劲弩、火铳,多么强大的山贼!
太皇太后听辽王说起那桩惊心动魄地受袭事件,眼睛里渐渐阴沉。
这个案子,哪还需要审察,是谁在后头主谋一目了然!
秦怀愚?他若有这样的本事,眼下也不会落到这般境地。
天子,始终是把先帝临终嘱托,以及她这个祖母的苦心劝言当做耳畔聒躁。
那指挥刺杀行动的“山贼头子”当然也被押赴回京,太皇太后再度将人秘密关押,暂扣不审,早前却听显王禀报,辽王在济宁就有质问,可那罪逆虽然落网,却是钢口铁齿,嘴巴闭得紧密,这却也无妨,只要太皇太后有心追究,就算这人什么话都不说,便是这时死了,也能察到身份。
既不可能是陈、秦两家行动,只能是天子亲卫,专为这见不得光的暗杀行动,即使如此,也有迹可察。
亲卫,总是登录在册的,出入宫廷,不好比死士找不到背后主使。
太皇太后听完辽王叙述始终,却岔开话题:“八郎去藩地这两载,收获如何?”
提及这事,辽王越发愧疚。
“实有负父皇厚望!”
辽地处于苦寒,民众生计多为艰辛,辽王看在眼里,也极想根除蔽政改善民生,做出些实事来,才不妄这藩王封号,哪知许多事情,拿出章程容易,实际推广却难,更休提他并不能收拢人心,又有秦氏党羽屡屡离间刁难,两年之间,毫无寸功,慢慢竟然还举步维艰起来,只好闲散下去,才能落得自在。
一番话说来,辽王面颊成了滚水里煮熟的虾蟹,白里泛红。
太皇太后也深觉无奈,当初先帝对传位四郎始终有所保留,其实倒更中意八郎仁厚,可眼下大隆还远远不到守成的地步,君帝仅有仁厚大为不足,诸多安排,意在八郎去藩地历练,许就能改、进,仁厚之余也不输果敢。
可是,眼见八郎如此……
分明感觉到圣上诸多忌备压制,却无奈改善,到底年轻,尚且情有可原,但明知险难重重,奉诏归京还不懂自保,堂然打着亲王行仗,那么就得带足护卫,只为图轻便,又不愿太过张扬,不过带着数十护从!
这回倘若不是虞沨谨慎布署稳妥,辽王只怕已经命丧归程。
自保尚且不足,当真有君帝之能?
一个藩城都治理不好,将来如何平衡众多权臣、文武百官。
太皇太后十分忧愁,天子的妻族虽有能力,却居心叵测,而辽王的母族倒不至于贪图权欲,可安嫔娘家胡氏能力却又不显,就算有意扶持,无才华卓绝的子侄,更无权重姻亲,也难成为八郎助势。
或许有她在世一日,苏、楚两府都会尽心辅佐,可她终究是老了,说不定就临大限。
八郎倘若不能果断,难保不会受朝中奸诈者蛊惑,一旦与苏、楚离心,他可有能力抗衡两府之势?!
显然,当今天子都没有这样的能力,更别提八郎。
太皇太后烦难之余,却没发觉自己已经动了废帝之心。
她又再试探:“这回诏你返京,其实关键重要,就是你的亲事,转眼,先帝孝期已过……”就快三年。
辽王的脸色又更红了些,倒不是愧意了,竟像有些羞涩。
“怎么,八郎有了中意之人?”太皇太后只是随心一问。
哪知就得一句:“皇祖母,孙儿……是三舅父的嫡女,温婉良善,四艺通谙。”
太皇太后彻底无语了,原本她打算的是将自家侄女严氏嫡女指给老八,有了严家这门妻族,将来也不会太显势弱。
可八郎分明是对母族表妹动情,她这祖母再提,岂非强人所难?
本就不是适合人选,也许图个安乐也是八郎的造化。
太皇太后叹了一声儿:“哀家明白了,过些时日,我会让你母妃诏她娘家侄女入宫瞧瞧。”
辽王赴藩,论理安太妃也可跟随,但天子甚为忌备,当然要把辽王生母留在宫里为质,眼下也住在寿康宫偏殿。
辽王如释重负,脸上立即就浮现了轻松的笑容,喜滋滋地作揖谢恩。
看得太皇太后实在忍不住摇头。
“这回孙儿能安返京城,多亏楚王援救及时,不过孙儿途中却听闻楚王病重……”谢恩之后,辽王又担忧起来。
果然是仁厚重义,先帝没有看错,太皇太后又是惋惜,又怀安慰:“远扬这一病确实危重,庆幸神佛庇佑,眼下却康复过来,已经无礙。”
“孙儿请准前往探望,也为当面谢过楚王救命之恩。”
太皇太后暗暗点头,八郎甚知进退,晓得这时若贸然与楚王来往更引天子忌惮,话说在先,得准才往,也是他的小心谨慎。
“是该重谢。”
说完这番,太皇太后便让辽王去寿康宫见过太后、生母,问得天子已然获禀辽王入宫却毫无反应,太皇太后冷笑不语。
这势态,越发说明心虚,刺杀落空,天子当然早得信报,却置之不问,甚至不传辽王去见,干脆摆明默认,以为自己拿他莫可奈何?
