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阅读网 > 唯识三十颂最新章节 > 正文 第14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好,请大家打开补充讲表第三十五面,附表第十七、分段生死之缘由。

    佛陀在经论上对于我们有情众生的生命的解释,用十二个因缘来解释。十二因缘在小乘、大乘的说法有所不同:

    小乘的《阿含经》跟《阿毗达磨论》,解释十二因缘是从业感缘起,就是从业力的造作,业感缘起它所带动的十二因缘法叫做三世两重因果法,就是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过去的业招感今生的果,今生的业又招感来生的果,它有两重的因果,叫三世两重因果。

    大乘的唯识学者他在解释十二因缘是用赖耶缘起,就是由第八识的储存业力,所谓的种子,有种子的内涵,所以大乘十二因缘是两世一重因果,就是说它也可以用过去跟现在这一重因果,或者是今生跟来生解释,两世一重因果。我们以下的解释是根据今生跟来生的因缘来解释,今生造作来生得果报,来解释生命的相续。

    我们就会问?为什么我来生会有生命?我来生可能会到极乐世界,也可能会做天人,也可能做人,也可能做三恶道,这个都不是上帝决定的。这当中:

    第一个、对世俗谛的愚痴(异熟果愚):从一个有漏的生命来说,我们今生一定有一个愚痴,生命的第一个缘起就是愚痴,那么愚痴有两个,一个粗的叫做业果,我们不知道善业招感安乐的果报,罪业招感痛苦的果报,这叫做愚痴,这个是对世俗谛的愚痴。

    第二个、对胜义谛的愚痴(真实义愚):对于我空、法空平等真理的愚痴,你跟众生接触的时候,你认为我跟你不同,我相、人相的对立,这个就是愚痴。这个比较微细。

    有我相、人相的对立当然就容易造业,这产生所谓的无明缘行,那么造业也可能造善业,也可能造罪业,也可能造不动业。就在造业的过程当中,刹那刹那就形成一种种子、一种功能,这种种子就会成就一种所谓的名言种子,就是会有一个第八识。当然如果我们今天造的是善业,可能是一个人天第八识的种子就存在了,或者是三恶道的第八识,有三恶道的名色,六根、触、感受,这个都是在八识当中能够生起当来三界异熟果的种子,这叫名言种子,这都是今生。

    也就是说假设我们今天造杀盗淫妄的罪业,当然这个罪业是可能会变成一个饿鬼道,这个饿鬼道还没有出现,但是饿鬼道的整个六根的雏形——这个种子就在你造业的时候已经保存下来了。

    所以说,你今天念阿弥陀佛,当然你真实的果报是你命终的时候莲花出现,虽然你那个莲花出现是在命终,其实你在念每一句佛号的时候,莲花的种子就在累积当中,这叫做所谓的:八识中能够生起当来异熟果的种子,这个种子就是由前面的业力而成就的,这个都是今生。

    我们再看,第八、第九这个重要,这个地方特别是临命终的时候,临命终的时候,我们第六意识相应的贪心所,就是爱取。爱、取、有。这个“有”我们解释一下:

    第十个是有,谓行等六支受过爱取烦恼的滋润,有力量决定招感当来异熟位。

    谓行等六支受过爱取烦恼的滋润,有强大的力量能够决定招感当来果报的,叫做有。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在十二因缘里这个“有”支,跟前面的识、名色、六入、触的种子有什么差别?我们解释一下:

    就是说我们的生命不是今生才有生命,我们有很多很多的前生,当然每一个生命都会造业,可能造了善业、也可能遭了罪业,有的业力得果报了,那么这个业力就消失掉。但是有的业力还没有释放,还没有得果报。我们现在还有很多很多三恶道的种子,没有得果报,还有很多人天的种子没有得果报,当然也有一些阿弥陀佛净土的莲花的种子都没有得果报。这个时候我们就问了,说这么多种子,

    临命终的时候到底哪一个种子会成熟?

    转成这个“有”,这个“有”就是说它已经是有得果报的力量,这个种子已经是发芽了,要得果报了,这叫“有”。这个地方的关键就是:

    临命终的爱取,你临命终对什么东西产生爱取!

