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圈和电影圈有什么关系?如果按照电影而言配乐是现在电影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但如果按照行业而言,可以说关系不大,甚至两个行业有的人基本零交流。
隔行如隔山,虽然都是娱乐圈的,就像文学范畴内的散文,诗歌和等,也是隔行如隔山,基本也很少不同范畴的会交集。
所谓的娱乐圈丑闻,大多出自影视圈比较多,为什么?
因为一部戏可以让好多人出镜,成本不高,还能有个印象,所以这其中的东西就比较多了。
音乐圈之所以这类的信息少,主要是受限,不是没有,是相对较少。
最多是带个人参加个节目或者带去一些商演表演,商演不是商场就是酒吧。
但是这点基本打动不了多少想要上位的人,因为这样的演出基本一辈子都难出圈,主要是音乐成本太高了。
一个有点名气的导演拍一部电影,可以安排三四个女配角,还有表演空间,有一些露脸的时长,观众也能记得住。
下部戏还能来一波,再来一些女演员,男演员,一部电影起步都120分钟,一部电视剧更是能达到1200分钟起步,这空间太大了。
而音乐呢,如果想要一个新人出彩,翻唱大概率不行,那么就做歌,做歌成本多大?编曲混音作词作曲,拍不拍MV?不拍MV,那么歌曲怎么保证别人能听到,想要快速被人听到就投流量。
成本太高,没什么人愿意去花那么多钱去潜规则啥的,而且唱歌这个东西还要十分考验唱功,即使有百万调音师,那么是否还要请百万作曲编曲作词,这些东西加一起可能只出一首歌,一首歌还不一定能火,出个专辑吧,那就看你有多少底子了。
想要做到能潜一下的,起步没个百八十万真金白银砸进去很难做到,当然,也有不花钱可以做到的,那些全能音乐人可以不花钱自己做做歌,但没必要啊,他们一首歌都能卖百八十万甚至更高,也会算代成本的。
影视圈就不同了,钱是投资人的,请角色还能给别人钱,又不花自己钱,这性质就不一样了,音乐圈基本都得音乐公司发行歌曲获利,这笔钱算的死死的,谁也别想有什么。
音乐圈的潜,说白了,以老师身份指导推荐到一些音乐公司等也是有的,但别想能潜到影视圈那种颜值和身材的,本身音乐圈就不是靠颜值吃饭的。
唱跳爱豆们也都是公司包装的,没什么话语权,但爱豆们比那些长相一般的歌手可以潜到高颜值的粉丝,就这点区别,只要潜粉丝,大概率会出事,粉丝是玩真爱的,而那些愿意被潜规则的,是玩利益的,不会和你玩感情。
影视圈的演员都有话语权,可以带个新人啥的,音乐圈带新人的难度十分的大。
陈少荣做歌给公司几人,那也是马凡和苏青竹有了名气的,没有名气的,要推新人也是非常难的,必须靠炒作之类的快速出名,还有不断投流量,前期成本投入非常大,不会轻易投一个没潜力的新人,影视圈就不同了。
陈少荣这一波算是第一次踏入了影视圈,从音乐圈跨度到影视圈,这一步他用了两年。
主要是一部影视剧制作周期十分长,而且需要前期准备太久了,音乐这个陈少荣可以直接发网上,他自己能搞定,电影他没法自己搞定。
音乐人转型影视界的不少,大多是在音乐圈发展不怎么样的,转到影视圈反而火了,影视圈转音乐圈能火的反而很少。
进军影视圈是华星一直在做的,音乐圈有陈少荣保障,反而没什么难度,但影视圈确实难,即使不能说的秘密,也只是个小的开始。
影视剧这一行,水很深,尤其是电影,陈少荣准备筹备第二部电影,需要先去拉投资人,这一点不难,难的是如何处理投资人的关系,投资人怎么才可以不干预。
现在的投资人干预太多了,某编剧说怀念煤老板的时代一直也不假,煤老板最多潜个明星啥的,但不会干预导演编剧创作。
煤老板非常尊重创作班底,知道隔行如隔山,现在是互联网公司介入,讲究收益最大化,非常依赖大数据,导演编剧基本没什么华语圈,
所以第二部陈少荣选择拍药神的原因还是华星能支付这笔钱,可以承担得起。
他要自己掌握话语权,如果药神火了,陈少荣在电影圈基本实打实有了话语权,那时候是投资人主动找他,并且妥协一些事,等着分钱。
这些投资人一切向钱看,电影是真的赚钱的行业,甚至可以拯救一家千亿企业,主要现在市场好,一部电影如果投资一两个亿能卖出去三十亿票房,那投资人就赚麻了。
这种回报率是非常高的,对于投资而言这种算短期产品了,而短期理财产品基本没这个回报率。
音乐也没这个回报,更没这个高收益,陈少荣专辑卖的再好也就那么多钱。
因为专辑大部分有受众人群限制,而电影就没这个限制,大范围的撒网收取利益。
陈少荣第二部还是选择自己投资拍摄,主要的原因是为了为自己打出去一个标签,陈少荣出品必属精品外,要有自己的风格特点。
现在内娱为什么没什么国际巨星和国际导演了?内娱的电影为什么高票房但没什么影响力?
