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乘风回应了一番之后,也转身离开了执武堂的书房之中。
而萧晨则开始翻阅当年,关于萧怀宇王府的卷宗,这件事情萧晨还是有些在意,因为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的道理,萧永安不可能不明白。
那么萧怀宇为什么会活下来呢?
这中间,是不是有什么误会。
随后萧晨翻阅了整个执武堂的卷宗,最后找到了一枚红色的卷轴,跟之前龙蛇老人的卷轴差不多。
这东西,算得上是执武堂最高层次的机密了。
而就在萧晨准备打开的时候,门外却传来了一声怒喝。
“殿下且慢!”
一声怒喝打断了萧晨的动作,萧晨也疑惑的转过身去,看到了李顷的身影。
询问了一声:“这是何意?”
李顷看了看萧晨,又看了看萧晨手中的卷轴。
随后无奈的叹息一声:“殿下啊,这东西你最好还是别看了,里面涉及了一些,皇室的秘闻。”
“是不能随意翻阅的。”
听到这话,萧晨更是一愣,看起来跟自己猜测的差不多,这件事情果然没有那么简单,涉及了皇室的某种秘闻。
但是如今的萧晨,也必须要了解这一切,不然很难真正的抓到,萧怀宇到底在哪里。
随后萧晨坚定的摇了摇头,看向了身旁的李顷。
“够了,你出去吧,有什么后果我自己承担。”
说着萧晨坚定的打开了手中的卷轴,看到这一幕的李顷,也只能发出了一声无奈的叹息。
最后默默的离开了这大殿之内。
等到李顷离开之后,萧晨才开始着手观看手中的卷轴。
映入眼帘的字眼,让萧晨倒吸了一口凉气。
“平昌王,先帝第三子,是萧永安的三弟。”
“先帝在世之时,平昌王跟萧永安的关系十分要好,两人也长长出入对方的府邸,在外人看来,就是一对亲密无间的兄弟。”
这上面的第一句话,倒是十分正常,也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事情,可是不知为何,在萧永安即为之后,会直接杀死平昌王。
下面的才是真正的秘闻。
“一次宴会之后,萧永安兽性大发,在平昌王府凌辱了一位女子,起初萧永安并未在意这件事情,因为醉酒并不知道,那晚的女子究竟是谁。”
“而事后萧永安才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那一晚他酒后乱性,凌辱了平昌王妃。”
“因为此事事关重大,先帝力排众议,压下了此事,并且将平昌王发放到封地,不准在提及此事,当然这是为了保存皇家的颜面,也是为了保护身为太子的萧永安。”
“可是这件事情终究还是发生了,不过知晓这件事情的人,倒是极为稀少。”
“最严重的事情,还在后面不日之后,平昌王妃就发现自己已经怀有身孕。”
“平昌王对此雷霆震怒,想要打掉这个孩子,毕竟没有人知道,这个孩子究竟是谁的。”
看到这里的萧晨,已经明白了许多,发出了一声沉重的叹息,原来是因为自己父皇的荒唐事,而造成的结果。
接下来的事情,大家都能猜到了,没错平昌王妃最后还是选择了留下这个孩子,也就是如今的萧怀宇。
在萧怀宇出生之前,先帝就已经暴毙,萧永安登基称帝。
知晓了这个孩子之后的萧永安,也深感自己的罪责,但是没有办法这个孩子无论是谁的,他都没有办法承认。
事情来到了一年之后,也就是武安君暴乱的日子,平昌王府对于这件事情当然是耿耿于怀,奈何自己没有叛乱的力量。
所以开始怂恿武安君叛乱,也参与了当初那一场的惨案,最后的结局也显而易见。
武安君被萧永安秘密诛杀,而昌平王府也全部被满门抄斩,只留下了一个遗孤,之所以会留下萧怀宇,也是因为萧永安心软动了旧情,在王妃的苦苦哀求之下,留下了这个孩子。
当然这个孩子名义上,还是平昌王府的世子,当初的萧永安皇位坐的并不稳,自然不能冒天下之大不为,只能将这个孩子,放进牢狱之中。
等到萧永安稳固了自己的朝政之后,曾经想要释放这个孩子,毕竟当初之所以关押他,也是害怕平昌王府的造反。
而如今皇位已经稳定,但是这个想法,最终还是在满朝文武的反对之下,不了了之,至于这个孩子的名字,萧怀宇这三个字,都是萧永安亲自命名的。
所以到底是儿子还是侄子,真的犹未可知。
萧晨看完了面前的卷轴,觉得自己的脑子天旋地转,完全不敢相信自己看到的一切,皇室竟然还有这样的秘闻,怪不得李顷不想让自己看到。
随后萧晨放下了手中的书卷,也深深的皱了皱眉头,这萧怀宇可能是自己的哥哥。
也就是萧晨的皇兄,这样算起来的话,事情似乎更加麻烦了几分。
随后萧晨长叹一声,抬头看了看远处皇宫的方向,萧怀宇离开的事情,萧永安一定知道。
那么会不会萧永安从心里也想趁着这一次的机会释放萧怀宇呢?
毕竟萧永安早就想这么做了,想到这里的萧晨似乎明白了许多。
那么百里乘风刚刚所说的神秘势力,也就有了眉目,这很可能就是自己父皇的手笔。
看起来萧永安根本不想让自己抓到萧怀宇。
萧晨无奈的闭上了双眼,也深深的感觉到了一阵的头疼,如果真的是自己猜想的这样的话,自己要是在追查下去,很可能会跟自己的父皇走上对立面。
到时候自己能不能抓到萧怀宇先不说,就算抓到了也讨不到什么好处。
但是自己的军令状还历历在目,如果抓不到的话,自己可就麻烦了。
此刻的萧晨感觉头痛欲裂,一时之间都不知道如何是好,抓也不是,不抓也不是,那到底要怎么办呢?
萧晨想了许久,也没有什么眉目,明天就是最后一天的时间了。
无论如何,也要完成自己当初在萧永安面前立下的军令状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