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泰学”为核心的线上宣传虽然很成功,但电影宣传还是要两条腿走路,主演团队开始兵分三路前往蓝星各大票仓地区努力宣传。
在这种跨年档,无论国内国外,电影市场的竞争都很激烈。
尤其是国外,如果想角逐次年三月的奥斯卡,这几乎是最后的上映期限了。
各种冲奥大作和圈票房的商业大片的纷纷上映,正是每年全球票房最高的时候。同时各大前哨奖临近,各大电影公司的公关竞争也打响了。
在这些同期上映的影片中,最让人瞩目的是罗格里格斯的《帝国坠落》,属于科幻战争题材,这位导演曾经拿过两次奥斯卡,绝对的名导,这部2亿美元的大投资电影被视为今年的“救市之作”。
不过,即使放眼这个群狼环伺的跨年档,《泰坦尼克》的票房也是遥遥领先。
12月31日,《泰坦尼克》在跨年夜惊艳登场,全球票房狂收8000万美元,其中5600万(4亿人民币)都由华夏贡献。
《帝国坠落》是不是救市之作不知道,《泰坦尼克》的开映成绩,放在当今的电影市场,毫无疑问是救市之作中的救市之作,尤其是在华夏,多少导演从上映到下画能收到4亿票房就已经是人生赢家了。
但随着林夏放下“全球15亿”的豪言壮语,这部电影的风评很快就从“救市之作”变成了一阵毫不留情的奚落和嘲笑。
不过,用不了几天,这些媒体人就发现自己错得离谱,打脸来得实在太快。
就像电影最后海面上的冰山一角一样,《泰坦尼克》也在暗中积蓄着能量。
随着北美、欧洲大幅上调排片率,大船同样在跟风的亚洲其他市场、澳洲,不分男女老少地进行收割。
除了华裔乃至亚裔的支持,《泰坦尼克》在各个人种,各个年龄段,简直是不分青红皂白地乱杀,这在当今的电影市场,简直是难以想象的盛况。
这也让金钱至上的院线们,更进一步上调了排片。
直到上映第十天,泰坦尼克的票房彻底引爆,就连一直在王炸的华夏市场,也被打工人们带着调休之后的怨气,继续开炸,再次打破记录,单日票房直接破了5亿。
轻轻松松又破了一项华夏电影市场的单日票房记录。
这可是一部上映十天的电影啊,放在其他电影里,票房早该跌破一半,甚至直接进入垃圾时间。
他们本来以为《泰坦尼克》的票房下降曲线已经足够完美,结果上映十天了,还能来个突破,看来大家不是不想看,只是都赶在这个调休后的周末集中爆发了。
“印假钞也没这么快吧?”各位华夏电影从业者只看了一眼国内票房,就开始头皮发麻。
怎么别人破记录和玩似的,这可是5亿票房啊,就这么水灵灵地拿上了?
