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直隶,真定府的一个小镇。
夜幕降临后,喧闹的镇子很快就归于了平静,街上变得冷冷清清,幽冷的月光倾洒在冰凉的地面上泛起了层层的寒意。
午夜时分,一道人影鬼鬼祟祟地出现在了镇南的一户人家院门前,警惕地环视了一眼四周确定没人跟踪后,纵深翻墙而入。
院子里有几名手里拎着刀的大汉,见那道人影跳进墙立刻把手按在了刀柄上,不过当借着天上的月光看清对方的长相后把手从刀柄上移开,任由那道人影进入正屋的客厅。
客厅里没有点灯黑黢黢的,不过当来人掀开客厅一侧的套间的门帘时,从里面透露出烛火的光亮。
一名国字脸中年人面无表情地坐在桌子旁品着茶,桌上燃烧的烛火摇曳着,跳动的烛光映射出了他的面容,正是从京城逃走的郑大虎。
“赵香主,王三没来得及出城,在出城前一天夜里被抓了,现在整个北直隶的道路都被官府封锁,只准进不准出,属下费了不少劲才到这里。”
进门的人向郑大虎一拱手,沉声说道,“现在狗皇帝已经张贴出了求医的皇榜,凡能医治好狗皇帝病情的人重赏。”
“好快的动作!”郑大虎闻言眉头微微皱了皱,放下了手里的茶杯,万万没想到王三竟然会被抓,早知道他就让王三提前一天离开。
不过,王三与他不一样,他在京城是为了打探消息,暗自发展教众,而王三则是来京城谋生,有家有业岂能像他一走了之。
说实话,由于郑大虎给了他足够过下半辈子的好处,王三隐隐约约意识到事情有些不妙,故而已经尽力处置他的产业,可即便是这样还是慢了一步。
其实,并不是王三的动作慢了,而是官府的反应实在是太快,就连郑大虎都没有想到官府能如此快就查到王三的头上。
郑大虎的身世是个秘密,他是白莲教京城香堂的香主,专门负责京畿地区的白莲教情报网络,暗中发展教徒。
由于白莲教是朝廷严厉打击的邪教,故而郑大虎加入白莲教时自然用的是假的名字和身份,取名为赵永芳,来到京城后改为了郑大虎。
因为朝廷两年前给了白莲教重创,使得白莲教包括教主在内的众多高层丧命,故而他想要对朝廷进行报复。
终于,郑大虎等来了机会,得知一直居住在紫禁城的天启皇帝要到西苑游玩后,他立刻启用了在西苑招收的一名内侍,让其伺机行刺天启皇帝。
郑大虎本来并没有对这次行刺抱有希望,毕竟天启皇帝身边禁卫森严,那名内侍很难近身更何况行刺。
可结果却出乎了郑大虎的意料,阴差阳错下天启皇帝竟然从那名内侍面前经过,这就给了他行刺的机会,而随行护卫的侍卫根本就来不及救援,进而使得天启皇帝身受重伤。
郑大虎为了打探消息利用了王三,虽然他已经给王三安排好了退路可还是棋差一招,使得王三被锦衣卫连夜抓捕。
虽然天启皇帝受伤一事使得郑大虎心中欣喜不已,可一来天启皇帝毕竟没死,二来官府的反应实在是太快了超出了他的意料,因此他担心朝廷随后会进行疯狂的报复。
本来,王三只要一走的话那么没人将其与郑大虎联系在一起,这样就不会知道郑大虎是幕后主使,更不会让外界知道他白莲教京师香堂香主的身份。
现在王三被抓,郑大虎肯定会被牵扯进去,难保朝廷不会顺藤摸瓜查出白莲教在京畿地区的情报网络,届时白莲教在京畿的势力将会被连根拔起。
“知不知道为何王三这么快就被查了出来?”
