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憾的是,那位在舞台上与我表演配合默契的师妹,对于我没有表现出应该有的热情。
我们共同看了表演录像资料后,她只是感慨了一句:“你的肩膀怎么那么宽阔呢?我站在那上面,简直是如履平地……”
接下来,她仔细地抚摸了我的肩膀,喃喃地,又好似一语双关的说道:“你这只肩膀,可以让我站上一辈子么?”
这时的我,突然间想起了她与大师兄平时卿卿我我的关系,不由得回答说:“你……还是做我的嫂子吧!”
她听到这里,什么也没有说,瞅瞅我,走开了。
从那以后,谢家班突然火了起来。这恐怕是师父也没有想到的事。
工业园演出成功以后,经常有人找上门来,有的是邀请演出,有的则是拜师学艺。他们都是从更远、更偏僻的大山里来的务工人员。
师父当然不会轻易收徒,但是也没有将他们的学艺之路堵死,真有兴趣的,可以在一旁跟着学。
从此以后,谢家班的大门毫无障碍地向外地人敞开了。练习场上除了我和大师兄,又多了许多外来的面孔。他们一个个脸上都是充满了朝气,透露着一种对未知事物的饥渴。
学徒多了,表演班子也就容易搭建起来。谢家班在人才补给上恢复了元气。大师兄是个很有生意头脑的人,那次演出成功让他看到了市场商机。
在东尖山及周边小镇上,大大小小的公司开张,都是要举行开业典礼,大到中小型晚会,小到剪彩仪式,这些活动为高跷秧歌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由此,大师兄向师傅建议:如果谢家班要发展,高跷秧歌要发展,咱们就得走向市场。
师傅没有明确答应,但是基本上默许了。也许是他早有此意,这时嘴上不说。我说过,师父不是顽固不化的人,在他心里,高跷秧歌的传承和发展,比老祖宗的规矩更重要。
大师兄也是不负众望,很快就将市场打开了。此后的一年里,我与大师兄成了谢家班的两个顶梁柱,一天到晚忙的团团转。
我负责班子的培训,接替了以前大师兄的工作,唯一的区别是,我的手里没有鞭子,就是有,也用不上。
我没有大师兄那种杀伐决断的本领,对于这些小师弟,我无论如何也下不去手。大师兄主要负责对外事务,他为人圆滑,能说会道,谢家班的演出、报价,都是由他一手操办。
师父本来是潇洒之人,有了大师兄的管理,他轻松多了,索性什么事都不管,动不动就跑到千山道观去,一住就是几个月。
作为谢家班的班主,游手好闲的师父显然是不称职的,相比之下,大师兄更像是班主。
当然,他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说,早晚有一天,他要代替师父,接管谢家班。大师兄这么说自然有他的底气,作为师父的接班人,他所有条件都是具备的,就差娶小师妹这一关了。
当然,这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师父没有儿子,只有两个女儿,娶了小师妹,入赘谢家,就可以名正言顺成为谢家班的传人了。
我知道,这一切,对于大师兄,只是时间问题,明眼人都能看出,他与谢影之间,是越来越亲密了,成天出双入对的,怎么看都是两口子,所以,那次师妹对我表白,我才理智的回避了她。
初到谢家崴子,我对这位小师妹是很有好感的,可是,看到大师兄与她那么亲密,去就把这份好感抑制住了。
我自己心里有数:无论是外貌还是谈吐,我已远不如大师兄优秀。
后来我痴迷武术,大概也是想把注意力从小师妹的身上转移。幸亏我做到了这一点。对于大师兄,我只有祝福。
他是个很有本事的人,完全配得上小师妹。这一年,在他的管理下,谢家班顺风顺水,种种迹象表明,这个古老的高跷秧歌世家也确实到了新旧交替的时刻。
毕竟,这里是凤凰山风景区,一天不进取,就跟不上这个地区潮流的变化。
一转眼,我到了十九岁,在东尖山已经过了四年了。这年中秋节,谢家班去一次大连开发区,参加一家大型公司为庆祝上市而举办的庆典。
活动从早到晚,持续了整整一天。谢家班也连续表演了三场,反响非常好,有一家演艺公司负责人当场找到大师兄,要与谢家班合作,签一份长期合同。
没想到大师兄一口拒绝了,说一碗面不能入两家的锅。我有些诧异,如此重要的事情,大师兄没有征求师父的意见就擅自做了决定。看来,他是把自己当成班主了。
回来的路上,在大巴车里,大师兄与我坐最后一排。忙了一天,我有点困。把头仰在靠背上,想睡一会。还没睡着,大师兄推了推我,头向我靠过来,压低声音,一脸神秘的告诉我:“十六师弟,给你说个事。”
我说:“什么事?”
他说:“我和小师妹马上就要订亲了。”
说完,他脸上飞起一片酡红。
我愣了愣,顿时睡意全无。尽管我对于小师妹,我的心里早已经放弃了,但是回想起我初到谢家崴子那段时光,那个坐柞木树下盈盈浅笑的女孩儿,还是让我有些失落。
胸腔里就像是被谁掏了一把,空荡荡的。我眼前不断闪过谢影的面容,与几年前相比,如今的小师妹,就像是一颗到了秋天的果实,已经成熟多了,脸上少了几分羞涩,多了一份落落大方,看上去是越发票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