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快更新问鼎记最新章节!
重审付科会牵连到地方官员,崔象不想再让事情继续闹大,现今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真定急需安定。夏祥也是无奈,知府毕竟官高一级,他不能以下犯上。
当然,他也不是没有办法,已经暗中知会了郑好。郑好进来后,力陈重审付科一案的重要,甚至还和崔象争吵起来,崔象却毫不让步,盛怒之下,崔象甚至还让夏祥交出付科和卫中强,由府衙看管。
正吵得凶时,郑相安站了出来,说付科一案必须复审。崔象大怒,斥责郑相安没大没小不懂规矩,让郑相安滚出去。
崔象近来心情不好,接连失利让他焦头烂额,几乎精疲力竭,若不是连若涵和夏祥相赠的药椅药床相助,他现在恐怕已经一病不起了。说来也是好笑,他处心积虑处处刁难夏祥,夏祥却还送他药椅药床让他精力充沛,想想还真是愧对夏祥。
不过官场上的事情就是如此,现在崔象已经上了星王的船,想要下来也不可能,他只能继续尽力维持星王这条大船不沉。
崔象在收到刑部批文的同时,也收到了候平磐的亲笔书信。候平磐的话肯定也是星王的意思,让他按兵不动,继续压制夏祥,虽一时失利,却并不影响全局,星王仍然胜券在握。但星王到底还有哪些手段没有施出,还有哪些力量没有显露,就没有明说了。
崔象信也好,不信也好,只能如此了,不过他也坚信的是,夏祥闹出的动静虽然不小,破了星王的布局,却只是伤了星王的皮毛,并未伤筋动骨,也没有牵连到星王,星王根基依然坚固。
主要也是看似事情众多,其实只有一个柳长亭是离星王最近的亲信,当然燕豪也是。不过燕豪被方十娘所伤,是江湖仇怨,算不得数。正是因此,柳长亭才是必死之人,刑部批文才会回复如此之快。柳长亭一死,死无对证,星王矢口否认地下钱庄是他的钱庄,谁又敢非得按到星王头上?
而付科一案就不同了,夏祥又抓了卫中强,由付科、卫中强可以牵连出田庆,说不定还能将他拉下水,如果真定府的官场受到波及,就动摇了星王在真定布局的根本。是以崔象说什么也不能让夏祥再重审付科一案。
不想崔象冲郑相安发火之后,郑相安不但没有退让,反倒哈哈一笑,拿出了官印。郑好也在一旁十分默契地介绍说道,郑相安正是河北西路的提刑官郑善,掌管河北西路四府、九州、六军一应刑狱公事,化名郑相安来到真定已有数日。
崔象大惊失色,忙向郑善行礼。郑善比他品轶高上一级,职权也大了不少,提刑官不但掌管刑狱公事,还有监督地方官员之责。
夏祥也吓了一跳,忙向郑善行礼。没想到数日来一直跟随在他身边如同随从的郑相安,居然就是大名鼎鼎的郑提刑。
不过夏祥吃惊归吃惊,却并没有大惊失色,之前他早就有所怀疑郑相安的身份,因为郑相安说是郑善的随从,举止谈吐却并无下人的唯唯诺诺,反倒落落大方,很有气度。只是虽有所怀疑,却不敢真想郑相安就是郑善本人。
万万没想到,大名鼎鼎的郑提刑竟真有如此童心,假冒了郑相安微服私访,将真定局势摸得一清二楚。
郑提刑要复审付科一案,崔象再也没有理由拒绝,只好同意。从府衙出来时,夏祥不敢托大,和郑好一左一右跟在郑善身后,手拿案宗,惹得路人频频观望,不明白为何堂堂的夏县尊要跟随在一名随从身后,还如此恭敬?