就连再过半年就要高考的高三学生,也有不少挤出时间溜出去看《泰坦尼克》的。
他们也不想错过这个时机,像《泰坦尼克》这样千载难逢、全球最大投资的电影,在影院看和家里看完全是两回事。
从很多影评就能看出来,有不少人甚至觉得在普通影院看还不够,上巨幕才有那味:
“强烈推荐IMAX版,沉船那一刻震撼拉满,每个大船的全景镜头都能闻到金钱的味道。别的不说,就是两张完美的脸放在巨幕上,这票价都能回本。”
“人生最痛苦的事情,就是好不容易有了假期,却只能买到《泰坦尼克》普通屏幕的票。”
在林夏放话之后,时飞鸿不知道是为了分担她的压力,还是真心实意地这么想,也跟着放了个狠话。
——“让好莱坞感到羞愧的伟大之作”。
这话确实掷地有声,同样狂得没边,也是媒体绝佳的宣传素材。
在华夏各大影院,时飞鸿的这句话更是变成了海报上的灵魂SlOgan,让人一眼就能看到。
林夏对此接受良好,就像时飞鸿觉得她的自信没问题一样,她觉得时飞鸿说得也没错。
本身作为技术狂魔,又舍得砸钱,《泰坦尼克》在特效的部分就已经领先时代了。
特效还是小意思,最重要的是绝无仅有的大规模实景,放在巨幕之上,确实夸张,和人就在泰坦尼克号现场,亲眼看着J&R谈恋爱似的。
这就像是剧本杀一样,纯靠想象发挥,和打有实景、有道具的富裕仗,论沉浸体验完全是两回事。
蓝星的大环境倒是不用太担心盗版问题,但像《药神》这一类电影,在影院看和上线之后在家里看,效果都大差不差。
但说到有巨大实景和惊人特效的《泰坦尼克》,那是完全不一样。
巨幕这一部分也是额外的票房来源。
跨年档大片云集,在全球范围内都吸引了不少很长时间没进过电影院的观众。
但很多人宁愿等待《泰坦尼克》的好位置,也不愿意去看其他电影,逐光的宣传部门除了大搞“泰学”之外,还是认认真真公关了很多影评人,把《泰坦尼克》的高端定位立住了。
哪怕因为“泰学”走进影院的人,也不会有任何思想包袱,他们认为自己看的就是艺术片。
这就导致了《泰坦尼克》成为了一种新的独特的文化现象。
那些最早发声,表示不看好《泰坦尼克》的影评人,他们在《帝国坠落》上映之后,清一色地跑去那边摇旗呐喊。
当然,也可能是他们早就被《帝国坠落》公关了,提前走位给《泰坦尼克》说点坏话。
……
罗斯里格斯在电影上映之后,并不喜欢第一时间去关注票房。作为两次拿到小金人的导演,他有这个不在意成绩的资本。
不过,如果电影成功,他必定会收到一堆报喜的消息,而现在静悄悄的,没有消息反而是最坏的消息。
思来想去,他还是给自己的经纪人发了一条短信,询问一下电影的情况。
实际情况和他想象的一致。
《帝国坠落》上映之后,影评人的评价是不错,但要命的是观众不怎么买账。
再加上《帝国坠落》上映比《泰坦尼克》晚三天,即使首周凭借罗斯里格斯的名气优势,他们谈到了更多的院线合作。但2亿投资,上映一周堪堪收回了1.2亿票房,亏本已成定局。
凭借光辉灿烂的资历,罗斯里格斯不至于像新人一样被片商就此放弃,他们还是对《帝国坠落》投入了一些公关资源,但第一批谈好合作的影院已经纷纷转投大船,开始调整排片。
电影业是很残酷的,完全就是赢家通吃的模式,说是一将功成万骨枯也不夸张,同期上映的电影互相养蛊,产出一部票房冠军之后,其他电影的排片和市场份额都会被这个蛊王吃掉。
如果不在这个时间上映,《帝国坠落》可能会凭借不错的口碑,收获一点其他电影的票房,变成一只略瘦的蛊王。
但现在《泰坦尼克》这艘大船杵在这,这个票房上的庞然大物谁也绕不过去,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一口被它吃掉。
“罗斯里格斯老了,他在年轻人那里已经不受欢迎了,现在早不是他的时代了。”
这些站错队的影评人,这才后知后觉地意识到,他们这下真成了少数派,还是不掌握真理的那种。
不过在他们看来,全球的电影市场都是一样离谱,就连午夜档那种凌晨三点的场次都人满为患,都跑电影院,就为了看那艘大船是怎么沉的。
是世界太疯狂还是他们没睡醒?
