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阅读网 > 纵横诸朝,吐槽皇帝竟然这个样最新章节 > 正文卷 第一百三十七章 没啥大用的科举

    陈光年说道科举的时候,就是要开始给自己找话题性了。

    “作为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项壮举,直接将自己放在了史书之中,哪怕是到了现在,也有很多从众将吸取的地方。

    但是....这玩意到底有多大用处?

    说实话,其实这玩意在古代是真的有用,但是绝对没有想象中那么大的用处。

    科举,说白了就是给那些普通老百姓家中的子弟一个出人头地的机会罢了。

    不要觉得在古代读书很难,这个其实并不是那么的难,因为皇帝不是傻子。

    就算有,也不是各个都是傻子。

    皇帝是不会太放心自己的叔伯兄弟的,同样他们也不会完全的信任那些世家豪强,否则也不会有什么帝王术了。

    说到底,大家都明白一个道理,不管是什么,都不能让他们一家独大。

    一家独大出现之后,大家都不好混,所以太学和皇家图书馆这种东西的出现,并不只是两栋建筑那么简单。

    这也是一个信号。

    但,哪怕是有了这个信号之后,普通老百姓还是很难读书。

    其原因有三。

    其一,得活下去。

    这老百姓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那什么苛捐杂税,这天灾人祸,活下去都不容易,这更何况是还要读书?

    其二,读什么书?

    在纸张和印刷术彻底改良之前,这书简可是好东西。

    蔡邕曾经送给了王粲书万卷,直接就入了史书了。

    其三,谁来教导?

    读书不是闭门造车,当年就是为了让普通老百姓读书,在某个时代,我们诸多学者都提出来了要废除汉字,直接改用洋文,因为好学。

    所以认字,会写字,这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文盲率是一个居高不下的事情。

    但是,读书真的很难么?

    其实不然。

    在每个时代都有读书的不同的途径和办法。

    比如在隋之前,其中秦国之前就不用多说了,这就是诸子巡游,能不能读书看运气。

    在秦之后,尤其是汉之四百年,因为大部分时间内部还是比较稳定的,所以在安稳的环境之下就会形成宗族制度。

    这个宗族制度可不仅仅是所谓的某个家族然后一群家人怎么样怎么样的。

    所谓的宗族聚集其实在现在也能够看到。

    现在很多的村子里,你会发现这里面会出现一半甚至一大半的人都是一个姓,他们之间其实已经找不到什么血缘关系了。

    但是仍然是这个叫做婶子,那个叫做叔伯的。

    在大概八十年代左右,那个时候一个村子里出一个大学生不容易啊。

    如果说这个孩子家里十分的不容易,那么就会看到一个现在看来十分神奇的现象。

    三四张桌子,一个桌子上就是三四个菜,基本上就是水煮花生米这一类的素材,最后来一碗炖鸡肉。

    然后一桌上放两瓶散篓子,没有茶水饮料。

    坐满人之后一个年长的人就会端酒碗,直接要钱!

