这是多么高的艺术啊!他就在这样的一种潇洒自在当中,向我们指示佛法大意。不是像我这样坐在这个地方,耽误大家这么多时间,滔滔不绝地这么讲。实际究竟能够起多少作用?我自己都怀疑。因为我连做那个和尚的学生都不够资格,所以我讲的东西究竟有什么用,我也不知道。
禅是我们生活的艺术,禅师、禅者的生活就是艺术化的生活。禅又是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是什么呢?一切现成。我们每个人都是饥来吃饭困来眠。这样,我们不是都在修行吗?不对。我们在吃饭的时候有种种的分别:这个好吃这个不好吃,这个是酸的这个是辣的,这个是甜的这个是苦的。我们睡觉的时候也是在百般思索,辗转反侧睡不着,睡不着又硬要睡。那不是在睡觉,那是在挣扎;那不是在吃饭,是在吃分别。这个菜辣的,这是腐竹,这还可以吃,一直在分别。禅者的生活方式跟他对待一切问题一样,超越了二元对立,是在无分别中生活。一般来说,禅者的这种生活方式,我们没有达到那种地步,千万不要去模仿。你去模仿就糟糕了,因为你没有那种境界,没有那种受用。你的模仿仅仅是东施效颦而已。总之,禅是一种生活的艺术,生活的方式,是智者觉者的生活体现,是悟者行者的生活内涵。
第六,禅是永恒的幸福、真正的快乐。禅最终的目标,就是要达到永恒的幸福,得到真正的快乐。禅是清凉自在的享受,是超越一切对立的圆满,是脱离生死的大自在,是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的究竟自由,禅能够把生命固有的一切活力释放出来。我们本身具有佛陀的十力、四无所畏等种种功德智慧,三身圆满具足,为什么显现不出来?因为被无明妄想的尘埃盖覆了。我们只要通过禅修的方法、通过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样一种超然体验,就能够把我们生命固有的一些能量活力释放出来,最后就能真正一切无碍,究竟解脱十方世界。有缘即住,无缘即去,庄严国土,利乐有情。
禅最终的目标与一切言教的佛法是一致的,只是进路不同。一切言教的佛法,不是直指,而是间接地、则一步一步地来做;禅要一步到位,顿超直入。禅与一切言教佛法的区别就在于此。禅要得到这种永恒的幸福、真正的快乐,如果是上根利智的人,一瞬间可以做到。根机陋劣的人,不可随便地来效仿。因为根机利的人也是一种积累,根机钝的人积累还不够。就等于做生意一样,谈一个大生意需有很多银元,腰缠万贯的人他一下子就答应下来,买下来做成了,他有积累。从表面看来这是顿,一步到位,但是他的艰苦努力在前,这是过去生中往昔积累的结果。积累不够的人,资本不够的人,三二贯的生意要做不容易,只能慢慢来,修行也是如此。所以我们要培植善根,广结善缘,广种福田,使我们的福德因缘不断积累,不断扩充,不断地来培植我们的善因善缘。
天色已晚,今天说“禅是什么”就讲到这里吧。最后我想用一首在北方很流行的见道诗来与各位分享: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及至归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一切都是本来现成的,说来说去,都是过程而已。
再说张柬之用一首在北方很流行的见道诗来结束了他长达一整天的阐释《六祖坛经》,直听得台下大众如痴如醉,忘却了时间,忘却了饥肠碌碌,完全进入了禅宗博大精深的境界之中……
张柬之演讲了一整天,这一停下来,才感到唇干舌燥饥肠碌碌。他正想叫杜位前来为大众准备晚饭,不想杜位已来到台上,对他耳语了几句后,然后走到台中央处,朗声说:“各位父老乡亲!您们好!我是杜位,大家还记得我吗?”
杜位话音刚落,台下欢声雷动,大众异口同声:记得!杜大人好!
“父老乡亲们好!大家听了一整天《六祖坛经》,想必现在也肚饥了,刚才我巳吩咐了厨子准备了饭菜,食过晚饭后,我们再请先生继续讲好吗?”
