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为什么想要战争?
为了开疆扩土之功?
一方面,只有占领更多更大的领土才能拥有足够的耕地、河流和草原资源,才能保证粮食的供应,才能供养庞大的政府机关和军队,有了充足的粮食供应,才能保证帝国的长治久安。而随着领土越大,粮草、人口资源才越丰富,经济基础才能更雄厚,国家实力才能进一步增强,在遭遇外敌入侵时候才能有更多回旋余地。
南征北战,攻城拔寨不仅能开疆拓土,也是一位国君体现自我威望的重要渠道,每一个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明君,都是通过四处攻伐为自己的子民打下辽阔的疆土树立了威望。
同时将士也需要在领土扩张上获取功名,打仗无疑就是一条全新的上升渠道。
另一方面,只有开疆扩土,才能名垂青史,成为历史有名的君王。
一个君王如果开疆扩土那么关于他的功绩就会在历史之中大笔墨的记载,关于他的传奇也就会越来越多。
否则的话就算是做的再好,也不过一个‘中兴之君’的称呼,如一句‘某某王朝在他的带领之下更加兴盛’,但是若是开疆扩土之君那就有很多事情了,甚至都是带着敬称。
如,秦皇汉武……
当然,也还有是为了好大喜功的。
这两者说成是同一追求也可,区别就是成没成功。
成功了,就是开疆扩土之功,不成功就是好大喜功之君。
古代君王追求武功,以求青史留名,便不恤国力穷兵黩武,征讨四方,有的虽然于疆域扩展取得了不错的成就,但是国家财力民力也被掏空了,如果继续攻伐下去最终结果必然是民心离散而变乱四起!
汉武帝武功堪比昔日秦王扫六合,征服西南夷,南平南越,东瓯,征服卫氏朝鲜,任用卫、霍收复河套,打通河西走廊,封狼居胥,使匈奴远遁漠北而不敢正视中原,是其大功也!
然而到晚年,大宛国因未进献好马而使贰师将军李广利两次远征大宛,耗费无数国力只为几匹汗血马,为攻匈奴偏师不惜亲率大军亲征漠北,匈奴人闻风而遁,武帝竟率师转道泰山封禅,十余万大军徒耗钱粮而无寸功却要封禅记功,不可谓不讽刺啊,综上实可谓穷兵黩武啊!
然幸而汉武帝晚年经太子据巫蛊之祸后幡然醒悟,下轮台罪己诏,转而重视农耕,发展经济,国力得到回缓,临终托孤太子弗陵于霍光,终成昭宣时代的到来,实现了汉朝中兴!
而另一个人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隋炀帝杨广好大喜功,一生多征伐。
攻灭吐谷浑
大业四年隋臣裴矩指使高车袭击吐谷浑,吐谷浑向隋朝请求援军。杨广乘机出兵,于隔年灭吐谷浑,步萨钵可汗逃亡。随后,吐谷浑返回故地,并进攻隋朝河右,隋朝无力防御。随着这次征伐,隋朝长安诸县及西北诸郡,都要转输塞外,每岁钜亿万计;经途险远并且遭遇寇盗抄掠,凡是人畜死亡没有到达的人,郡县都会征破其家。因此百姓失业。
讨占城,杨广于大业元年(605年),令刘方攻占城,随着军队班师后,占城王商菩跋摩遂在比景、海阴、林邑三郡故地复国。此战隋军死者十之四、五,主帅刘方也病死于班师途中。
.