即使他们中的一些人还在固执地鼓吹“这是最好的科幻电影”、“罗斯里格斯一如既往地发挥稳定”,自我安慰也该有个限度。
对普通观众来说,只要一部电影足够有趣,或者身边的人都看、口碑不错,他们就会考虑走进影院。
他们没有想到,他们和罗斯里格斯一样,已经跟不上这个信息时代了,那个看报纸和长篇大论的影评选片子的时代同样一去不复返。
《泰坦尼克》这次就在新媒体上,凭借全面的“泰学”,贴上各种社会热点话题占尽便宜,尤其是吸引了一大批年轻人。
看完电影之后,这些活力四射的观众看不惯《泰坦尼克》被排挤,抱着“就是要和你们这些影评人作对”的心情,开始激情打分。在IMDB上,《泰坦尼克》首周评分高达9.5,直接超过了那些经典电影。
比如曾经排名第一,上世纪70年代的电影,9.3分的《黑手党》,还有排名第二,9.2分的《越狱》。
《泰坦尼克》直接窜到了TOP250的榜首。
这让北美影迷纷纷表示不可思议,这些人都失去理智了吗?
打个比方,这种震撼程度放在国内,就和外国小鲜肉自掏腰包,斥巨资拍部电视剧,结果跑到国内放映,评分把87版《红楼梦》干翻一样夸张。
第一反应肯定是刷的。
这就让很多传统的北美影迷,尤其是《黑手党》的忠实观众开始愤怒了。
“《泰坦尼克》凭什么排第一?”
“华夏人已经可以掌控IMDB了吗?”
“这些可恶的华夏人,他们抢了泰坦尼克号的救生艇,偷袭了我们的珍珠港,抢走了我们的工作,现在还要拍这么一部电影羞辱我们!”
《泰坦尼克》的粉丝也开始反唇相讥:
“滚回去多上几节历史课吧!这个智力水平让我怀疑你是人类吗?”
作为经典老片,《黑手党》的影迷画像偏向传统老白男,那些黑帮的年代回忆,传统的主题和人物形象都符合他们的审美,《越狱》也是一样,常年出现在什么“男人必看的十部经典电影”之类的片单。
而《泰坦尼克》的观众更年轻,和露丝类似,充满了反叛精神,他们早就看不惯这些爹味十足的言论,二话不说继续互刷1分票。
很多北美家庭里,爸爸和女儿为了这两部电影吵的不可开交,足以看出这只钢铁巨兽现在的势头有多夸张。
很多更为谨慎的主流媒体、还有一些观望的影评人才像拨开迷雾,大梦初醒一样,加入了称赞《泰坦尼克》的大合唱:“这是人类电影史上的杰作,几十年难遇的壮丽史诗。”
一位《洛城纪实报》的影评人就对时飞鸿之前的电影不怎么感兴趣,觉得她太爱耍花招,不是镜头晃来晃去,就是搞一些叙述诡计,要么就像《剧院魅影》一样,纯纯的加长版MV。
而现在《泰坦尼克》让她大为改观,开始称赞“真情和锋芒毕露的结合”。
“林夏和时飞鸿合作就像一场完美的联姻,让整部电影变成了欧美和亚洲文化的完美结合,在文化冲突、阶级差距和女性主义的议题上,有很多闪光的思考。”
“我曾以为是她们不懂怎么把电影拍得有深度,就像《剧院魅影》一样,离开那个浪漫的时代背景,就是一个最为老套的故事。现在看来,她们想简单的时候就可以简单,想震撼的时候就可以让你,所有人都会为了《泰坦尼克》而疯狂,不只是年轻人,像我这样的老家伙也会走进影院,怀念一下自己曾经的爱情。”
正话反话两面下注,影评人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随着这股声音的加入,《泰坦尼克》在影评人的烂番茄新鲜度从80%回升到了97%,而观众新鲜度一直维持在95左右。
在国内票房就已经被震撼到无以复加的电影人,又点开全球票房,更是麻中麻。
十天在蓝星狂卷10.172亿,票房走势惊人的健康,“你跳我也跳”的经典台词在全世界到处都能听到。
外放的短视频、扑面而来的海报、人们的交头接耳、各种旅游珠宝公司的宣传……
距离林夏放话的15个亿,也许只剩一个周的时间就能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