大众:“好!多谢杜大人!多谢老先生!”
食过晚饭,稍事休息后,张柬之又兴致勃勃地根据听众提出的问题作答起来——
说到“自修自悟”这个问题,这是惠能修禅的基本原则。《六祖坛经》指出“善知识,见性自净,自修自作法身,自行佛行,自作自成佛道。”惠能的自悟自修首先是建立在依自力不依他人的基础上的。
《六祖坛经》还指出“若自悟者,不假外善知识,若取外求善知识望得解脱,无有是处”,惠能在自悟自修的基础上并不排斥“外善知识”的“示导作用”。
《六祖坛经》又指出“心地含情种,法雨即生花,自悟花情种,菩提果自成”。惠能的自悟自修说明了他自力更生的主张及揭示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原理。
佛在那里,佛那到底是什么?惠能通过自悟则认为,通过“顿悟”就可以成佛,人的心中自有佛的存在,人自己的佛才是真的佛,而所谓成佛实际就是“明心见性”,所以中国禅强调自性是佛。
禅宗开创了通过禅修,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直觉思维方式,或者可以说是一种直觉的辩证法。
其中主要有菩提达摩的知觉真性说;道信、弘忍东山法门的“念心”、“守心”直觉方式;神秀的佛尘看净说;惠能的顿见本性说等。其中,惠能的顿见本性说则最有代表性。惠能以众生本性为般若知觉的直接对象,“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是他“顿见本性”的直觉思维特点。
惠能明确地把“本性即佛”作为“顿悟成佛”的理论出发点。他说:“本性是佛性,离性无别佛”,“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智有愚。”
惠能佛性说的特点在于把佛性看作人的唯一特性,把成佛的途径通过“内求于心”,转移到对自己“本性”的觉悟上来。而《六祖坛经》也就是惠能自身修行的悟性、灵感之体现。
《六祖坛经》的中心思想是“见性成佛”、或“即心即佛”的佛性论,“顿悟见性”的修行观。所谓“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性,指众生本具之成佛可能性。即“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及“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这一思想与《涅槃经》“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之说一脉相承。
《六祖坛经》还主张唯心净土思想。认为“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又说:“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惠能反对离开世间空谈佛法,主张“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指出:“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
惠能大师说:“大众,世人自己的色身(指人的肉体,佛教认为是由地、水、火、风四种要素)组成。(色法)就是一座有门的城池,眼、耳、鼻、舌也是门,这是外边的五个门,里边还有一个门,就是意。心是土地,本性是国王,国王居住在心的土地上,本性在国王就在,本性离去国王也就没有了。本性在,身体和精神就存在,本性离去了,身体和精神也就毁坏了。佛就在本性里产生,不要向身体外面去追求。自己的本性迷惑那你就是俗人,自己的本性觉悟那你就是佛,慈悲为怀你就是观音菩萨,乐善好施那你就是大势至菩萨,心灵纯净你就是释迦牟尼佛,公平正直你就是阿弥陀佛。计较人与我的利害就出来须弥山,产生邪恶之心念就是海水滔滔,有烦恼就是波浪汹涌,有毒害之心意就是恶龙伤身,满心虚妄之见就出来鬼神作祟,追逐红尘名利就有鱼鳖横行,贪婪嗔怒就是地狱,愚昧痴迷就是畜生。善知识们,经常实行十善,天堂就到眼前;去除人与我的利害计较,须弥山就立刻倒塌;去掉了邪恶之心念,滔滔海水就立刻干枯;烦恼没有了,波浪就止息了;毒害之心忘却了,作怪的鱼鳖蛟龙也就绝迹了。从自己的心地上觉悟佛性接近如来,就会放射出本性的智慧大光明。这种光明对外照得六门清净,把六欲诸天都破除了。自己的本性被光明向内照耀,贪、嗔、痴三毒也就立刻被去除了,入地狱的罪孽也在瞬间被消灭了。达到这样内和外都光明透彻的境界,和西方净土毫无差别。如果不这样修行,又怎么能到达西方极乐世界呢?”