背着双手在房间里来回踱了几圈后,郑大虎停下脚步神色严肃地问向了前来报信的人,以他对京城衙门那帮人的了解,衙门绝对不应该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查到王三的身上。
“回香主,据属下打探来的消息,皇上在西苑落水后朝堂的军政事务好像都由李少傅负责。”
那名报信人向郑大虎一躬身,沉声回道,“因此,属下认为此事跟李少傅有关。”
“李少傅?”
郑大虎闻言微微怔了一下,他怎么把如此重要的一个人给忘了,随后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怪不得王三会被抓,原来如此!”
如果是李宏宇来办这件案子的话,那么王三被锦衣卫抓走也就不显得意外了,李宏宇是何许人,大明最年轻的状元,文武双全,自然难不倒他。
“香主,早知道这样的话咱们就应该在城里灭了王三,这样的话就不会把香主给牵连进去。”报信男子也知道李宏宇不好招惹,因此不无懊恼地说道,毕竟这个世上只有死人才能保守秘密。
王三实际上应该感谢锦衣卫及时抓了他,按照郑大虎的计划在王三离开京城后会在半路上被郑大虎的手下扮作强盗截杀,郑大虎可不允许任何人威胁到他。
本来,郑大虎的手下已经在路上埋伏好,只等王三一家的到来,不成想王三却在离京当晚被抓,进而幸运地躲过了一劫。
郑大虎之所以选择在城外动手,自然是不希望王三的死引发官府的怀疑,王三平日里与人无冤无仇,再加上家境普通没有多少钱,所以他的死必将会被官府注意。
听了那名前来报信男子的话后郑大虎的脸色顿时就是微微一变,如果早知道王三被会查到的话他就应该早点儿杀了王三,这样一来官府的人就不知道王三打探消息是为了他。
“吩咐下去,这段时间来风声有些紧,让各地的教众们停止一切活动,等待我的命令。”
郑大虎现在要面对的是由李宏宇坐镇的官府的追查,因此他的心里七上官集团的态度非常重要,虽然他们没办法参与到决策中去,但其是否支持新皇帝往往能影响和左右太后的意愿,毕竟太后希望看见朝局稳定的局面,故而不会与文官集团把关系搞得太僵。
所谓的近支子弟,指的是那些跟驾崩的皇帝血缘亲近的皇族成员,这也是为了维护正统的需要,是文官集团最为坚持的地方。
换句通俗的话而言,通常由大行皇帝同一个爷爷的堂兄弟来继承皇位,当然了,大行皇帝的叔叔伯伯也可以在考虑的范围内,毕竟他们之间的血缘也非常近。
考虑到天启皇帝的境况,最有可能由两个人来继承皇位,一个是天启皇帝的弟弟、信王朱由检,另外一个是天启皇帝的叔叔、福王朱常洵。
朱常洵早在深受万历皇帝的喜爱,当年引发了大明历史上有名的国本之争,差一点把泰昌皇帝的太子位子给废了。
如今的情形不同,天启皇帝没有子嗣,那么这样就给了朱常洵机会,朱常洵也有继承王位的资格。
与年轻的朱由检相比,福王最大的优势就是成熟稳重,更加能驾驭朝臣,当年万历皇帝可是对福王悉心培养,使得其深得万历皇帝的真传,驾驭群臣很有一套。
这也是文官集团极力反对福王取代泰昌皇帝成为太子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福王继位的话君权将得以稳固,而生性温和的泰昌皇帝则不同,会使得臣权得以扩张。
如今的情形与当年是何其相似,与老成的福王相比,年少的朱由检更容易被文官集团控制,就像当年天启皇帝登基后不得不对文官集团百般退让一样。
不过,如果从大明政权的稳定角度来考虑的话,福王的继位更符合大明的利益,至少能确保朝堂稳定。
天启皇帝虽然年轻但却非常有魄力,他已经吃够了文臣集团的苦头,故而很有可能不会重蹈覆辙让朱由检继位。
显而易见,年轻的朱由检登基后需要花费不少时间来树立君威,稳定朝局,平衡朝堂派系之间的关系,这可不是天启皇帝所希望看见的事情。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