按照规制,郑善身为提刑官,到一地办案查案,应该在当地最高衙门之中办公。不过郑善既然做出了假冒随从之事,可见也并非是一个循规蹈矩之人,他偏要在县衙办公,不留在府衙,崔象也拿他没有办法,夏祥自然是欢迎了。
郑善来到真定之后,数日来一直住在县衙,也习惯了县衙的环境。今日他在书房之中翻阅了案宗,再回想起几日来在真定的所见所闻,心中愈加断定,付科一案除了会牵连到市乐县丞田庆之外,还会波及到市乐知县裴硕章以及真定知府崔象。
郑善手指轻敲案宗,微皱眉头,叹息一声:“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黄鹤断矶头,故人曾到否?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夏祥笑道:“郑提刑为何又突发怀旧的感慨?”
“本官是想起了一段往事……”郑善起身,推门出去,夏祥和郑好、曹殊隽跟在后面,几人朝后院走去。
院子之中,秋水碧绿,残荷犹存,柳条如丝,假山如画。
“大夏重文轻武,虽不抑商,终究商人还是低人一等,想董现何其无辜,被人处心积虑陷害而死,时至今日难以昭雪,本官身为提刑官,于心不安呐。”郑善负手而行,在水边站定,“本官去年春天在邢州城外游赏景色,见到一名老农耕田,便上前作揖,打趣说道:老丈辛苦了,今年年景不错,你觉得应该感谢上天眷顾风调雨顺,还是感谢皇上洪福齐天?”
“本官没有想到的是,老农弯腰大笑,然后说道:看你说的是什么粗陋之话,你一点也不懂农事!我每日辛勤劳作,收获都是我的汗水换来,为何要感谢老天爷?我按时交纳赋税,官吏也不能强我所难,我为什么要感谢皇上?我活了一大把年纪,阅人无数,没见过像你这么蠢的。”
夏祥抿着嘴,努力不笑出来。郑好却是忍俊不禁,哈哈大笑,曹殊隽更是笑得前仰后合。
郑善也笑:“好笑吧?虽说老农之话粗鄙了一些,不过却很在理,本官被他骂得哑口无言,只好悻悻而走。邢州知州谭聪听说此事后,非要治老农的罪,被本官拦下了。说到谭聪谭知州,倒也有许多趣事。”
“什么趣事,快说来听听。”曹殊隽最喜欢轶闻,跳了起来。
郑善迈开脚步,沿池塘散步,此时阳光正好,虽有微风,却也不觉寒冷。
“谭聪为人贪鄙,喜欢给人的诗集作序,然后收点润笔费。有一个市井小人求谭知州为他的诗集作序,酬金是五文钱。谭知州先收了五文钱,放入怀中,才漫不经心地写了数语。市井之人见谭知州敷衍了事,很是不乐,将序扔到了谭知州的脸上,让谭知州还他的五文钱。谭知州不肯,市井之人气得朝谭知州挥拳,险些一拳打在谭知州的脸上。”
“谭知州还钱没有?”曹殊隽大乐,没想到谭知州竟是如此贪财之人,堂堂的知州,连五文钱也不放过。
“到了也没有还钱,哈哈。”郑善仰面大笑,笑完之后又问,“你们觉得这个故事最有意思的地方是什么?”
郑好不假思索地答道:“自然是谭知州的贪婪和有趣了,连五文钱也不放过。还有那个市井小人的无赖,既然找人写序,不管好坏,都要认了。”
曹殊隽转了转眼睛:“我倒是觉得谭知州很有意思,毫无知州的架子,只要给钱,哪怕只是五文钱,也会为市井小人写序,虽是贪财,也是可爱。”
“夏县尊又有何感想?”郑善笑眯眯看向了夏祥。
夏祥微一沉吟:“市井小人对谭知州的序不满意,居然敢掷回去,要谭知州还钱,可见大夏民风纯朴,硬气。只是如今百姓见到官员越来越不再硬气,就如崔府尊,平日深居简出,不和百姓走近,百姓也不没有几人认识他。如此如何知道百姓疾苦,如何倾听民声民情?”
