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阅读网 > 我的父亲太努力了最新章节 > 第一百一十七章 :原来如此

    邓千秋却是笑了。

    “文佥书,你好好做你的记录,不要瞎说。”

    众人都疑惑起来。

    瞎说?

    连朱元璋此时也皱眉起来,徐达更是一头雾水。

    邓千秋侃侃而谈道:“其实方才的话,说对也对,说不对也不对。天下贫困,这确实是实情。可这天下不缺金银,也是实情。要知道,我们平日里衣食住行,拿出来采买货物的金银和铜钱,实际上可能只占天下金银铜钱的百之一二而已。”

    百之一二……

    邓千秋其实也不敢确定是不是这个数目,不过以这个时代的经济形态,他甚至怀疑流通的货币有没有货币总量的百分之一二,可能更少,而且少得多。

    邓千秋接着道:“这是因为货币易于储存,而那些掌握大量货币的人,恰恰每日衣食住行的开支,对他们的财富而言,实在少得可怜。这绝大多数的财富,实际上要嘛藏在地窖里,要嘛就藏在床底下。至于有多少这样的货币呢?我说实话,根本无以计数。而这……恰恰是眼下最关键的问题所在。”

    朱元璋若有所思,他是相信邓千秋的数目的。因为以他的性子的话,若他有一百万两银子,绝对九十九万九千九百两都要藏起来,留给儿孙,而儿孙又留给他们的儿孙……

    想来,天下多数人,也大抵是如此吧。

    此时,又听邓千秋道:“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货币不流通,某种程度,也说明货物,也就是我们身边的许多东西,都不能得到有效的流通。因为市面上流通的货币紧缺,从而导致,人们倾向于,尽力囤积实物,而不去与人进行交易。”

    徐达听得入神,他乃是大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实际上……作为主帅的他,没有人比他更清楚物资的重要性了。

    此时看向邓千秋的目光,不自觉的泛出欣赏之色。

    “那么,若是天下人都在囤积货币,囤积物资,又会发生什么呢?”

    “……”所有人都听得认知,此时却都鸦雀无声。

    邓千秋很懊恼,心里感慨,还是文原吉好啊,他至少还懂得捧哏嘛,只可惜他让这家伙住嘴了。

    邓千秋只好自圆自说地道:“这就意味着,市面上的需求大大减弱,需求减弱,则商贾不愿去生产,甚至没有太大的意愿去互通有无。百姓呢……只能谨守着一亩三分地自给自足,富户则将货币藏起来,打算子子孙孙传承下去……”

    朱元璋忍不住打断:“这又有什么不好?”

    邓千秋乐了:“不好的地方多了,其一:货币不流通,就意味着百姓们更容易陷入贫困。其二,不流通,也意味着官府无法进行课税,总不能将大户人家的宅邸,一家家去抄了吧?”

    朱元璋听罢,皱眉起来,道:“难道货币流通起来,就可课税?”

    “当然。”

    邓千秋很满意有人搭话,虽然这是提出了质疑。

    于是邓千秋道:“因为货币一旦开始流通,则会产生需求,有了旺盛的需求,银子就会疯狂的流动,流动的越快,也就促进了生产。”

    “我还是不明白。”朱元璋下意识地道。

    下头许多人,也是跟朱元璋一样,都是百思不得其解。

    邓千秋很高兴,这样的互动课堂才更容易让人把东西听进脑子里,于是他很耐心地笑道:“那就打个比方吧,就说江宁县。”

    “江宁县从前什么情形,大家是知道的。可是百户所开始争取商税之后,也开始奉行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如何用之于民呢?修桥铺路,拓宽河道,这些举措,对江宁有着极大的好处,而在这个过程之中,江宁县花钱如流水,还不只如此,所有征募的民夫、壮力,江宁县非但不进行徭役摊派,而是采用雇工的办法。那么,会发生什么呢?”

    朱元璋屏住了呼吸,目光炯炯地盯着邓千秋,他清楚,自己想要的答案,可能即将揭晓了。

    只听邓千秋道:“如此巨大的工程,需要的不只是大量的人力,还有数不清的物力。这些物力,自然需要大量的采购。那么试问,许多商贾见到了有利可图,会否开始疯狂涌入?这短短数月之间,各种作坊,就新开了七十九家,这就是明证。”

    “不只如此,因为码头修建了,河道疏浚了,使得货物的流动更加的快捷。这新开的作坊,又需大量的人力,这么多的人力,他们在衣食住行,又恰好,百户所和商贾们又给他们发放了薪俸,又会发生什么?”