他是君帝,辽王是手足,却也是臣子,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天子这态度是在表明他“问心无愧”!根本不惧究责,自然也不需要任何解释。
真是让人失望透顶。
太皇太后干脆也没有诏天子来座前质问,且让他以为辽王不敢多说什么罢,慈安宫毫无反应,辽王留京这段儿也能安稳,等定了亲事,赴藩还是留京再好好考虑。
实在放辽王赴藩,太皇太后甚为担忧,就怕这孙子死于非命。
沉吟一阵儿,又问詹公公:“你前些时候提起,杨氏那几个罪没役庭的女儿,似乎对秦子若颇多刁难?”
“启禀娘娘,确是如此,据役庭耳目称,杨氏似乎笃定秦氏与旧案有关,关系陷害杨氏满门罪魁,言语间颇多愤怨,又因秦氏身在役庭毫无凭仗,杨氏却人多势众,诸多欺凌,秦氏已受好几回责打,眼下……遍体鳞伤,不过就在半月前,有个内宦却忽对秦氏关照起来,小人打听了一番,这内宦名唤赵贵,原本是在杨德妃宫里侍候,曾蒙杨妃不少恩惠。”
太皇太后当然不会关注秦子若的处境,只微蹙了眉:“这么说来,赵贵是得了杨四娘的意会,主动关照秦氏。”
詹公公弯了弯腰:“是,小人猜测,杨氏应是想着替自家平反,要套秦氏的话,更或想察出什么实据来,不过杨氏也太小看了秦氏一些,秦氏狡诈,并不容易上当。”
太皇太后慢慢一卷唇角:“再是小心谨慎,身陷水火之境,诸多欺凌加身,也会渐渐绝望,只要给她一线曙光,难保不会孤注一掷,不过杨四娘没有这般能耐给秦氏曙光罢了。”
又再沉吟一阵:“仍旧盯紧杨、秦二女,只要不闹出人命来,别理杨四娘怎么欺凌……再接触一下赵贵,这人若只是重义,想还杨妃当年恩情,没有的别的贪图,安排仔细,悄悄把他带来慈安宫,让哀家见上一见。”
慈安宫里这是一番安排,而随着辽王到寿康宫,又有一番不在太皇太后预料的情境。
太后端着架子,只受了辽王叩头礼,就将人打发——她对辽王实在没有好感,虽不知天子刺杀不遂,这时也晓得了辽王或许是先帝崩前嘱咐的“备用”储君,实实在在威胁着天子龙椅,太后压根不可能表现出慈爱的模样,眼下,天子与慈安宫闹成这般地步,太皇太后明显居心叵测握权不放,太后就连虚以委蛇的心思都没了。
是以,辽王很快就与母亲安太妃相聚。
又说了一回途中惊险。
安太妃大惊失色,眼圈泛红,却连自己也分不清是悲是怒,好半响才咬牙一句:“到底还是不愿放过你。”
“母妃安心,儿子今后势必小心谨慎。”辽王轻叹,他不是不知天子对他的忌备,原想着悄然返京说不定更让天子生疑,干脆堂而皇之打明仪仗回来,一来打消忌备,二来也想着如此便不会遭遇伏杀,到底他是亲王,天子手足,若打着行仗还被人突袭,实在明显。
哪里想到天子对他的忌备已经到了不除不休的地步,根本不再顾及表面。
又说起婚事已定。
安太妃越发惊诧:“你什么时候与七娘……”就她看来,儿子与几个娘家侄女只有兄妹之情,止于礼数,哪有半分“钟情倾心”的儿女私情。
“儿子这回死里逃生,也隐约想明白了一些事,圣上既已登基,何故对我这般忌备,甚至不惜动用亲兵军备也要暗害儿子?再有,先帝既然预先留有旨意让祖母监政,何故又不留传位诏书?圣上眼下与苏、楚两府,更是水火不容……卫国公与楚王都是先帝信重之臣,更当辅佐继位之君才是呀!”
安太妃挑眉:“八郎是怀疑……”
“祖母怕不是仅有临朝监政之权。”辽王却也没有明说,只道:“祖母显然对儿子的婚事有所属意,应当是严氏女儿。”
“这么说来!!!”安太妃忍不住揪紧衣襟。
或许太皇太后会废除君上,那么,这是,要让儿子……或许是先帝早有旨意?
“母妃,儿子无能,尤其是这两载在藩地经历,实在……自问难当重任,只怕将来误国误民,无颜予父祖交待,不是儿子不争,实在……争不过,反而连累性命,累及母亲与外祖家族。”辽王沉声说道:“儿,只求自安,将来若有可能,辅佐君上,编修经史集稿,辅以文治,才是儿之志向与能力所及。”
辽王自幼便喜文史诗赋,他没有争储之心,先帝本来也没将他往帝王方向培养,是觉这儿子既然颇有才华,又知上进,将来在“特定”领域发挥所长,也算辅佐君帝良才,毕竟军制是要改革,国力需要增强,可文治典籍教化也不能荒疏。
可先帝中意的人选突然摞挑子离国,一时竟没了合适继位人选,这才注重辽王。
但辽王性情已经养成,又哪是三年五载短时之间就能颠覆改变?
磨砾是一条“打造”之途,却是要看运气了,大多数,也许通不过磨砾,非但不能成才,反而过犹不及。
辽王不是愚昧之人,但的确不够坚韧,自小又是淡薄权势的性情,一时哪能转变成为果决狠断?
安太妃怔了好一会儿,也才长叹出来:“母妃从无别念,也只是想我儿能平安喜乐罢了,只眼下这情势,圣上能容得下你?”
“势必是容不下的。”辽王却一挑眉:“不过以我看来,怕是更多人容不得圣上,而儿子,自当对能容我之人坦承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