    在《净土圣贤录》里面讲到,唐朝有一个叫僧藏大师,僧宝的僧,这个藏是法藏大师的藏。僧藏大师他出家以后,我看《净土圣贤录》说他做两件事——白天为大众师工作,任劳任怨,什么事都做,别人不想做的事,扫厕所拖地板,他什么都做,没有怨言;晚上他就是坐禅念佛,累了就睡觉,他出家好像也不是很久,差不多十年左右而已。

    有一次在晚上打坐的时候,这个时候他知道他快临终。他在《净土圣贤录》上说六欲天次第来迎,刚开始的时候,不是净土现前,阿弥陀佛不是先现前,它是四天王天的果报现前,四天王天宫殿现前,他这个时候不动,四天王天就消失掉了。然后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六欲天的宫殿,一个比一个殊胜都现前,他内心当中不动,当然他一动念他就得果报了。后来六欲天消失以后,这个时候阿弥陀佛的莲花才正式出现,他动了发愿的心,自己发现自己坐在莲花上就往生了。当然《净土圣贤录》讲完这段公案以后,古德在这个地方做一个小眉批说,六欲天是何等境界,临终的时候能够不动心,这个不容易!

    也就是说我们虽然有很多的善业,但是你临终的正念也是非常重要。如果你临终起恶念了,那你今生所做的业也没白费,但是不能马上得果报,等以后再说了。所以我们在助念的时候,助念不是说你一去就念佛,不是这个意思。印光大师讲善巧开导安慰,你要开导,在家人一百个有九十九个临命终的时候,是“心有千千结”,很多事没有交代,他心中这个地方有障碍,你念佛,根本跟他不相应。所以第一先开导,把他心中的结破开,然后念佛,他这个时候心才跟佛相应。

    我们在三界的轮回当中,除了你的业力以外,还有你心中的愿望——爱取(你的希望)。所以佛法是认为说善业是招感安乐的果报,罪业招感痛苦的果报,那是亲因缘。但是果报要成熟,还必须要你心中的希望,你发的愿力的引导,业力才能够转成“有”支,就是有力量决定招感当来异熟之位,否则你那个种子只是前面的,识、名色、六入、触、受先保存起来。

    有这个“有”以后当然就会招感“生”,从母胎脱生的刹那叫做“生”,由这个生乃至未老死之果法,然后就会有死亡,由苦果的衰变乃至死灭位为止,就有当来的生跟死。从唯识学是这样的看法。

    好,我们回到讲义来。这段是外道或二乘学者问难说,如果只有心识,那怎么会有生命的相续呢?那么唯识论师解释有两个因缘:

    第一个、由诸业习气:生命的相续是由于我们内心的业种子,这是第一个,当然这个地方是指第八识的种子。

    第二个、我们临命终的时候,第六意识所生起的爱取烦恼的滋润,滋润这些种子,从一个种子位而变成“有”支,一个有招感果报的强大有力的种子,由爱取的滋润,业种子就使令我们前面的异熟结束了以后,又招感来生的异熟,这都没有离开心识。

    这地方是说因缘所生法,应该有两个因缘,第一个是业力,第二个是我们心中的愿力。愿就是发愿的愿,一个是业力,一个是愿力,这两个缺一不可。

    在净土中有一部经叫《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可能大家也读过,《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当中强调一个观念说,有些人他就很容易生长在有佛的时代,就是他出生的时候,释迦摩尼佛也刚好出生,他拜释迦摩尼佛做弟子;有些人就是生生世世不能跟佛同一期出生,可能佛前佛后,他出生的时候佛陀刚好灭度、或者他出生的时候佛陀还没有出世,总是生长在佛前佛后,这个是怎么回事?是什么因缘?是不是佛陀他对谁有偏爱呢?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当中说不是这样子,说你不想生长在佛前佛后,很想生长在有佛陀的地方,生长在佛前佛后,大家知见乱七八糟,也不知道谁讲的是对。你要做两件事情:当然是你要忆佛跟念佛。就是说念佛(你要不断地忆念佛陀),更重要的是——你要发愿遇佛!你要希望跟佛陀相遇。在经典上说,十方诸佛愍念众生如母忆子,佛陀是不断地忆念,佛陀不断对我们释放善意。我想要见你,我想要见你,我想要见你。但是可惜的是,众生忆念佛陀他就不当一回事,我们不把佛陀当一回事,我们都是打一些乱七八糟的妄想,所以迟迟没办法感应道交。 所以你要跟佛陀相见。

    第一个你要造见佛的业,就是念佛!

    更重要你要忆佛——你要发愿!

