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洋行,三人直奔宝升堂药行。
曲绍扬今年夏天没来卖货,不过药行里的小伙计还记得他。
一见曲绍扬来了,赶忙相迎,并且立刻往里通报大掌柜。
宝升堂于大掌柜得知是猫耳山那位来了,急忙出来相见。
“呦,曲老弟,果然是你啊。好久没见着了,这是来营口办年货?”
曲绍扬朝着对方拱手行礼,“大掌柜辛苦。
那个,这趟来,不光是办年货,是我有一批药材和山货、皮张要出手,不知道大掌柜这边能不能收下。”
曲绍扬开门见山,直接表明来意。
“药材归我管,山货、皮张,得去恒升店。
曲老弟有多少货,给我个大概的数儿,我让柜上预备银钱。”
开买卖的就不怕人家来卖货,于掌柜巴不得越多越好呢,货越多,他们挣钱就越多。
曲绍扬手里有账单,上头记着数目呢,于是拿出来给于掌柜看。
于掌柜接过来单子扫了眼,立时抬头用一种惊讶的目光看向曲绍扬。
“老弟,你厉害啊,这才一年没见,就划拉了这么多好东西?”
“大掌柜,实不相瞒,这是我们周围几个屯子凑出来的。
大家伙儿知道我有事来营口,全都拜托我给捎着卖货。”
曲绍扬留了个心眼儿,没说这是他自己收来的。
防人之心不可无,这于掌柜看着挺和善的,谁知道内里是个什么人?
万一知道曲绍扬这是花钱收来的货,他故意打压价钱咋办?
货到地头死,老话不会糊弄人。
这要是宝升堂故意难为曲绍扬,就是不肯给高价,或者联合其他药行一起挤兑曲绍扬,曲绍扬这一趟闹不好就得赔钱。
当然,曲绍扬的说辞,也未必能瞒得住对方,反正他这么说了,爱信不信。
这一趟就算是试水,等以后把门路都摸透了,到时候他也在这边开一家药行、货栈啥的。
于掌柜闻言,点了点头,“那就难怪了,我还以为一年不见,曲老弟这是要发大财呢。
行,东西我有数了,我这就让账房预备钱款。
回头曲老弟把药材送来,咱们以质论价,现银结清。”
于掌柜是个爽快人,当即点头,同意收下这批货。
二人又闲聊几句,随即曲绍扬三人告辞,前往恒升店,去找恒升店的掌柜。
腊月了,城里大户人家都忙着做过年的衣裳,预备年货啥的,所以各类皮张、山货都很畅销。
曹掌柜一听说曲绍扬手里有大量的皮张和山货,当即表示,有多少就要多少,让曲绍扬尽管送来。
三人转悠了一圈,十分顺利的谈成了买卖,于是乐呵呵回了住处。
陈宅这边,刘东山指挥着众人把几铺炕全都烧了火,屋里各处也都收拾了一番。
陈家兄弟经常过来,所以这边东西倒是挺齐全,锅碗瓢盆啥都有,唯独被褥少了些。
不过这也难不倒大家伙儿,晚间睡觉的时候,盖着各自的棉袄、皮袄,咋地也能将就住了。
晚饭自然是在饭庄吃的,还别说,这饭庄的大师傅手艺很棒,做的几个拿手菜,很有水平。
大家伙儿吃饱喝足,这才晃晃悠悠回去休息。第二天一早,陈家兄弟前往洋行卖猪鬃,曲绍扬领人去卖药材、山货、皮张,刘东山则是带着几个人,出去逛街采购。
来的路上他们就商议好了,回去不能空着爬犁,得置办一批货回去。
营口是东北最早开埠的港口,这边洋货多,价钱还不贵,别说猫耳山了,就是通化也比不了。
正好赶在年根儿,家家户户都要采买年货,曲家有好东西,还愁着卖么?
做买卖就这么回事儿,这儿的货卖到那儿去,一来一回的倒腾,挣的就是个差价。
曲绍扬都打算好了,这一趟就算是来探探路,等来年开春,就在猫耳山弄个货栈。
一边收各类山货皮张,一边卖点儿当地没有的东西。别管买卖大小,挣钱就行。
剩下这七挂爬犁里头,有两爬犁猪鬃,四个半爬犁的山货、皮张,药材仅占半爬犁。
不得不说,这猪鬃真的是暴利。
他们论斤收了,回去按猪鬃长短整理好捆扎起来,按照颜色、长短分等级。
最次的一小捆也能卖四五十十文,要是纯黑、比较长的猪鬃,价格翻倍。
光是那两爬犁猪鬃,就卖了两千多两银子,能挣一大半儿还多。
药材价格也不低,尤其是山参、熊胆、麝香、虎骨这些珍贵药材,哪一样也不便宜,挣的也多。
皮张也不错,一张貂皮二三十两,猞猁皮价格还能稍微高一点。
豹子皮、虎皮更不得了,一张狼皮还五六两银子呢。灰皮、元皮虽然小,价格也不低。
相对来说,各种蘑菇、木耳、松子、榛子等山货,价格低,利润也少一些。
这做买卖嘛,不可能全都是特别挣钱的,总要均衡一下才行。
反正捎带手的事儿,多一个品种,就多挣一份儿钱。
曲绍扬这头费了大半天的工夫,总算把手里的东西都卖出去了。
回头算了一下,这些山货、药材、皮张拢到一起,差不多能挣几千两银子。
主要是里头有几苗大山参,属实不错,价钱卖的挺高,挣的也多。
“看起来,往后还得朝着山参使劲儿啊。
回头我再去趟甸子街那边,听二奎之前说过,那头参帮多,山上还有些老山狗子,手里头都有货。”
忙活大半天回家,曲绍扬一边整理账目,一边跟刘东山念叨。
“你这是打算把买卖做大啊?也行,趁着年轻,多挣钱。
你和秀芸往后多生几个孩子,生他十个八个的,到时候孩子们都长大了,再娶妻生子,这不就是个大家族了么?
多置办点儿家业,留给儿孙们,供他们念书,保不齐哪个考中科举就当了官儿。
再不然,咱也让孩子去留洋,出去看看世界,长长见识,多好?”
刘东山一边抽着烟袋,一边憧憬起未来。
留洋啥的,那都是听陈允哲他们说的新名词儿。
陈允哲成天走南闯北的,见识广,说是现在朝廷挑选人才,出国留洋,学国外的什么技术。
对于刘东山来说,他根本想象不出来大清以外的世界什么样。
他老了,这辈子没机会出去看看,将来要是儿孙有本事,能够替他出去看看,他就知足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