    没有借不借的这个说法,就是一人最少多少钱,钱少的三五百,钱多的万儿八千的。

    如果是男孩子出来敬酒,女孩子可能还会磕头。

    这个钱,就是这个孩子几年的学费生活费。

    之后孩子走出来了之后,也会回报这个村子的人。

    这就是距离咱们最近的宗族制度,这个在古代也是如此。

    宗族制度不仅仅是在城池里面,他们广泛的生活在乡村之中,而这一点在学习上也很重要。

    私塾,这是一个很神奇的东西。

    在古代这个私学是有区分的。

    一为富贵之家聘师在家教读子弟,称教馆或坐馆,这第二就是地方乡村和宗族捐助钱财、学田,聘师设塾以教贫寒子弟,称村塾、族塾。

    当然还有第三,塾师私人设馆收费教授生徒。

    虽然这个划分是已经是封建王朝后期了,但是这个模式可以说很早就有了。

    这人啊,终归是人,他不是史书上的文字和系统里面的程序NPC,他们也是和现在的人一样,想要自己过得更好。

    他们或许不在乎什么士农工商,但是他们在乎的是,饿不死,吃饱饭,有妻儿,得田地,有尊严走仕途。

    他们一步一步的想要走上去,就要付出很大的代价,而识字,这本身就是个很稀有也很重要的技能之一。

    而且,举荐制度之下,除了大家族的子弟之外,普通人如同想要穿过重重阻碍去得到这个机会。

    那么就要付出比常人更加困难无数倍的努力,而学识就是入门。

    而在隋唐之后,这科举就已经慢慢的出现了,不过在隋唐时间,因为门阀的存在,加上科举制度的及其不完善,以及书籍的不普遍。

    当然,这个不普遍也不是说没有,毕竟就算没有活字印刷,那么一些常见书籍还是可以做雕版印刷的。

    中间还有九品中正制的出现,导致了这个阶级等级更加的严重了很多。

    所以这个现象其实和汉朝相差不大,甚至针对于普通老百姓这里,说实话可能还真的不如汉朝察举制的时候。

    直到宋将印刷术彻底的做出了一次改变,将书籍变成了一个不是那么难得的东西。

    私学制度也就彻底的生成了。

    这乡村里面的私塾也开始出现,那些落第秀才或老童生们在一次次的失败之后也得想办法活下去的。

    这学生们也是没那么谨慎,这年龄管的很松,自五六岁至二十岁左右的都有,其中以十二三岁以下的居多。

    这学生也是相差很大,有的只有一两人就是家里请了先生自己带着,有的是一个村子根本养不活这么一个先生,养不了一个私塾。

    所以只能好几个附近的村子凑出来这么一个地方。

    这很类似于咱们的山区小学,还有乡村教师。

    而在这种情况之下,科举也就真的开始有了模样,并且发展到了明清时期的完善体制,八股文。

    现在先不说八股文优劣的问题,就直说科举在那个时代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科举到底是不是在那个时代的唯一举荐制度?

    当然不是!

    不但不是,从科举走出来的官员,说实话一直都不是占比很高。

    从唐开始算吧,毕竟隋的那个科举是在不是个玩意。

    唐宋元明清,这行政职权在不断的划分,所以文官的这个队伍也越来越大。

    单单说有品级的人员,唐朝的时候也就是一万多人,但是到了明清时期已经超过了两万。

    足足多了一辈还多。

    而这个数字在宋朝直接打到了巅峰。

    那就是北宋,北宋的官吏,只是有品级的就打到了十万人以上。

    所以说他冗官,这是一点都没说错。

    那么在这个数字之下,你再看看科举这个事儿。

    科举基本上每科是三百人,这个稍微有点这方面常识的人也都是知道的。

    而科举是三年一考,就算是加上恩科这种事情,他也增长不了太多的人。

    当然,科举也是分出来很多的,有明法科,有秦桧的那种词学兼茂科等等。

    但是真正的行政人才科举上,也就是不过两三百人罢了,其他的说白了录取也就是录取个十个八个的就够了。

    比如秦桧,那玩意一共就录取三个。

    考上的都能说自己是状元。

    所以说这个玩意如果不算恩科的话,三年一次,一次三百人,三十年一个轮回吧。

    三十年一共就三千人。

    就算是把其他的所有科目都给你加在一起,连恩科都算在一起。

    三十年的时间,你都拿不出五千人来。

    那么相比较于唐朝的一万多,明清的两万多,还有宋朝的动辄十万加的官员。

    这个数字占比有多少?

    这里面唐朝因为是科举的正式开端之一,他对于科举还不是那么的完善,就不从唐朝说了。

    说,在那们就从宋朝说。

    宋朝的科举就是进士、明经科目,考试内容有帖经、墨义和诗赋这些。

    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定下来了这个基调。

    而在北宋这个动辄十万加的官员体系中,他们是怎么做官的?

    靠投胎!