    有要去生长在佛国的愿力,强大的愿力。就是我今生也布施也持戒了,每天也拜佛念佛了,在三宝当中多少积功累德,这些善业我不想再在人天里面耗下去了,我不想去做大国王享受这些荣华富贵,这个杂乱的果报我都没有兴趣了,我希望把这些善业一心一意的求生净土——见到佛陀。你要有一种强大的愿力,你就有希望。

    在《大智度论》讲一个故事,龙树菩萨说有一个车夫,这个车夫他就是为大富长者驾车,大富长者要出去,他就帮大富长者驾车带他去办事情,然后再把他带回来。这个车夫他也是皈依三宝,平常也念佛,念佛的时候,有一天他遇到释迦牟尼佛,他就问佛陀说,“佛陀,我来生希望生长在有佛的世界——佛国土去,我不想再生长在秽土,但是我的工作是一个车夫,我每天要为主人驾车,万一我死的时候…就是驾车发生车祸死掉了,我不是在佛堂死掉了,怎么办?我到哪里去?我死的时候突然就死掉了,我就不能往生到佛国去了。”

    佛陀说,说你这个车夫,你看到前面有一棵大树没有?看到了,这棵大树它是往哪边倒,他说这棵树是往西方倾倒的,不是很正是往西方向。佛陀说如果你现在把它砍掉的时候,突然间把它砍掉,没有预警把它砍掉,你认为这个树是往西边倒往东边倒?这车夫说佛陀啊,这个树平常往西边倾倒,如果我现在把它砍掉,它一定是往西边倒。

    佛陀说如果你的心愿是决定的,你内心当中不夹带任何的杂质,真实的生起决定的心愿求生净土,即使你发生了车祸死掉,你还是到净土去。“由诸业习气、二取习气俱、前异熟既尽、復生馀异熟”。就是说第一个你在你的业力当中有念佛的业种子,当然你也有一些罪业的种子,但重点就是说:因为你心中一心一意要求生净土的业很强,所以滋润净土的业先得果报。“二取习气俱”是非常重要,它有滋润业力的功能。说我现在有个田地,什么种子都有,有杂草的种子,有苹果的种子,葡萄的种子,那么到底是什么种子要生起来,看你对哪一个种子去灌溉浇水,要去滋润这个种子,这个种子才得果报。所以这个地方是说:

    生死的果报,是由过去的业力跟你临终的爱取所决定的,当然临终的爱取是由平常爱取的累积!

    这两个,不管种子也好、不管你心中的愿力也好,都没有离开心识。所以生死也是由心所变现,这句话是没有错。

    己三、释违经三性难(分二:庚一、正释三性不离难。庚二、转释依三性立三无性 今初。)

    这个地方讲到第三个问难“三性不离难”,看论文:

    庚一、正释三性不离难

    若唯有识,何故世尊,处处经中说有三性?

    这个地方应该是中观的学者来问难,说唯识学安立的万法唯识的道理,但是世尊在经中(这个地方不是中观的学者,是下一段,对不起)。这个地方是说既然万法唯识,但是世尊在大乘的经典当中,明显的说出诸法有三种体性——依他起性、徧计所执性,圆成实性。这个地方意思就是说,如果一切法是由心所变现,那么一切法应该只有一个体性,因为他只有一个心。

    这个地方就是说佛陀说有三性,应该有三种体性,你说是由心所变现,那么一切法应该只有一个体性,就用三性的道理来问难,万法唯识的真理。看天亲菩萨怎么回答这个问题:

    应知三性亦不离识,所以者何?

    其实三性也是依止内心的差别相貌而安立的,它就是在讲心的相貌,也没有离开心识。看论文:

    由彼彼徧计,徧计种种物,

    此徧计所执,自性无所有。

    这个地方讲徧计所执性。再看第二段,“依他起自性”,半个偈颂:

    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

    这个是依他起性,这是第二段。第三段讲圆成实性:

    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

    故此与依他,非异非不异,

    如无常等性,非不见此彼。

    唯识学的理论,我们快讲完了,应该下一次会把它讲完。那么唯识观,唯识的行,它的安立就是依止三性安立的,所以三性的道理你一定要了解,否则你不知道在修空观的时候你要破什么?要保存什么?要破错了,就生断灭见。所以三性的道理不了解,你根本没办法修行,你不知道你的障碍点是什么,什么该破,什么应该要保留。所以这个地方是重点,大家要注意听:

    一、依他起性

    此正释三性不离识也。次云“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者——谓此心心所体及见相分,皆由分别缘之所生,故名依他起自性也。

