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郭守业给的这份名单和地址,许世彦回家就把赵建设等人全都叫到一起商议。
正好去年大家伙都去过一些公社、参场给做技术指导来着。
看见那上头的地名,各找熟悉的,然后分头行动,带上钱出发干活去。
趁着正月里还都没啥事闲着,赶紧往回划拉,等着过一阵子忙了,谁还有工夫折腾这些?
别人都去忙了,许世彦不行,他还得去趟参场。
别管林书记找他有啥事儿,韩立民都说好几回了,冲着韩家也得过去一趟啊。
于是,许世彦跟着赵建设等人一起出门,骑着车子直奔参场韩家。
韩文忠和韩立民一见许世彦来了,都特别高兴,赶紧去隔壁找了一分场场长历秉卓,还有他家儿子历诚容。
历秉卓一听说儿子口中的能人来了,立刻就跟媳妇说,赶紧准备点儿饭菜,要请客吃饭。
然后,历秉卓打发儿子历诚容,赶紧去林书记家里请人。
历秉卓自己,则是亲自去韩家见许世彦。
“哎呦,这位就是许技术员吧?
没少听我们家诚容提起,那孩子可佩服你了,说许技术员是大能人啊。
之前一直都没机会遇见,今天总算是见着了。”
历秉卓见了许世彦,格外客气,朝着许世彦伸出右手。
许世彦在历秉卓进屋的时候就站起来了,这时也伸出右手跟对方握了下。
“历场长你好,久仰大名。
诚容兄弟夸张了,我就是个普普通通老农民。”客气一下还是有必要的。
“不,不,许技术员是有真才实学的人,你的事迹我都听说了。
就你整的那个地枪,如今各个参场都用来看参,好使。
还有那镐头,我们参场现在全都换这种了,干活快。
更别说你研究出来的那个参地肥了,你们二大队今年的产量,简直让人眼红啊,太厉害了。”
去年东岗公社二大队人参产量迈上新台阶,平均每丈产水参二十五斤。
这可是抚松参业发展的里程碑,别说抚松了,就连附近县城,但凡是栽种人参的地方,就没有不知道的。
这话,许世彦倒是不好接了。
“过奖过奖,就是一点儿小聪明,被大家捧的太高了。”
“那个,韩大哥,我这儿有不少问题还想请教许技术员。
我家诚容去请林书记了,不如就请许技术员,还有韩大哥、立民,咱一起上我家去坐坐呗?”
历秉卓今年快五十了,比韩文忠小几岁。
两家是邻居,相处的挺好,历秉卓开口相邀,还说林书记也会去,那韩文忠还能拒绝?自然很爽快的应下。
“成啊,左右没啥事儿,上你家坐坐去。”
韩文忠笑呵呵点头,穿戴妥当,众人一起出了韩家去隔壁。
一行人进了历家东屋刚坐下,那边历诚容和一参场书记林启越也到了。
历秉卓少不得要给介绍一下,许世彦跟林书记见面握手,互相打了招呼。
这位林书记年纪不大,三十来岁,戴着眼镜,温文儒雅,很随和的样子。
“之前小历递给我了一篇文章,我看过之后觉得非常好。
里面一些想法,正是一参场眼下和将来所面临的困局。
我听小历说,这些都是许技术员跟他说了,他整理出来的。
所以我一直都想见一见许技术员,只可惜啊,许技术员太忙,始终就没机会。
刚才小历过去跟我一说,我这赶紧就过来了,必须亲自见一见这位大能人啊。”
林启越见到许世彦,先夸赞一番。
“林书记,你要是这么说,那可就是在臊我了。
我这连初中都没毕业的人,哪有啥本事啊?
那就是跟小历一起干活,闲着无聊跟他吹嘘了几句,可不敢说是啥能人。”
眼前这个,是一参场的书记。
许世彦不太懂体制内的职衔划分,但是感觉上,好像应该跟东岗公社陈书记差不多?
人家是参场书记,许世彦顶多就是个公社技术员。
倒不是怕,主要是不知道林书记想干啥,许世彦觉得,自己最好小心点儿说话,避免得罪人。
“哎,你这话就太谦虚了,咱县里这些参业技术员里头,你是头一个。
就连我们场那几个技术员,都对你佩服的不得了,有本事咱就是有本事,我就佩服有本事的人。”
林启越闻言便笑了起来,以他的经验阅历,自然一眼就看出来,许世彦这是心中有顾忌。
“今儿是在老历这里,大过年的,咱也别书记、技术员。
我比你大不了几岁,我喊你老弟,你叫我林哥。
不说别的,冲着立民的关系,咱也用不着见外。”
林启越故意这么说,实际上韩家很林启越没啥关系。
当然,韩家在参场人缘不错,林启越跟韩立民处的也还行。
林启越有意结交,旁边再有韩立民、历秉卓帮腔,许世彦也不好太拿把,好像自己有点儿能耐就多了不起似的。
于是大家伙儿坐下来,喝着茶水嗑着瓜子,随便闲聊。
说着说着熟络了,林启越少不得就谈起关于参地综合利用的一些事情来,主要是征询许世彦的意见。
要说别的,许世彦懂得少,要说是跟人参有关,还真是没几个能跟他比的,毕竟他还有前世的记忆和经验呢。
这个参场,别管是国营还是地方,主要都是种参,所以别看一参场都是工人,干的也是老农民的活。
但是参场只种人参不种地,工人领工资,不挣工分,福利待遇也好。
八六年开始,县属几个参场都开始实行家庭农场生产责任制。
总场把各年生人参划成小份,承包到家庭进行田间耕作管理,产品交总场,由总场核算。
九七年,一参场改制,成立了抚松东方参业股份有限公司。
当时筹集了资金两千七百万,使一参场的产业达到最辉煌时期。
应该说,从八六年到两千年,是一参场发展最好的黄金时期。
那时候,一参场的职工都有钱,日子过得好。
一参场的姑娘外嫁的少,要是东岗镇这头的姑娘能嫁去一参场,亲戚朋友都跟着高兴。
有一年,一参场搞场庆,各种农用三轮、汽车、摩托,绕着东岗半圈儿,那时候是真的红火。
两千年往后,一参场开始走下坡路,逐渐衰败。
工人只能向外发展,自寻出路。
没过几年,一参场就这么黄了,连一参场的加工厂,都便宜卖出去了。
后来赶上省里直接成立池西区,专门搞旅游开发。
一参场那些职工都有退休,房子拆迁都换了楼还得了钱,反正日子过得也都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