    在宋朝,读书人是幸福的,这个话是真不假,你读书读出来个成绩之后,你就幸福了。

    那么你如果读书读的不好怎么办,没关系,你投个好胎,你在个官宦世家,哪怕是个书香门第也行。

    你只要把这个胎投好了,你基本上也就确定了能够当官了。

    很多人应该都听过一个词儿,叫做封妻荫子。

    其中这个荫子说的就是宋朝的恩荫制度。

    也是十分为人诟病的一个制度。

    什么叫做恩荫制度,就是一个官员干到了五品,那么他就可以向朝廷请命。

    让自己推荐的一个人也进入朝廷当官,当然了这个官要比自己的品级降低三个品级。

    也就是八品,可能还是九品。

    不顾最起码这是一个官身啊。

    而且这还不是一个人,恩荫的人数跟随着自己的职位变化而变化。

    五品的时候,你只可以恩荫一人次,到了一品大员你可以恩荫十人次。

    没错,这里面还有一个次,是一次十个人,而次数,绝对不止一次这么简单。

    看看这个数字,你就看这十个人的数字就已经很过分了。

    你要是家里不太兴旺的那种,比如于谦,这家里就一个儿子一个养子,他最后还差八个呢。

    这不但自己的儿子侄子能够得到好处,这什么七大姑八大姨家里的亲戚,那也是跑不了。

    甚至就连门客,幕僚他也跑不了啊,这就是为什么在古代很多人愿意去给人家当幕僚,当门客。

    这不仅仅是宋朝,在其他的朝代,也是有着这种事情的,只不过没有宋朝这么明面儿上。

    真正做到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而且这还是单次!

    而且机会还很多,非常的多。

    首先和科举一样,三年一次的定期恩荫,之后还有很多恩赐级别的恩荫。

    比如皇帝得到了个儿子,心情一好就可以来这么一次。

    甚至于祭祀,典礼,立功,致仕,亡故,甚至皇帝过生日的寿诞,他都能够来这么一回。

    没开玩笑,就是这么胡扯蛋....

    这么做,咱们看来就是非常的扯淡了,但是你换个角度,你如果是那个投胎好的人呢?

    那是不是就不一样了?

    所以这就是导致了北宋冗官很是严重不说,最重要的是在冗官这么眼中,分权平衡这么严重的宋代竟然还会有皇帝遭到威胁。

    比如宋仁宗在自家的皇宫里面就被刺杀过,还是自家皇后抄刀子出来护驾的。

    而最后就抓到了三只小猫小狗出来。

    这里面的真相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什么最后这无数次的改革尽数失败?

    明明没有权臣,明明宋朝皇帝有着绝对的权利,那么是什么能够导致皇帝一次次改革惨淡收场。

    是他们没有臂助?

    范仲淹,莫要说北宋,历史所有文臣摞一块,他范仲淹也算得上前十,甚至是前五,还不是第五那种。

    那拗相公王安石,他的才华难道你要说不够?

    当年的韩琦,当年的欧阳修,当年的庆历新政。

    那是多少精华汇聚之所在,可为什么就这么失败了,不但失败了,甚至还让自己人变成了一个个的敌人。

    这是怎么做到的?

    没有权臣土壤的北宋,是怎么将一次次的改革覆灭的?

    因为人心。

    北宋的问题看出来的少么?

    不少,皇帝看出来了,朝臣看出来了,甚至是什么名士什么太学生都看出来了。

    可是看出来了又怎么样?

    当年为了不让自己的宋变成那五代十国的第六代十一国,赵匡胤大改特改。

    为了这个两府三司,为了自己当这个皇帝,这个连权臣的路都没有走完的家伙强行上位,导致了他既要分化也要拉拢。

    而在这种问题真正成为了祸患之后,再想改变就很难了。

    范仲淹想要改变,王安石想要改变,可是朝臣们不干啊,天下的朝臣,天下的官吏都再问他们一个问题。

    你们把这个改了。

    那我那七大姑八大姨的傻儿子们咋办啊?

    他们可都等着我去推荐了。

    你们这一闹腾,我这家里我怎么解决?

    所以扪心自问,如果现在的你们放在了那个时候的他们身上,面对这种局面。

    你们...就算是开了上帝视角,你们会站在王安石和范仲淹的身边,还是说和他们一样,为了自己的安宁,为了自己的幸福,为了自己的利益,阻止阻止他们。

    或者说,你们去想想其他的办法。

    比如....加点税赋?