    在三性当中我们先解释依他起性,照正常次第都是先解释依他起。我们看第二十七面,“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这个地方只有半个偈颂,解释依他起性,第二十七面,依他起,“依”就是依托,“他”指的是众多的因缘,当然这个因缘主要是由心所创造的业力,这是业力的因缘。那么依他起的体性是由分别心的造作所引生的,当然业力是由心造作的,你没有心怎么造业,所以“分别缘所生”,就是分别心的造作,有众多的分别心,当然包括了异熟、思量、了境,八个分别心的造作所引生的。所以简单的说,什么叫依他起性?就是由业力所变现的,这叫依他起性。看蕅益大师注解,就是说:

    心心所法,皆有缘虑,故若染若净,皆名分别。即以此分别为缘,展转復生染净心心所体及见相分。此明依他性不离识竟。

    心心所还有它的相分,是由分别缘所生,所以叫依他起性。心心所都有缘虑的功能,有染净的功能才叫分别,它能够做各式各样的分别,那么这种分别缘又创造了另外一个色心诸法的见相二分。就是说,我们前生由于五戒的善业,还有临终对三界果报的爱取,今生作为一个人,你有人的外表的色身,有人的内在的思想,这个叫做依他起性。因缘果报就是依他起性,由业力转成果报,这个时候还没有加上你个人的妄想,就是如实的把果报现出来,这个是色心诸法,都叫做依他起性,这个应该容易了解。

    二、徧计所执性

    初云“由彼彼徧计”者——谓能周徧计度,妄执我法。然第八识及前五识,非能徧计;第七末那,但计不徧;惟第六识,为能徧计也。

    我们看徧计执,由彼彼徧计,这个地方是讲能徧计的,这个徧就是普遍、它能够普遍在色心诸法,这个“计”就是计度,就是执着。当然每一个人执着各式各样,所以它种类繁多,叫彼彼。我们众生面对果报的时候,产生各式各样的周徧计度,这个叫做徧计所执性。

    能周徧计度,妄执我法,第八识跟前五识非能徧计,第八识跟前五识都是自性分别,不能带名言。第七识是计度,但是它不普徧,因为它只有在第八识的境界计度,不能普徧在一切色心诸法。所以这个地方的徧计执是指第六意识,因为它能够计度,又能够普徧,那么它徧计什么呢?

    次云“徧计种种物者”——即是依他所起色心诸法也。

    徧计种种物,这个地方讲所徧计,它就是在因缘所生的这些色心诸法产生徧计。就是说你今生是一个人,你就依止这个人的五蕴来徧计,你不可能去徧计饿鬼道,因为你根本就不是饿鬼道的色心诸法。你就是根据你现前的依他起性来徧计,所以此徧计所执,自性无所有,这个是我们所要破的。心中的名言所安立的我相、法相,这个体性是没有的。看蕅益大师注解:

    次云“此徧计所执,自性无所有”——谓彼不过即于依他所起心心所,体见相分等,虚妄执为实我实法,如于绳上妄执为蛇。而实我法,离于心心所体见相分等,皆无自性,如绳外别无实蛇也。此四句,明徧计性不离识竟。

    我们解释一下,这个地方是唯识学经常用的譬喻,我们现在有一个绳子,这个绳子假设是依他起性,由因缘的业力,变现一条草绳在地上。因为光线不足,我们看到绳子产生徧计执,我们心中出现了蛇的影像。这个蛇呢就是徧计执,就是我们的妄想捏造出来的,这个是我们修习唯识观所破除的。就是说这个绳子没有错,我今生不管是丑陋也好,庄严也好,不能改变的,这个是过去的业力所变现。我根据果报产生执着,这个就是要破的,这叫徧计所执性,就是心中的妄想捏造出来的叫做徧计所执性。好,这个观点有了,我们再看圆成实性:

    三、圆成实性

    次云“圆成实于彼”等者——谓圆满成就诸法实性。即于彼依他起性之上,常远离前徧计所执。

    圆成实性就是我空、法空的真理,前面的依他起是一个外在的作用,这个地方是依他起性所依止的我空、法空的体性。“圆成实于彼”,什么叫圆成实?圆满成就诸法的实性,就是在依他起上远离徧计执。就是说我们面对的一切的因缘所生法,修我空观、法空观的无分别智,来破除我法二执所显现的真理,叫做圆成实性,其实就是我空、法空的真理。所以它跟依他起性是非一非不异,就像麻跟绳一样。你说这个麻,当然是体性,所有的绳是由麻而编织成绳子;水跟波这个道理也是一样(所有的波都是由水而成)。后面的论文你看就清楚,我们现在看:

