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又涌到了车厢门口,实际上,现在是黑夜,往外面看,除了遍地铺设的铁轨,铁路线上的灯光,什么也看不见。火车拐弯没有?谁知道?
“张连长,从本溪到沈阳,还有几个小时?”有人以为沈阳市就是目的地,天真的问道。
“还有好几个小时呢!”张连长含糊地回答了一句,接着又说:“沈阳军区的兵,不一定就是驻扎沈阳!”
“哦!”人们听到张连长这么说,有点儿失望了,原来沈阳市不是他们想像中的军营。
过了本溪,车速似乎是加快了,车轮撞击铁轨的声音节奏好像是间歇敲打的架子鼓,让我沉沉的再次睡下去,这一觉,我觉得时间很长,路途也十分的遥远。
当身边的永远发捅醒我时,我看到周围的新兵战友全都起来穿衣服了。
“这是怎么回事?到了么?”我问。
永远发没有回答,而是往车厢门口努了努嘴。一看,跳跃的烛光下的张连长穿衣了,看来,好象是离目的地不远了。
透过一点儿门缝,看到外面不再那么漆黑一团,似乎是出现了灰朦朦的天光。
我不由地精神一振,立刻穿上了衣服。
果然不出所料,一会儿,火车减速,随后显得有气无力的缓缓的停下了。
就见张连长哗啦啦将车厢门打开,外面一声哨子响,又有人大声地说了什么。
“大家注意!”张连长立刻宣布事项:“这儿停车20分钟,大家抓紧时间下车方便一下。”
我这才感觉到憋了一夜,尿意早就等待我的释放了。
跳下火车,这才看到天上的亮色只是一种错觉,那些亮光都是车站灯光发出来的。
朦胧的光亮里,显出了城市高楼大厦的轮廓,这是什么地方?沈阳么?又觉得不是。火车跑了大半夜,不会只到沈阳吧?随后问了下旁边的永远发:“发哥,几点了?”
永远发戴了一块发光的电子表,他捋下袖子一看:“五点!”
“五点还这么黑?”我脑袋瓜子里立刻计算起来,从本溪到现在,起码有两个小时了,应该是到了沈阳以外的地方了。
“张连长,这是什么地方啊?”早有人大声地问了。
但是,张连长没有回答。
还保密么?我心里觉得好笑。
“叮当当,叮当当……”一声声悦耳的铁锤敲击声音传来,我看到一铁路职工正挨个检查火车,灵机一动,跑过去问:“请问老师傅,这儿是什么地方?”
“小溪!”师傅毫无保留的告诉了我。
小溪!我轻轻的重复了一下这个地名,马上想到了地理课本上的那个盛产煤铁的重工业城市……
小溪,似乎是本溪下属的一个地区,记得有煤矿、有大山,对了,还有一个新近冒出的旅游景点,千年水洞。
继而就想,营房能在辽宁境内,还算是不错,总算是避开了黑龙江那么遥远的冰天雪地的环境,不用去领略寒冬腊月大烟泡的无穷威力了。
我立刻把自己听到的信息和自己的想法说给了身旁的永远发。永远发听了,点点头,又嘀咕了一声:“也不知道咱们的营房在哪儿?是市区?还是郊区?”
“咱们是野战军,营房……很可能是在哪个山沟里。”我听他嘀咕,眼前就浮现了一幅版画的画面:
东北的边陲,大雪纷飞,屋檐下长长的冰溜子的营房附近,一队戴了棉衣,戴了棉帽的军人正在操练。我觉得那就是东北兵营的真实写照。
“山沟里也行啊。别他妈的打仗就行。”永远发说了一句肺腑之言,“最好是保个囫囵身子平安回家。”
“打仗?不会的。上级领导都说,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嘛!”我随声附和了一句,实际上能不能打仗我也不知道。这种事儿,只要发生,就是当兵的去冲锋陷阵。
兵嘛,就是与战事有关。尽管人们都不想这事儿摊到自己的身上。特别是永远发这种结了婚的人,恋家心切,当然更害怕打仗。
“嘟嘟……”我们正闲聊着,哨子声传来,永远发一看表:“时间到了。回去。”
一上车,就见张连长拿出来自己的面巾纸一一递给大家,让大家净手,看来,好象是要吃早饭了。尽管面巾纸冻了,蹭在手上冰凉冰凉的,但是这儿没办法洗手,只能这么对付一下。
接着,就有两个老兵将一面袋子抬来扔到车厢里,张连长与两个班长打开,里面装了烙好的面饼,张连长和班长挨个分发,一人两张,还有一小袋榨菜。
喝的么,只能是火炉上烧开的水了。好在每个人的挎包里都有一个搪瓷茶缸,平时当牙缸,水缸,外出就是饭缸。谁渴,自己去倒水就可以了。军旅生活,大概在这吃饭上就能体现出来。
吃了两张饼,喝了开水,我觉得身上暖和了不少。火车开动后,张连长不再关车厢门,而是大大的开着,一面向外边看,似乎是在欣赏沿途的景色,
好像是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似的。新兵们又涌到门口,观看外面的景色。这时候的二墩子子,分外老实,再也不来关心张连长的冷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