原因很简单,成也大数据,败也大数据,对于市场是好事,对于产业是致命打击,甚至提前消耗透支内娱电影产业的信誉度和寿命,最终为海外电影做嫁衣。
元龙当初提醒过,结果被人喷惨了,虽然元龙近些年国内拍很多票房不高的电影,但最起码他的影片每一部都不是为了完全迎合市场的,商业片是要迎合市场,但如果导演完全迎合没任何自己的东西,最终的走向就是观众开始抵制。
所以说成也大数据,败也大数据,如果说大数据智能推,信息茧房这一块,国内快抖目前全球第一,没有对手,其余的国产软件也是真的遥遥领先,都是把大数据推送玩明白了。
可以做到定点推送,当然也能做到定点收集用户喜好了。
一个用户每天关注的内容是哪个领域,关注多久,基本都能知道。
大数据拿到了,那么就简单多了,按照大数据喜好去拍电影就不可能赔本。
这些资本的手法也非常的简单,大市场风口他们压根无法把控的,但他们可以投机取巧搭顺风车啊。
比如所有平台每天都会固定推送的内容,基本都是一些严肃媒体推送的内容,这些内容平台都得固定给流量推送,不敢不给,而且给的流量最大,那么这个受众群体是不是就是最大的。
根据这个数据,直接拍吧,绝对不亏,所以清一色的内容都奔着这类拍。
全部都拍这类题材,为了票房稳,这类电影拍出来,市场也不敢轻易给点评,毕竟大家都知道这类影片没法喷,谁喷就会被一群人围起来问候祖宗十八代,已经不在乎电影的技法,故事内容等。
又能赚钱,又能赚取好口碑。
是个脑子不进水的资本都会投拍这类的,导演们演员们也都扎堆去拍这类的,这类的影片体现不出导演和编剧的水准,甚至体现不出演员的演技,一个模板大家一起来一起用,就看谁宣传的能让人感动流泪,热血沸腾,谁请的明星更大牌。
观众会买票,这种现象最终造成内娱票房一片大好,但出不了什么有国际影响力的明星和导演了。
真的要爱这个爱那个,就该提升自己的影响力去宣传,元龙走到哪宣传华夏,那是有影响力,大家也都知道,陈少荣出去宣传,大家也知道。
这群人,是单纯的赚这笔钱赚这个流量,张口闭口爱这个爱那个让大家支持,最终把观众腰包掏空,再指责观众不努力赚钱才会这么惨。
电影圈对比音乐圈就是旗鼓相当,音乐圈前些年就陷入怪圈,都比谁唱的声音高,谁能吼,谁就厉害。
结果一个三线樱花妹过来就能把内娱音乐圈的一群人打的毫无还手之力,大家突然醒悟了,原来可以全开麦不用半开麦啊。
半开麦都被吹上天了,全开麦还能又唱又跳,气息还那么稳,而且能唱高亢的,还能唱平稳的,居然还能跳。
这还不算是顶流那波过来,要不是内娱得到一些保护措施,能被杀得片甲不留,内娱才该感谢上面,没保护措施,早就溃不成军。
但也是因为这么好的保护,让这群人不思进取自大妄为了。
这也是元龙提醒过内娱的,但是观众就会来一句跪了吗?为啥要去国际市场?