    附表十八——三性观法

    三性观法你要懂了,你三性就了解了。我们做一个说明,这当中有三段,第一段:

    总标三性差别

    谓以“闻”“思”“修”,所成“妙慧”为体。

    修大乘唯识的止观,所依止的是闻、思、修三种智慧,

    一、闻:就是我们刚开始依止闻慧——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生起正见。

    二、思:有了正见以后,我们应该在寂静处把所学习的佛法数数的思惟,文字的佛法经过我们的思惟消化,就产生内心的观照力,这个内心的观照力就叫思慧,它有调伏烦恼的力量,前面的闻慧是明白道理,但是没办法调伏,思慧更进一步。

    三、修:修慧就是说当我们不断的进步,慢慢有禅定以后,在禅定的心里面去修智慧,叫修慧。前面的闻思都还是散乱心,所以修慧有断惑证真、转凡成圣的功能,但是这三个都是属于智慧,闻思修为自体。在一切的因缘法当中,我们去观察:

    似空华相,诳惑愚夫,名“依他起性”。

    我们观察我们今生的色心诸法都是生灭无常的,这个就是如幻如化,叫做依他起性。我们在依他起性当中,执着有真实的自我跟真实的法相,这个就是我们心中的妄想捏造了一个真实的东西,叫做徧计所执性,这是我们所要破的。

    依他起上,我法本空,由观二空所显真理,譬若虚空,名“圆成实”。

    ——《般若心经幽贊》——

    第三个依他起性当中我们观察我法本空,显现的二空真如理,叫做圆成实性,这个是简单的说法。我们看详细的说明,在唯识观法当中有三段,唯识的观法,简单的说它的重点在破徧计执。

    (二)正明“唯心识观”

    一、总说

    学“唯心识观”者:所谓于一切时,一切处,随身口意有所作业。悉当观察:“知唯是心”。乃至一切境界,若心住念,皆当察知,勿令使心无记攀缘,不自觉知。于念念间,悉应观察,随心所有缘念,还当使心随逐彼念,令心自知;“知己内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别也。”

    学唯心识观者,这个地方说明,观的名称叫唯心识观,那么应该怎么修,所谓在一切时一切处,这个地方不拣别时间、处所,我们对身口意的造作,都应该观察“知唯是心”。我们的心跟境界接触的时候都要知道,这都是心中的影像,乃至于一切境界。这些亲属的境界,冤家的境界,我们内心当中假设跟境界接触的时候,若心住念,皆当察知,这些境界都是我们心中的影像而已;离开了心这个法就不存在,所以不要落入无记或者向外攀缘的情况。简单的说修唯心识观就是知唯是心。这个地方什么叫知唯是心?看第二段说明:

    于念念间,悉应观察,随心所有缘念,还当使心随逐彼念,令心自知;知己内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别也。

    就是说我们的内心跟冤家接触,跟我们不喜欢的接触,我们产生一种压迫的感觉。跟我们欢喜的亲属接触,内心当中有一种非常温暖的感觉。但事实上从唯识的角度,这个压迫的感觉是自己的内心想出来的,其实它只是一个影像,业力把这个果报现出来。我们把它安立做:你是我的冤家。你安立这个名言以后,它从今以后扮演的是你压迫的感觉,我们对某一个人安立好的名言:你是我的亲属、你对我是帮助的。那么它从今以后就扮演你亲属的感觉,它就不断的对你释放温暖。所以所谓的压迫、温暖都是我们自己的名言安立了以后,对我们自己产生的效果,不是外境本身有念有分别,不是这个意思。因为外境它只是 “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是这个意思。看第二别明。

    二、别明

    所谓内心自生长、短、好、恶、是非、得失、衰、利、有、无等见,无量诸想,而一切境界,未曾有想,起于分别。

    我刚出家的时候,我的心情欢喜吃牛奶,还有所有牛奶的制品,那个时候我心中对牛奶安立非常好的名言,我总是觉得牛奶的东西对我非常的滋养,哎,果然是如此,我一喝牛奶内心就感到快乐,心情也特别快乐,身体也特别的健康。后来我读《楞严经》,佛陀在《楞严经》建议我们出家众,所有的佛弟子,尽量不要吃动物的东西,它的皮、肉、毛,牛奶都不要吃,不要跟众生结恶缘。