曹殊隽咧了咧嘴:“夏县尊果然是夏县尊,满腔忧国言一颗忧民心,让人佩服。”
“在其位谋其政,才是为官者的本分。”郑善点头赞许,“崔象崔府尊,虽无大过,却也无功,一心媚下,不管百姓死活,不听民情民声,是懒政官员的一类。裴硕章裴知县,只想高升,不管民生,更没有造福一方之心,是怠政懈政官员的一类。许和光许县丞,媚上而欺下,一心钻营,是跑官的一类。至于田庆之流,则是甘当棋子之人,为了一己之私,可以拿百姓性命当赌注,拿江山当棋盘,是贪官赃官的一类。想我大夏百姓,都曾有一身骨气满身硬气。还是谭知州,后来寓居杭州,因为好色,一日在家中与丫环宣淫,不料动静过大,将邻居的墙壁震得落土了。邻居大怒,才不管谭知州是何许人也,一纸诉状将谭知州告了官,哈哈。杭州知州一见是谭知州,也拿他没有办法,只好罚他修好邻居墙壁放了他。”
众人大笑。
夏祥想起一事,说道:“我大夏市井人物都如此硬气,士子就更不用说了。太宗时宰相王元,一年大旱。一日下朝后回家,路经潘氏旗亭,有一个狂生坐在亭中,指着王元大呼说:‘百姓困旱,焦劳极矣,相公端受重禄,心得安邪?’说完用手中经书扔向王元,正中王元的额头。王元的随从将狂生拿下,送到了京尹,王元说:‘他说的正是本官的过失之处,何罪之有?’于是就放了他。”
“太宗朝时,大夏民风纯朴更胜今日。”郑善矗立良久,猛然下定了决心,“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本官定当还董现清白,还大夏朗朗乾坤。”
一连数日,郑善接连提审了付科、卫中强,又传了吴义东。提刑官虽无监察禁军都指挥使之权,却可以通过崔象传讯吴义东。崔象只好听命,吴义东接命之后,虽未亲自前来,却派出了副将前来听讯。
又几日,郑善证据确凿之后,勒令拿下市乐县丞田庆,并追究了裴硕章失察失职之过,同时,将庄非凡从市乐缉拿归案,押回了真定受审。
田庆开始时还百般抵赖,以为星王和崔象可以保他。夏祥告诉他,星王现在正在准备随皇上南巡,无暇理会皇上南巡之外的小事。最后在人证物证面前,田庆承认了假借付科之手谋害董现的真相,也供出了裴硕章身为知县不作为的事实。
崔象见事态越来越有失控的迹象,劝郑善见好就收,不要波及太多人。郑善不听,当面告诉崔象,他会向皇上书参崔象一本,请求皇上罢免崔象。崔象一怒之下拂袖而去,声称随时恭候郑善的上书。
持续了十几日的清淤滹沱河之事,终于落下了帷幕。清淤成果斐然,淤泥铺满了夏家庄周围的荒地,造就了千倾良田,无数流民欣喜若狂,从此居有屋耕有田,不再受颠沛流离之苦。
许多流民将夏祥当成了救命恩人,有人想为夏祥立生祠,被连若涵知道后,坚决制止了。连若涵很是清楚,夏祥如今名声远扬,清名遍及真定府,已经让崔象无地自容,若再立了生祠,更是让崔象无法立足。何况自古以来立生祠者都是位高权重之人,多是丞相宰相之尊,夏祥一个小小的知县立了生祠,怕是会被别有用心者攻击。
郑善梳理清楚了全部案情,在和夏祥商议后,上书刑部,判处田庆、付科、卫中强、庄非凡斩立决,请免崔象、裴硕章官职,削职为民,永不录用。请免吴义东驻真定府禁军都指挥使之职。夏祥也附议之后,多加了一条,请求废除新法!
上书之后,如石沉大海,不见回应。夏祥和郑善也不担心,每日都去夏家庄查看工程进度,眼见一天天一座座住宅拔地而起,流民变身农人,在各自的田地上丈量,盘算着明年春天播种什么,夏祥就无比开心。
这一日,夏祥刚到县衙,忽听外面马声嘶鸣,有人高喊:“圣旨到!”
夏祥忙起整衣服,和郑善以及县衙一众官吏一起,迎到县衙门口,纳身便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