一大批观众的纵容,才是最终导致这个结果,内娱电影好多年没出过真正口碑好的佳作,导演和演员有国际知名度的人均都50+了,这还说的比较保守,实际上可能是人均55+到60+了。
所有资本都在投机取巧,拍摄的影片全部跟着严肃媒体报道的方向走,搭个顺风车,最终大导演小导演都知道如何拍出赚钱的,只要赚到钱,在圈内就不怕没活,不怕没名气。
观众的无限制纵容,营销号铺天盖地的宣传,最终的结果就是在扼杀内娱的电影产业。
还有一种投拍方式就是讨好一群观众,比如典型的讨好那群天天觉得天下乌鸦一般黑的观众,男的好像必须是反派,从综艺到影视剧,全部这个风口走,就有流量。
长期之后,观众乏了,只要保护措施松开一些,多放一些各地区影片进来,内娱电影人最终也是毫无还手之力,这里说的放是放一些故事性的进来,审核尺度只要放宽一些,基本就能把内娱这批人打的找不着北。
还有很多内娱的电影人给自己找借口,这个不能拍,那个不能拍,其实说白了,不想承担风险罢了,害怕赔了被投资人骂。
药神这类影片需要非常非常扎实的文本,需要非常好的演员,最主要需要演员档期内不接其他影片,为一部电影需要腾出一年时间全身心投入到角色中。
投资人也不敢投资,万一扑街了呢?这个不保险啊,不能稳赚不赔啊,有稳赚不赔的路子,为什么走有风险的路子?
导演,投资人都一个想法,这也让亚洲市场,这些年有影响力的影片基本和内娱没啥关系了,准确说和华语片没什么关系了。
电影这行当要的是百花齐放,观众才可以给一些新的电影人一些包容和走进电影院尝鲜。
港片当初为什么那么厉害,因为每个编剧写的本子都有故事性,每个导演都敢拍出一些自己想展现的东西,每个演员都敢去尝试不同的角色。
还有十几年前的内娱电影市场也是佳作不断,当年的内娱电影拍出的很多影片都在海外有不错的口碑和票房,完全是敢于尝试一些新的东西,敢于拍出自己的风格,导演演员都敢试一下。
不夸张的说,现在一个普通人只要有了钱,都可以直接入内娱电影市场,都能稳赚不赔,只要投资一些旋律鲜明的影片,基本不会赔本,做好营销就可以了。
目前内娱也就少有几个导演还坚持拍不同风格的,但占比太少了,拍不好就会被网暴,甚至一句台词有争议就能被观众举报下架。
市场是观众决定的,观众最终让市场变成这样,最后发现真的没好电影可看了,开始推卸责任甩锅给导演,给资本,是他们害的,他们确实在做这件事,但最终还是观众的纵容让他们敢这么做。
就像那些网红能起来,都是粉丝支持的,结果网红赚到钱说粉丝不够努力买不起一支眉笔,粉丝破防了,为什么破防?
这和内娱娱乐圈基本一样,观众的纵容让自己自食其果了。
陈少荣就是要靠药神这部电影打开自己的口碑,还有给内娱上一课,电影到底该怎么拍,如果药神这类影片多了,那么那些投机取巧的影片就会自然消失失去市场。
为什么药神这类影片没被跟风?因为需要周期太久了,陈少荣要把市场的水给搅浑了,让那些在舒适圈的人被迫走出来。
他要不断拍出真正口碑和票房都高的,这才能让市场活跃起来,华娱才能真正的走出去,这也更好为陈少荣铺路。
陈少荣最终还是要为了走向国际舞台,他需要借力,需要更多的人了解华娱,而了解华娱就绕不开他陈少荣。
音乐做到华娱的领头人,电影他也要做到。
筹划电影第一部,就要招兵买马和搭建场景,他第一部招兵买马就遇到了很大的挫折,光辉公司对他下手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