    我那个时候为了对治,就开始诃责牛奶,安立牛奶不好的名言,这个东西是杂染相、不清净相。那个时候以后我一喝牛奶就拉肚子,就是说它对我已经不是滋养了。牛奶本身它没有长短好恶,是非得失,牛奶本身就是…它那样就是那样,它是一个因缘所生法现出来,它对每一个人产生不同的功能,是:知己内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别。

    你在佛学院遇到三十个人,这三十个人对你是一个伤害,或者增上,是你自己想出来的,每一个人只是在酬偿过去的业力,如此而已。但问题是我们心中的徧计执就让生命变得很复杂了,这个徧计执就是我们心中要破的。好,我们再看:

    当知一切境界,自无分别想故,即自非长、非短、非好、非恶乃至非有、非无,“离一切相”。

    一切的境界本身是离相的,它只是一个业力所变现的一个相貌。那么这个相貌为什么会有差别相呢?

    如是观察:“一切法唯心想生”。若使离心,则无一法一相而能自见有差别也。

    一切法是我们心中的名言安立出来的。

    过去有一对夫妇,这对夫妇生了两个儿子,这个母亲她的徧计执…当然人都是有感情的,她对大儿子特别讨厌,对小儿子特别喜爱。这一天白天她就到寮房去看两个儿子用功的情况,母亲到大儿子寮房一看,这个大儿子是打瞌睡,手上拿一本书,这个母亲看了非常生气,摇摇头,叹口气就走了。那么这个母亲就接着到小儿子寮房一看,小儿子也打瞌睡了,手上也拿本书,但这个母亲就非常欢喜,点点头走了。

    晚上父亲回来问,两个儿子今天的用功情况怎么样,母亲就报告她的心得,她说大儿子非常懈怠,怎么说呢?他一拿到书本就打瞌睡,平常不拿书本还不见得会打瞌睡,一拿书本就打瞌睡,没有善根、懈怠。小儿子怎么样?小儿子非常了不起,打瞌睡的时候还拿着书本。说他即使打瞌睡了,还不忍心把书本放下来,你说这个人多精进。

    以上我们就知道,每一个人都活在心中的妄想,就是说她的心中这两个儿子,“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她就是现出一个影像。但母亲有两种不同的解读,从因缘所生法说万法唯识,我们可以判定如果母亲不修止观对治,她跟大儿子生生世世结恶缘,这个结解不开,佛也没办法,她跟小儿子结善缘。说是:知己内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本身有念有分别;境界本身没有什么分别不分别,这个境界就是——那样就是那样,它就是业力所显现出来,你造了什么业,它就很如实的变现果报,问题是我们的心跟果报一接触的时候,我们产生很多的想念,这个就是要破的,这叫徧计执。

    三、结劝

    常应如是,守记在心:“知唯妄念,无实境界。”勿令休废,是名修习“唯心识观”。

    ——《占察业报经》——

    在唯识学的观念里面,我们刚开始先破妄——破执。它的意思就是说,你一开始先不要相信你自己,修行人先大死一番再大活,是这个意思,先修无分别智。好,看第三段问答事宜:

    (三)问答释疑

    问曰:若必证见真如,方了依他起性,则初心修观,即应便观真如,何故《大乘止观》乃令先观徧计,次观依他,后观圆成耶?

    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一下,在唯识的观法跟天台宗有所不同:天台宗的观法是一心三观,这一念心跟境界接触,即空即假即中,这个是利根人。我们不要说我们是利根人,我们说我们是钝根人;唯识学是认为刚开始是先从假入空,然后再从空出假,它是两个次第。所以唯识学是认为先破徧计执,证得圆成的空性以后,这个时候才观依他起,才从空出假观缘起法。为什么要这样子?蕅益大师回答说:

    答曰:真如不在依他性外,初心若观真如,必将妄计一个无名无相,旷若虚空者,以为真如,便成徧计执。此情最不可救,以不达诸法当体无性,堕恶取空,不知所观空理,正是第六识之相分。

    我们刚开始不破徧计执,直接用妄想修空观,我们就捏造一个空的影像出来,然后就住在空里面不动,这个地方叫二取空,就是你不破执直接就入空。

    有一个禅师他去参访一个善知识,禅师就问善知识说,坏劫到的时候,大火把这个世界都烧掉了,佛陀在《楞严经》上说常住真心是不生不灭,常住真心坏不坏呢?这个时候善知识说“坏”,禅师就不服气了,《楞严经》说常住真心不生不灭,你怎么说大火会把常住真心烧坏?善知识说,我说的坏,是你心中的常住真心,不是佛陀说的常住真心。