三征高句丽,杨广即位后,三次大举进攻高句丽。大业八年(612年),隋炀帝第一次进攻高句丽。炀帝命征调士卒一百一十三万余,陆军集中于涿郡,水军集中于东莱。另调民夫二百万,以运送衣甲、粮食等。隋军虽曾攻至平壤附近,最后却大败而还。大业九年,第二次进攻高句丽。正当双方相持不下时,礼部尚书杨玄感起兵叛隋,隋炀帝仓皇撤军。大业十年,第三次进攻高句丽。隋炀帝因国内农民起义已成燎原之势而不敢久战,高句丽也疲于战争而遣使请降,杨广就此撤军。
进攻高句丽的战争,先后动用人力数百万,征调财物无数,大量士兵、民夫死于战场和劳役,由于农村中极度缺乏劳力和耕畜,大量土地荒芜,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人民难以生活下去,引发了大规模隋末农民起义。最终杨广被部将宇文化及杀死于江都,至此隋朝实已灭亡。
但凡用兵,必耗国力,如果穷兵黩武,国力必然耗尽,国家也必衰弱。
也是因此,开疆扩土,对外征战,虽然看上去是好事,但是却也有很多人并不愿意这么做。
如现在在大乾帝国占据尖子塔上层的那些家族,他们身处在金字塔的顶尖,只要天下太平下去,那么他们什么都不用做就可以安享繁荣。
自然,他们是不希望打仗的。
除此之外,百姓也不希望打仗,因为他们每天生活已经够辛苦的了,一旦打仗很可能就会让他们活不下去。
并且,打仗的兵源从哪里来?
当然是从百姓之中啊,难不成是王公贵族啊。
打仗既要他们多交粮食,还要抽他们的子嗣去上战场,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快,百姓自然不愿意打仗。
除此之外,就是大头兵不想打仗。
对于将军和世家出身的人来说,打仗是升迁的机遇。
但是对于大头兵来说……那就是要命的事情,他们当然都不愿意打仗。
平时在军营里好好混着不好吗,去丢什么命啊。
只有那些渴望升迁,立下大功的武人,和领兵将领才会渴望着战争的到来。
也因此,当皇帝意思这么明显的表现了,却还是有人揣着明白装糊涂,不愿意动武力。
大乾现在的皇帝能不能开疆扩土成功,是不是好大喜功,这谁都不知道。
但是,李明一定知道的是,随着战争的到来,各地局势毕竟变的更加混乱,更加讲究武力思维。
同样的,财米油盐价钱必然更高。
所以,趁着现在局面还没彻底爆发,让老家的人赶紧屯点粮食,吃的,食物,再多训练一些乡勇护卫,形成有攻击力的私兵,任谁来了临山镇想要动他们李家,都要掂量掂量。
同时,对于青松观来说,如果在乱世之中弟子都散落在外面,那么这些弟子很容易就会被战争之势裹挟,参与战争,甚至在这种裹挟之中丢失了性命,这无疑是很不好的。
另一点,这些弟子离开了山门,山门里面的力量就薄弱了,万一发生了什么事,很可能就要出现意外,所以现在最好的应对手段就是让散出去派在各地的弟子赶紧回来。
同时积攒粮食,维修兵刃,储备力量,应对可能的危机。
当然,在这样的情况下,情报网显得尤为重要,那些在家的弟子自然就要更好的维护住,才能传递关键的信息。
打仗的事情毕竟没有发生,而且这种事情也不好明说,否则的话往大了说这是妄测君意,编排君心,泄露情报,往小了说也是失言之罪,所以他只能隐晦的在信中提醒。
好在的是,他办事一向稳当,无论是青松派还是他老爹,应该都不会把他这么特殊突然寄过来的信当成耳旁风。
“要打仗了。”
房间里,饭菜不知不觉的吃完,听完了李明的分析之后,刘青石擦了擦嘴巴,眼神微眯:“今天开始要武道训练加倍吗?”