    正式因为这种原因,就导致了在北宋末年十万加的官员那里面,恩荫占据了很大一部分。

    甚至于到了南宋,那位陆游。

    他其实也是恩荫出身,当然了,他十二岁恩荫上位,然后成年之后自己补考了个进士。

    也算是先上车后买票了。

    而起这个恩荫制度在武将上面可以说是十分的严重,重文轻武就导致了武将慢慢的成为了自己独特的将门。

    只有成为将门,占据了一方才能够在文官的压迫之下过的好一些。

    比如种家,折家,还有老令公的杨家其实也是有机会的,只不过他那几个儿子都....

    对,杨无敌杨老令公的确不只是一个儿子。

    长子杨延昭原名杨延朗,他就不说了,他的几个兄弟杨延浦、杨延训、杨延瑰、杨延贵、杨延彬都是恩荫供奉官或者是殿直。

    老二杨延玉还好一些,官职不知道,不过应该是杨业的副将一类的,和杨业一起战死在最后一战里面。

    业既没,朝廷录其子供奉官延朗为崇仪副使,次子殿直延浦、延训并为供奉官,延瑰、延贵、延彬并为殿直。

    在这种将门制度之下,也同样出现了一批,没啥能力但愣是能够身居高位的存在。

    最标准的就是刘光世他爹,一把火将北宋积攒了几十年用来北伐的物资烧了一个干净的刘延庆。

    还有诸如苗刘兵变之中的那两个玩意。

    所以,当北宋的官员明知道自己已经到了不得不改的时候,仍然在一次次的改革中失败,就是因为这个。

    你改了,我家怎么办?

    我家有问题了,那我就有问题了,我有问题了,这大宋不就有问题了?

    所以为了大宋没有问题,我家不能有问题。

    文官还是武将,都是一样,谁动了我们的利益,谁就说我们的敌人,既然是我们的敌人了。

    那么我就得弄死他!

    甚至为了这个,宋朝自己都弄出来了一个诡异的考核制度。

    什么制度?

    那就是没有制度。

    在北宋当官,你只要不犯错,那你就能升迁,而在这种情况下,你只要当了官,你不是太老。

    你就是混,你也能够混到五品。

    在这种混资历的情况之下,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也就直接出现了。

    我什么都不做,我是不是就不会错?

    所以说在明朝就总结了宋的经验,恩荫还是有,但是限制就很大了。

    三品以上才可以, 并且还要有相对应的考核才可以。

    征辟和捐纳当然也可以,但是征辟需要皇帝钦点,娟纳则是只给他们低等武职还有锦衣卫。

    至于为什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在接手这个历史的时候竟然出现了九成文盲?

    这就是另一个问题了。

    清朝在中后期正式出文规定。

    第一,旗人不需要科举,直接做官。

    第二,汉人可以通过科举,也可以通过娟纳兑换官职。

    第三,祖上三代,无人做官,为白身。

    家中不能参加科举,只能娟纳!

    所以说,到了这个时候,你如果三代以上没有人当过官老爷,又不是富户,捐不了官。

    那么你和你的子孙后代就彻底的和仕途没关系了。

    那你还学习,学个屁!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 纵横诸朝,吐槽皇帝竟然这个样最新章节书目,按(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手机上阅读纵横诸朝,吐槽皇帝竟然这个样:http://m.feishuwx.net/zonghengzhuzhaotucaohuangdijingranzhegeyang/

您的支持,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小说阅读网,无弹窗小说网,小说免费阅读,TXT免费阅读,无需注册,无需积分!小说阅读网注册会员,就送书架!小说迷必备工具!
推荐阅读: 风流公务员 重生印度之高人一等 三国:开局误认吕布为岳父 大明公务员 新书 苟出一个盛唐 大灰狼 我愿如星君如月 捡到一本三国志 全面战争之三国
纵横诸朝,吐槽皇帝竟然这个样最新章节第四十九章 驭下以利——吕布