    就是你读经典以后,你自己捏造一个影像,这叫常住真心,这个刚好是生灭法,是心中的影像。所以佛法的真理一定要先断惑才证真。你一定是先破执才立,你不能马上建立一个法,不可以,要先破才立。

    你看我们经典上对心识的修行,我们把大小乘的经典都汇归起来,对心识的态度只有两个态度:

    第一个、否定法门:就是告诉你,心是罪源,是罪业的根源,“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 刚开始我们对心是诃责的,是否定的法门。

    第二个、肯定法门:有些经典里面,佛陀处处赞叹心识,说“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你这念心跟诸佛具足无量的功德,这个是没有差别。

    这样初学者就矛盾了,我对心到底是应该诃责它、还是肯定它?这是一个次第的问题。你刚开始先破——彻底的否定,等到这个妄想被你破坏以后,你才能够直下承当,再重新肯定。所以刚开始从假入空破执,然后再从空出假,再肯定你这念心有无量的妙用,依体启用,修六度万行,这个地方是说这个意思。假设你不照这个次第,你一切时就是观一个空现前,那么你有两种情况:

    假使一切时中,空境现前,而又不破戒律,不拨万行,一祇可生无色天中。若因见此空故,破戒破见,直堕阿鼻大地狱矣!

    第一个,你不破戒律也不诽谤善法,那么你就是有福报力了,生到无色界天去了。因为你一定要观空的嘛,这个空是你心中的空,不是佛法的真理的空,这就是到无色界天去了。

    第二个你因为空相破戒、破见、诽谤善法、诽谤戒律,就直堕阿鼻地狱,因为你错认消息,所以佛陀说空要先破执。

    所以一切大乘法门,皆令众生,即于现前诸法,强观无实;既知无实,便解如幻;既解如幻,便悟实性;既悟实性,方能从体起用。

    ——《观心法要》——

    所以一切大乘法门都要使令众生,刚开始强观无性,知道无性,知道如梦如幻,悟入二空的真理才能够依体起用。

    所以整个修行的次第都是先从假入空、再从空出假!

    好,我们回到讲义来,现在把这个偈颂消释一下。三性的安立,我们先看第二段,

    “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我们在生命当中第一个会面对到由业力所招感的果报,包括我们自己的果报,正报,还有外在的环境,不管好坏,我们只有认命,因为这个都是业力所变现。第二个我们所要破的:

    “由彼彼徧计,徧计种种物。此徧计所执,自性无所有”。我们跟果报接触的时候,心中捏造了很多很多的妄想名言,给我们众生产生很多的误导,这个地方正是我们所要破的。破除心中的妄想名言,破除妄想以后就证得“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所以这个地方就是成就我空、法空的真理。

    我们再看最后一段:庚二、转释依三性立三无性

    第二十八面,这个地方就比较简单,这一科简单带过就好了。

    若有三性,如何世尊说一切法皆无自性?

    这个是般若经的问难,说唯识学安立了三性,但是在般若经当中,佛陀说一切法空,怎么会有三性?以毕竟空的道理来安立三性。这个般若经就以毕竟空的安立破除三性,这个地方天亲菩萨就回答:

    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

    故佛密意说,一切法无性。

    初即相无性,次无自然性,

    后由远离前,所执我法性。

    看蕅益大师注解:

    前意者,谓即依此三种自性,立彼三无性名,乃是为遣执故,密意说为无性耳!非了义极谈也。

    这地方意思是说,当然我们今天对一切法了解,安立了三性,三性就是说有些东西是因缘所生法,这是你不能改变的,你造的这个业就有这个果报,叫依他起性。我们对依他起性产生的妄想执着,这叫徧计执应——该破,破了徧计执证得空性的道理叫圆成实。有些人会在这个上面产生执着了,所以这个地方佛陀再安立三无性,来破除我们对三性的执着。好像说我在黑板上写三个字,写这三个字的意思是要你从这个字明白道理,懂了以后再把这三个字擦掉,你不要在文字上执着,这就是为什么佛陀安立三性,又同时安立三无性?就是怕你在这三个法上又产生执着,所以我们看第一个徧计所执性

    初依“徧计所执”立“相无性”——由此体相毕竟非有,如空华故。

    破我们对这个徧计执这个法的执着。依他起性安立生无性:

    次依“依他起性”立“生无性”——此如幻事,托众缘生,无如妄执自然性故。

    后依“圆成实性”立“胜义无性”——谓此胜义,由远离前徧计所执我法性故,假名无性,非谓全无胜义性也。

    对圆成实性又安立胜义无性,就是所谓的我空、法空也是一个假名安立的,不要把空当真实用。所以:

    既三无性,但依三性假立,三性皆不离识,无性又岂离识哉?!