惠能大师又说:“善知识们,如果真要修行,在家修行也行,不一定非要出家到寺庙里来。在家里能修行,就像东方人心地向善;在寺庙里不修行,就像西方人心地向恶。只要心地洁净了,就已经达到了自己本性中的西方净土。”
当时有人问:“在家里怎样修行呢?希望您再给予教导。”大师说:“我给大家念一首《无相颂》的偈语,只要根据这里面说的修行,就像和我在一起一样。如果不照此修行,即使剃了头发出了家,对于佛道又有什么益处呢!
《无相颂》说: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一天,韦刺史为惠能大师准备了聚餐法会,吃完了斋饭,刺史请大师升上座坐好,自己和官僚、学士及百姓庄重地向大师行礼,然后叩问:“弟子听了和尚您讲解佛法,感到实在奥妙得不可思议,但还有一些疑问,希望您大发慈悲再给解说一下。”
大师说:“有疑惑就问吧,我应当给你解说。”
韦公说:“和尚您说的,是不是达摩大师的宗旨呢?”
大师说:“是。”
韦公说:“弟子听说达摩开始度化梁武帝时,梁武帝问道:‘我一辈子都在建造寺庙,剃度僧人出家,施舍财物,布施斋饭,这些善行有什么功德呢?’达摩说:‘其实并没有功德。’弟子还没有明白这里面的道理,希望和尚给解说一下。”
大师说:“的确没有功德,不要怀疑先辈圣人的话。武帝心怀杂念,不懂真正的佛法,建造寺庙,剃度僧人,布施财物,施舍斋饭,这只能叫希求福报,不能把追求福报当作功德,功德存在于法身中,不在于表面的行善事以求福报。”
大师又说:“认识到自己有佛性是功,平等待人接物是德,每一个心念都没有滞碍,总是能认识自己的本性,予以巧妙地运用,这叫功德。内心谦虚是功,外在的行为有礼是德。凭自己的本性成就万种佛法是功,自心本体离弃妄念是德。不离开自己本有的佛性是功,在运用时不受外界污染是德。如果想要得到功德法身,只要根据这样的原则去做,那就是真正的功德。如果是想修功德的人,心里从来不轻视别人,经常采取尊重别人的态度。如果心里总是轻视别人,自我的念头就难以断绝,就没有功。自己的本性虚妄不实,就没有德。这是妄自尊大,老是轻视一切的结果。善知识们,每一个念头都不离开佛性是功,心思行为公平正直是德。自己修行佛性是功,自己修行法身是德。善知识们,功德要从自己的本性中发现,不是靠布施财物供养佛像能求得到的。这就是求福报与功德的区别,武帝不能认识真理,并不是我的祖师说错了。”
刺史又问:“弟子经常见僧人和俗家信众们口念阿弥陀佛,希望来生能托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请教和尚,真的能托生到那儿吗?请您解除我的疑惑。”
大师说:“使君请听,惠能给你讲,当世尊在舍卫城的时候,就讲说过引度众生往生西方净土的经文,经文里说得清楚,西方离这儿并不远。但如果一般地计算里程,那就有十万八千里那么远,这是指众生身上的十恶八邪,因此说远。说远是针对根性低下的人,说近是针对智慧高明的人。人可分为两种,但佛法并没有两样。人或执迷或觉悟有分别,所以认识也就有迟钝和快捷的不同。执迷的人靠口里念诵佛号希望来生能在西方,觉悟的人则重视让自己的心灵洁净。所以佛这样说:‘只要心念纯洁了,也就是到了清净的佛土了。’使君你是东方人,但只要你心灵纯洁,就没有罪过;即使是西方净土的人,心灵不纯洁也会有罪过。东方人造作下罪孽,想通过念诵佛号以托生西方,那么西方人造作下罪孽,他念佛号又希望托生到什么国土呢?凡夫愚众不了悟自己的本性,不认识自己身中的净土,只是想东方想西方,而觉悟了的人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能得到净土,所以佛说随便在哪里都能获得安乐。使君你只要心里没有不善的念头,西方离这儿并不遥远;如果有不善的心思,想靠念诵佛号投生极乐世界那是难以实现的。现在我奉劝各位善知识,先除掉自己身上的十恶,那就已经走过十万里了,再除掉八邪,那就又走了八千里,每一个念头都能认识自己的佛性,保持行为公平正直,那么到达西方极乐世界只是弹指一挥间的事,立刻就能见到阿弥陀佛。使君只要修行十善,又何须乞愿投生西方?如果不能断除十恶之心,又有哪一位佛会来迎请你呢?如果觉悟了‘无生无灭’的顿教佛法,看见西方净土就在一刹那间;如果不能觉悟道理,想靠念诵佛号以求托生西方,那路途遥远得很,怎么能到达!惠能可以给大家把西方在刹那间移来,目前就能看见,大家愿意见吗?”