    邓千秋继续道:“这会使市场上的需求更加的旺盛!旺盛的需求,带来了工贵,而工贵,意味着更多人手里有了银子,需更多的衣食住行。随之而来的,是江宁县的食肆,增加了一百三十五家;成衣铺,增加了四十二家;车马行,增加了七家。这些新的铺面,必然需要装饰,需要雇工,所需的厨子、伙计、车夫、船夫,这些又增添了新的岗位。”

    “岗位越多,领薪俸的人就多,那么……恰恰又使需求更加水涨船高。如此一来,愈来愈多的商贾察觉到市面上所有的商品都是火热,上至成衣、布匹,下至车马舟船,而且因为商品供不应求,导致不少商品价格开始上涨,商贾们见到了巨利,于是……在原先新增的七十九家作坊的基础上,就在最近半月不到的功夫,江宁县又新增了三十多家作坊。”

    “你瞧,百户所拿出了数十万两银子,进行投入,可是带来的金银流动,实际上却是这数十万两的十倍以上。为何呢?因为需求在不断地传递,因为有利可图,从而撬动了更多原本不愿意应该藏在地窖里货币。这些货币开始流动,又会催生更大的需求。商贾的数量开始倍增,雇工的数目也在水涨船高。当这样的数目像滚雪球一样的增长时,那么……对官府而言,课税的金额也就倍增了。”

    “所以,百户所拿出了数十万两银子干了许多利国利民的好事,可非但没有任何损失,反而因为需求的增加,市场的繁荣,反而大大地增加了商税,所以……”

    说到这里,邓千秋放慢了语速,慢悠悠地道:“今日我们上的第一堂课,便是《商品与货币》。”

    朱元璋骤然之间,醍醐灌顶。

    竟是如此!

    原以为邓千秋是在变戏法,不曾想,这家伙早就料定了。

    可是……

    朱元璋的心头显然又有了新的问题,于是道:“鞑子在的时候,也曾鼓励过商贾,可最后的结果如何呢?那些奸商勾结官府,囤货居奇,最终还不是民不聊生,这难道不是前车之鉴?”

    其实追究朱元璋某些奇葩国策的由来,大多都来自于元朝时期的痛苦经验。

    可以说,恰恰因为历朝历代的开国之君们,过于擅长反省,才导致了每一个新的朝代,疯狂地进行打补丁。

    比如魏晋灭亡,隋唐便意识豪强和门阀的危害,于是疯狂的抑制豪强和门阀,以至开了科举。

    而唐朝的灭亡,让大家意识到那些名为节度使的军阀们的巨大危害,因而宋朝拼命地重文轻武,甚至到了病态的地步。

    到了明朝,几乎明初所有的国策,都可以看到元朝灭亡的教训。鞑子干了啥,朱元璋就反着来。

    这种打补丁的方式,本就来源于朱元璋的成长经历,以及他前半生的所见所闻,寻常人是很难改变他的想法的。

    邓千秋笑吟吟地看着朱元璋,此时朱元璋是微服,何况看他很较真的样子,似乎此时,他又重新与原来的那个老兄相逢了。

    邓千秋道:“这天下,还有数不清的土豪劣绅,我来问伱,难道因为如此,所以就要将所有的士绅,统统斩尽杀绝吗?”

    朱元璋:“……”

    邓千秋继续道:“商贾也一样,鞑子的教训,应该是教我们能分辨出什么是良善商贾,什么是奸商,对待那些囤货居奇,亦或者是瞒报税赋的奸商,自然要对他们严惩不贷,而不是一味赶尽杀绝。”

    朱元璋沉默了。

    此时,许多人都在认真地听着,有人对此不屑于顾,觉得这算什么学问。

    可有人却听得极入神,此时甚至有人觉得朱元璋这个老东西,甚是吵闹。

    一个头戴头巾的读书人道:“邓百户,你继续细细讲一讲《商品与货币》,此人什么都不懂,只一味拆台,理他作甚。不愿听就出去,啰嗦什么。”

    朱元璋听罢,勃然大怒,攥起拳头,就想给这家伙来一拳。

    邓千秋看朱元璋又要动怒了,忙道:“好,闲话少叙,讲课,讲课。”

    朱元璋倒是逐渐地冷静下来,他虽然还有许多的疑问,可方才邓千秋的一席话,实际上已让他足够震撼了。

    花钱越多,挣钱越多。

    世上还有这样的好事?

    问题的关键在于,这里头……竟还是一门大学问。

    当即,他一时理会不得那读书人,却也屏息凝神,细细听讲起来。

    (本章完)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 我的父亲太努力了最新章节书目,按(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手机上阅读我的父亲太努力了:http://m.feishuwx.net/wodefuqintainulile/

您的支持,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小说阅读网,无弹窗小说网,小说免费阅读,TXT免费阅读,无需注册,无需积分!小说阅读网注册会员,就送书架!小说迷必备工具!
推荐阅读: 风流公务员 重生印度之高人一等 三国:开局误认吕布为岳父 大明公务员 穿成暴君的早死小青梅后,全家火葬场了 新书 苟出一个盛唐 大灰狼 我愿如星君如月 捡到一本三国志
我的父亲太努力了最新章节第一百五十五章:洗心革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