    这个地方我们唯识相都讲过了,唯识相当然主要就是讲一些因缘所生法。明天下一堂课,我们还有一次会把它全部讲完,唯识性就是非因缘所生法,我空、法空的真理不是因缘所生。但是我们到这个地方都是讲,你造什么业得什么果报,那么得果报的时候,起什么妄想,又起颠倒,又去造业又得果报。现在就是说我们从果报当中,我们跟果报接触,要把愚痴的等流性从这个地方把它截断,让生死不要再相续了,就是把三界的妄想,把它截断。

    当然,你说我这样子不要想了,不对,你换一个方向,想极乐世界,想佛法的妄想,这个是可以的。但这些杂染的妄想——徧计执都要去掉。就是你生命的水流要改一个方向,当然就是要靠修观。所以你也不能说,我要对治妄想,我什么都无想,什么都无想,你来生就到无想天去了。

    就是说要破的是人世间没有意义的妄想,但是你所要取代的是佛法的想。

    说“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业障是由你的妄想,不断的创造出来,谁障碍了我们?自己的妄想障碍自己!但是你说我完全都不想,但是你要注意,诸佛正徧知海,也是从心想生,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你要往生净土,你还得靠想,你要观想阿弥陀佛的依正庄严,这也是想。

    所以这个转,在唯识相里面就强调了一个转变,转变我们错误的妄想,在清净的三宝的想里面活动,不要在杂染的地方去想,就说这个道理。

    你有这个想法,你就很容易去造这个业,就很容易得这个果报,得这个果报你来生又继续想,又去造一个业得果报,就是这三界——十二因缘的力量你就没办法切断,切不断的,所以这个地方是切断你妄想的等流。佛法说你不能生断灭见,那怎么办呢?水流要疏导,再开辟另外一个妄想,在三宝的境界里面好好的想,皈依、 拜忏、修止观这都是要靠想,启动你清净的想。

    当然你要启动你清净的想,你就要学习教法,所有的想都要闻、思、修。你必须对历代的这些圣贤所留下的法语都要学习,你才知道要怎么去想。就是佛法要有传承,不是自己在那胡思乱想,是这个意思。

    这个地方我们是讲到唯识相,有没有问题?我们还有一次就把《三十颂》全部都跟大家讲完了,还有一次。下次的重点有两个:

    第一个、唯识性,讲到我空、法空的真理,这些因缘所生法,它所依的理体是什么?它的本性是什么?

    第二个、讲到修止观的次第,有五个内涵:资粮位、加行位、通达位、修习位、究竟位,整个修止观的道次第。它每一个阶位的内涵是什么?它的重点是什么?讲到修行的位次。

    唯识学,当然有些人他觉得很难,我觉得唯识学是这样,你要抓住他的观念。我以前在佛学院,七十六年读佛学院的时候,海公一再告诉我们一个观点,那时海公是我们的院长,他说:“你要用义理来引导文字,不要用文字去引导义理,你在名相上转,你跑不出来,你要抓到它的观念,你就知道这个名相在讲什么,而且你知道这个观念名相容易背起来,你用义理来摄这个文字相,你观念懂了,这个文字永远不会忘掉,你在这个文字上打转,不知道他讲什么道理,你这个名相很容易忘掉”。所以我记得那个时候读佛学院,我们第一届民国七十六年在净律佛学院的时候,海公告诉我们:

    研究教理用义理来摄持文字,不要用文字来摄义理。

    大家从这里去体会。好,我们今天讲到这里。

    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 唯识三十颂最新章节书目,按(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手机上阅读唯识三十颂:http://m.feishuwx.net/weishisanshisong/

您的支持,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小说阅读网,无弹窗小说网,小说免费阅读,TXT免费阅读,无需注册,无需积分!小说阅读网注册会员,就送书架!小说迷必备工具!
推荐阅读: 流氓老师 神话纪元,我进化成了恒星级巨兽 太荒吞天诀 大道争锋 斗破苍穹 修仙吗?炮灰黑化逆袭的那种 树妖 世界危机 校园太子爷 全球降临:杀戮战场
唯识三十颂最新章节第16集《唯识三十颂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