众人都礼拜说:“如果能在这儿就看见西方净土,又何须乞愿来世投生,请求和尚大发慈悲,就把西方显现在眼前,让我们都看一看。”
大师说:“大众,世人自己的色身就是一座有门的城池,眼、耳、鼻、舌也是门,这是外边的五个门,里边还有一个门,就是意。心是土地,本性是国王,国王居住在心的土地上,本性在国王就在,本性离去国王也就没有了。本性在,身体和精神就存在,本性离去了,身体和精神也就毁坏了。佛就在本性里产生,不要向身体外面去追求。自己的本性迷惑那你就是俗人,自己的本性觉悟那你就是佛,慈悲为怀你就是观音菩萨,乐善好施那你就是大势至菩萨,心灵纯净你就是释迦牟尼佛,公平正直你就是阿弥陀佛。计较人与我的利害就出来须弥山,产生邪恶之心念就是海水滔滔,有烦恼就是波浪汹涌,有毒害之心意就是恶龙伤身,满心虚妄之见就出来鬼神作祟,追逐红尘名利就有鱼鳖横行,贪婪嗔怒就是地狱,愚昧痴迷就是畜牲。善知识们,经常实行十善,天堂就到眼前;去除人与我的利害计较,须弥山就立刻倒塌;去掉了邪恶之心念,滔滔海水就立刻干枯;烦恼没有了,波浪就止息了;毒害之心意忘却了,作怪的鱼鳖蛟龙也就绝迹了。从自己的心地上觉悟佛性接近如来,就会放射出本性的智慧大光明。这种光明对外照得六门清净,把六欲诸天都破除了。自己的本性被光明向内照耀,贪、嗔、痴三毒也就立刻被去除了,入地狱的罪孽也在瞬间被消灭了。达到这样内和外都光明透彻的境界,和西方净土毫无差别。如果不这样修行,又怎么能到达西方极乐世界呢?”大家听了大师如此讲解,都清楚地认识了自己的佛性,一起向大师礼拜,感叹叫好,齐声赞美:“但愿法界众生,凡听到大师讲解的都能立刻觉悟。”
大师又说:“善知识们,如果真要修行,在家修行也行,不一定非要出家到寺庙里来。在家里能修行,就像东方人心地向善;在寺庙里不修行,就像西方人心地向恶。只要心底洁净了,就已经达到了自己本性中的西方净土。”
韦公又问:“在家里怎样修行呢?希望您再给予教导。”
大师说:“我给大家念一首《无相颂》的偈语,只要根据这里面说的修行,就像和我在一起一样。如果不照此修行,即使剃了头发出了家,对于佛道又有什么益处呢!
颂说: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夜半逾城大师又说:“善知识们,大家一定要按照这篇偈语来修行,认识自己的本性,就可以直接成就佛道。修佛法是不能迟延的,大家先散会归去吧,我也要回曹溪了。大家如果还有什么疑惑,再来问我吧。”
当时,韦刺史,各位官僚,参加聚会的善男信女们,各自都获得开悟,信仰,接受,照偈语去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