武道训练加倍……
“这是好事。”
李明点了点头,理所当然。
“我知道,你心向往仙道,这皇城之中其实就有修仙者供奉,只是他们不是在皇宫王府之中,便是在宰相三公之家,普通人,普通官员,是没有机会和他们接触的。”
刘青石看了看李明,忍不住开口:“我挺你之前说的,你恐怕有意顺着皇帝的心意支持战争,未来会发生什么,谁也不清楚,但是领兵征战的可能是有的。”
“在这之前,把【混元功】【混元掌】全都修炼到大成,然后再修炼【青松真气】可以让你面对危机之时有更多转圜的余地。”
刘青石神色郑重,李明自然也明白其中的道理,脸上也笑了笑:“师伯放心,这些我心里面都明白,而且,我自己也正有此意。”
“嗯,既然如此,那就开始吧。”
刘青石嘴角微勾:“今天,让你横梁师叔指教指教你实战经验。”
“额。”
李明愣了愣,有心想问有必要这么快就开口吗,但是考虑了一下终究没开口,随后来到院子里开始和自己师叔进行实战训练。
“实战训练的目的是尽快让你的【混元掌】大成,所以除了【混元掌】你不能用其它方式应对我的攻击。”
来到庭院里,王横梁开门见山的对李明开口,显然存的还是加快他【混元功】【混元掌】进度的心思。
只不过【混元功】是内功,急不得,但是【混元掌】确实武功,自然可以加快训练一下。
“好。”
李明轻笑的点了点头,随后摆开阵势开始应对不断攻过来的王横梁。
这对他来说,还真是一个全新的体验。
刘青石见状满意的点了点头,随后自己去收拾了碗筷,洗刷了一遍。
一遍之后,刘青石背着手,出门了一趟。
一直到傍晚,领着三只烤鸡的刘青石才回来,晚饭下了一晚面条,就着烤鸡一人一碗面条,一只烤鸡,愉悦的吃了起来。
除了被揍了一下午的李明不是很愉悦。
“…………”
殿试结束,很多举人浑身轻松,走出考场的那一刹那,身上总有一股莫名的轻松和愉悦。阳光明媚,蓝天白云,仿佛整个世界都在欢呼。
仿佛从沉重的负担中解脱出来,有一股从未有过的自由和解放,因为这意味着他们再也不用担心殿试的事情了,只需要等待结果就好。
但是随着这种解放自由的,还有一种无形的压力和忐忑,殿试的结果会是怎么样,自己辛辛苦苦苦学能否换来一个满意的结果?
种种压力,就着轻松感,在这夏天里,夹击的人心中反而有一种火气。
于是,京城的青楼,教司坊这两天就成了他们乐意前往的地方。
举人汇聚,自然也会带动其他人去看个新鲜,偶有诗词佳作流出也是一桩美事,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也是难得的乐子了。
“派去监视李明的家仆又被那个中年道士给解决了,这一次足足三十多个人全被打翻在地,其中还有两个三流高手啊!”
教司坊之中,一群年轻男子汇聚,其中一个忍不住抓着脑袋,苦闷的说道。
“行了,没必要再去置气了,去监视他的行踪本来就是我们不对,现在被打了也只能忍着。”
为首的一个年轻人抿了抿嘴,声音平静的说道,若是李明在此,赫然就会发现对方就是在路上拐弯抹角质问他为什么要支持战争的那个举人。
“这也太让人生气了,不就是让仆人盯着点他们的行踪,好把他叫来这教司坊里面对对诗词吗,他怎么能打人呢,要不是杨哥你这话,我非得找我爹把林强请来,看看他有多强。”
一个年轻男人哼了一声,咬牙切齿的说道。
“行了,这是你们平时作威作福习惯了,习惯性用上了主子的思维,但实际上,人家又不是你家的仆人,凭什么一切都依着你的规矩?”
赵杨摇了摇头:“这件事是我给兄弟们添堵了,这样,今天晚上的花销记我账上,都去玩吧。”
说完,赵杨站起身,主动的走到一边的厢房里,见到里面一个身材高挑样貌漂亮的女人把门一关,浑身燥热的就扑了上去。
“嗯~讨厌,以前我没被发配到教坊司的时候,你也没这么痴迷过奴家。”
“那时候你是王大人的爱妃,我哪敢动心思。”
“……”
一阵刺激的话语,事后,赵杨从床上起来,站在窗户上看着窗外的京城内湖,心中感慨。
“明日就是放榜的日子……希望这天下,不要大乱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